APP下载

智障孩子的教育要从生活点滴抓起

2019-09-17陈馥蓉

新课程·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

陈馥蓉

摘 要: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对象是弱智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应当把提升弱智儿童的生活本领作为目的,以弱智儿童生活中的各种技能、常识、经历为教学重点,从教育弱智儿童的生活能力开始,训练弱智儿童要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简单的家务劳动、自我保护的能力和社会适应的能力。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弱智孩子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尽可能地成为能够独立的社会公民。

关键词:智障孩子;教育;生活

特教教师要注重“让孩子学会生存”这一口号,是指我们要从小就培养智障孩子学习生存和生活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的生活能力,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最基础的能力。智障孩子的自理能力是指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照顾自己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包括自己洗脸刷牙、穿脱衣服、整理物品、收拾鞋袜、独立进餐、上厕所等。

大家可能有这样的误解:智障孩子要是能够不惹是生非,安分守己,其他方面我们就可以放松一些,可以听之任之,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事实上弱智儿童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生理上的缺陷,但他们在其他方面和正常人一致,也对周围环境有自己特别的、不一样的感受。他们和正常人相比,更加需要引导、理解和关心;智障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需要我们更加细心和耐心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生活自理能力是教育当中最为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从智障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抓起,满足智障孩子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快乐生活。

一、生活适应课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进行教育

1.重视生活场景,给生活适应课提供支持。我们将低年级学生的适应课立足于做简单的技能训练,如洗漱、穿脱衣服、整理学习用品、进行简单的问答等,着重将孩子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当中,运用生活化场景引导,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生活,理解课堂。 比如在学《有礼貌的孩子》这课时,结合课文内容特点和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模仿生活情景,让智障孩子以文中的“小红”为榜样,上学时向爸爸妈妈告别,用这种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孩子们学习到在学校怎样和老师、家长、同学问候,教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礼貌的孩子,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情境体验,加强对生活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

2.结合生活实际,编写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细节,结合生活,开设适合智障孩子提升生活能力的校本课程。自己编写教材,把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且需要注意社会生活的变化,用和实际生活最好的结合点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这就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孩子们去超市不会存包,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编写了单元主题《超市》,使孩子们亲自实践去超市存取物品、选择商品、付钱等过程,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二、在生活情境中進行说话交流和语言训练,效果显著

智障孩子的语言能力普遍较差,注意力不集中、稳定性也很差,无意注意占优势。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在生活语文的语言训练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来进行引导,加强训练、巩固强化,反复练习,从字、词、句到最后能够说出完整话,或者用肢体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1.结合现有的环境,创设情境和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其说出完整的句子。

场景一:早晨、学校门口、学生进校门;

场景二:中午、吃午餐;

场景三:下午、排队放学。

早晨,老师们在学校门口接学生时和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说出:谁送你上学的、怎么来的学校、坐的什么车、路上遇见了谁、他在干什么?

中午,问学生回家后做了什么、中午吃了什么饭?

下午,要求学生说出放学时在学校做了什么?离校时,和老师、同学们说再见!

通过长时间、不间断地引导练习,学生会慢慢回应老师,和老师打招呼,做出回应的动作或者主动问候他人。最后能够说出:妈妈送我来的学校,我们坐公交车来的,车上见到了王老师和其他同学。中午我吃了米饭和菜,然后睡觉了。下午放学后,妈妈来接我回家,吃过饭后我们去外面玩。

2.重视生活场景,随时进行语言的引导练习。

对于智障孩子注意力分散、不集中的特点,我们在训练语言时要注重当时的环境,及时进行练习、效果会比较好。例如,有一名学生自理能力较强,在家和学校都喜欢打扫卫生,很勤快,但就是不说话,和人不交流。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我们可以对他进行语言训练,制作一张表格,将要给他分配的任务一项一项写上去,每次完成一项,就让他说出做了什么,怎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他流畅地说出做了什么,感觉怎么样。在完成每项任务时,都要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来进行,由于这是他自己亲自做的,有比较深的感触和印象,学生有兴趣和意愿去表达,这样就能够引导其由简单句子到短文不断练习提升。

贴近生活、结合环境、注重情境,这对智障孩子的言语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熟悉的环境中,做自己熟悉的事情,说起来就不陌生,这样才能够更加容易表达出来,这对语言的训练大有好处,效果也不错。

知识来自于生活,用于生活,熟知智障孩子的特点,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开动脑筋将教育目标和现实生活中关联最密切的点作为切入点,重视教育教学和智障孩子生活的联系,进行高度融合,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主题

1.主题的确定。我们对中度智障孩子教育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将来进入社会,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和他人相处。对中度智障孩子进行教育训练必须教他们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或是将来能够参加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低年级孩子侧重于个人生活方面,比如认识自己的物品、认识身体各部分的名称等;中年级孩子侧重于家庭生活方面,比如认识工具、使用家庭物品、认识家庭成员、学习家务劳动等;高年级孩子则以社会生活为主,认识不同职业、使用公共场所的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等。这样从生活中选择素材,对智障孩子进行教育,从生活中来,再从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这样才可以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2.单元主题的实施。在确定主题之后,教师要依据主题来组织教材,教材要尽可能地包括生活适应、生活语文、活动训练三个方面,还要根据主题的重点来进行增减,形成单元教材。单元教材的内容需要符合孩子们的认识水平,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塑造智障孩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并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生活点滴中让孩子成长

因为智障孩子的思维缺乏抽象性,所以老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观看录像、详细演示和示范等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刺激其学习的欲望;老师既是参与者,又是引导者,根据智障孩子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组,培养其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设计出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来调动孩子的探索意识,使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收获成功;最后反思结果,提高智障孩子总结归纳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通常,在智障孩子家里,家人不愿带他们出去。在普校也被排斥在许多集体活动之外,因此会失去很多学习知识的经历。而对于儿童来说,只有有趣的经历和活动才会促使他们将情感、经验和愿望表达出来,才会有言语发展的动力。因此,丰富的生活经历有助于智障儿童言语的发展。

在生活中,多数智障孩子的家长总是无条件地包办孩子的事情,代替他们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这使得智障孩子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用干,更是阻断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因为他们不想干的事情,爸爸妈妈会帮着干,要东西了,爸爸妈妈会端过来;想要玩具了,家里人会给买;早上要上学了,家里人会给穿衣服,上厕所……。这样的行为完全扼杀了孩子学习生活的能力,因此我们要用各种方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孩子学习成长进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怕苦,不怕累。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自理能力对我们任何人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尤其对智障孩子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对于智障孩子的教育,在生活中进行是最有效果的。通过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可以训练他们的自理能力,这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任务。但现实生活中,家长因为有事怕耽搁时间总是帮他们做了,但这样会害了他们。

例如,凯凯是一个调皮多动的孩子,多数时间是由奶奶照顾的。她自己会穿衣服,但是因为奶奶比较溺爱,所以每天都是奶奶给穿衣服拉拉链。有一天康复训练课她特别激动,不听指令,打扰其他孩子练习。在放学时,我对凯凯说因为她上课表现不好所以没人帮她穿外套。她很着急地转圈圈想让别人帮她,我告诉她只能自己穿,别人不能帮她。我不断地对她说自己穿,最终她还是自己穿上了衣服。与其说是惩罚她,不如说是找了一个机会锻炼她,让她知道自己也可以,要多去做。

之后我留心观察,当发现她的衣服没穿好时,我会鼓励她自己将衣服穿好。她立刻照做了,我和她的奶奶表扬了她,她非常开心。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树立了自信心。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在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中对智障孩子进行教育是多么重要,家长对孩子放手是多么的重要!

在生活的點滴中进行学习和教育,使智障孩子形成一个一个适用于生活的技能,让他们习得的良好习惯得到不断强化,逐步形成自觉行为。这需要我们教师有特别的爱心和耐心,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去引领他们,监督他们。大家共同努力会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刑同渊.智力障碍儿童教学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07.

[2]刘全礼.实用培智学校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6.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