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供需角度来考察基层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2019-09-17莫慧兰王怡蕾史琼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基层工作精准扶贫

莫慧兰 王怡蕾 史琼

摘 要:贵州省X县属于国家规划的长江中上游综合开发和黔中综合经济区的重要区域,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Y县虽矿产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较落后,考察X县和Y县精准扶贫状况,对于推测贵州省整体状况具有实际意义。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和文献研究法,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扶贫过程中应当加大贫困户这一主体参与脱贫工作的力度,以便更精准地满足贫困户的现实需求,探索不同贫困户不同阶段的真正需求。

关键词:精准扶贫;基层工作;供给和需求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2-0140-02

国家统计局2018年2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到2018年末还有1 660万,从2012年末的将近1亿降为目前的0.16亿,贫困发生率为1.7%.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全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能达到如今的成绩,精准扶贫功不可没。“精准扶贫”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总书记提到脱贫的灵魂在于“精准”,所以考察基层政府扶贫工作是否“精准”,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问题。本文对200户已经脱贫的农户生活生产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发现基层政府在对个别农户开展脱贫工作时,出现了“供不对需”的情况,探索如何更精准地了解贫困户的需求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理论依据

(一)参与理论

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国际社会采用了社区发展的扶贫方式对落后的国家进行帮助救援,而被广泛应用的,参与理论强调的是参与、公平的重要性。精准扶贫的主体是多元的,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政府和精准扶贫户,贫困户作为扶贫工作中被动接受帮助的一方,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但是在扶貧的过程中往往是不参与讨论的,只是被动接收帮助,往往会导致“供不对需”的情况产生。所以,应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来使得贫困户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二)激励理论

所谓激励理论,就是运用一系列措施,激发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行动效率,实现组织目的。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人是利益驱动的主体,人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激励理论主要体现在人们会充分考虑了利益与成本之后才会做出决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运用激励理论,合理利用扶贫的资金款项,激励基层扶贫人员充分投入到扶贫工作中,脚踏实地做好各项扶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贫困户也要合理地利益激励理论,在扶贫过程和退出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让贫困户积极地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在帮助完成之后,让农户自愿退出贫困户行列。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调研情况简述

本次调研在X县和Y县选取了200户2014—2018年间脱贫的贫困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走访调研,随机抽样能够较好地代表受访农户的基本特征,并且接近当地的贫困农户的真实状况。本次调研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8份,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为96%。为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贫困户脱贫后的生活与以前相比,是否有较大的改善、可持续生活生产能力是否具备、本地脱贫程序是否规范、以及农户对基层政府的扶贫工作是否满意。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贫困户的个人情况、生活情况、生产条件情况和扶贫情况以及农户认为政府扶贫工作可以改进的地方。其中,个人情况、生活情况、生产条件情况和扶贫情况属于封闭式问题,共94个,农户提出的政府扶贫工作如何改进意见是开放式问题,共1个。本次调研问卷的封闭式问题使用SPSS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贫困户贫困的原因是因病和缺技术,所以政府在扶贫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医疗扶贫和产业扶贫。以下是根据问卷资料所得出的贫困户对于政府工作的评价。

1.积极方面。两县都基本做到了水泥路入户,大部分农户从家门口到村主干路的距离不足0.5公里,为农户赶集提供了便利。政府根据农户的家庭条件免费发放了各种物资和现金补助。对于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政府帮助缴纳医保,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户还给予另外的补助,扶贫政策的普及率高,当地贫困户政策知晓率高。据统计,70%的贫困户表示熟悉相关的扶贫政策。基层扶贫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良好,据统计,85%的贫困户满意工作人员的态度,大约90%的贫困户认为扶贫项目对自己的生活有改善的作用。

2.不足方面。在本次调研中,农户较多反映的问题是“供不对需”。如某些获得医疗扶贫帮助的农户认为自己的病症应该获得更多的补贴,几百元并不足以脱贫,脱贫之后并不具备可持续生活能力,一旦用完了补贴的钱,又会陷入贫困当中;某些获得产业扶贫帮助的农户,表示自己并不是想获得鸡仔或者猪仔,而是想获得一门技术,以期获得可持续生产能力;走访的200户贫困户中,不足一半的家庭具有卫生厕所,大部分是和牛圈、猪圈修在一起的农村老式厕所,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村里修建了公共厕所,但是公共厕所处于废弃状态,无人使用某些村子还有公共垃圾桶,但是村民表示平时不会使用公共垃圾桶,这对资源是一种浪费。目前,虽然农村已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障全覆盖,但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干部及农户对医疗保障理解不到位,甚至身患疾病还担心高额医药费拒绝去医院就诊,而选择在家自养。某些农户认为自己对一些政策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另外还存在帮扶措施单一、力度小的问题。

三、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虽然我国正在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的发展速度是远远低于城市的,城乡差距在进一步地拉大,精准扶贫政策有效地帮助了广大的贫困户。但是由于中国地域广袤,农村人口众多,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也良莠不齐,所以“供不对需”问题的存在也是无可避免的。就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在下文作以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这句话不仅能用于政府平时的工作,也能用于精准扶贫工作。基层扶贫工作需要建立有效、完善的公民参与机制,在本次调研发现的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政府提供的扶贫帮助不是贫困户所需要的。这正是由于农户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造成的,不论是医疗扶贫的对象,还是产业扶贫的对象,他们不仅需要当下的救助,也需要获得一门生存技术。脱贫后再返贫,不仅对贫困户是一种打击,对于基层政府的工作积极性也是一种打击。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精准扶贫不仅要精准识别贫困户,还要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的深层原因以期量身定做扶贫措施。所以,脱贫工作不仅需要政府官员参与,贫困户自身的参与也至关重要,在完善参与机制过程中,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由贫困户这一主体来监督政府行为,能够使得扶贫工作更高效准确。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村干部年龄偏大,素质偏低。通过选调生、村官招考等方式到基层工作的年轻人,并不是一心想留在村镇,使得基层人才资源严重缺失,基层干部长期得不到新鲜血液的注入,某些老旧的思想得不到转变,不利于基层的干部队伍发展。某些农户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导致对基层干部工作的不理解,使得扶贫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缪尔达尔提出的循环累计因果理论认为,因为自身的宿命论,对于自身发展没有志气,对于新技术的普及、新观念的普及和扶贫工作人员的努力持冷漠的态度,他们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在下辖的村内,村委会对于某些农户的要求也无法做出积极回应,使得农户认为村委会办事效率低,一方面是因为要求过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村委会无力应对。

(二)建议

1.深入了解贫困根源。贵州省作为全国经济落后地区,在新时代应当奋发向上,以“奋斗”作为时代的基调。贫困,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窘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现象。只有深入认识了贫困,才能对贫困进行治理,在贫困山区,由于教育落后使得观念陈旧,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救济扶贫效果不佳。由于不同贫困户在贫困表现、贫困根源、贫困特点和减贫需求等方面存在区别甚至显著区别,精准帮扶就应该针对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于某些贫困户“嗷嗷待哺”的情况,基层干部不能任由其发展,扶贫应当先扶“志”和“智”。国家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支出比例,重视教育、素质的提高,使得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一些有“志”缺“智”的农户,政府应当根据其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在与农户充分沟通的情况下,为其量身定做扶贫项目,在财政可行的情况下,让这些农户拥有可持续的生產能力。

2.制定公民参与机制。在扶贫过程中,基层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本地的情况,制定一套公民参与机制,使得贫困户有一条制度化的渠道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基层政府可以及时了解到民众诉求,充分把贫困的现实需求考虑进帮扶措施当中。民主决策机制是公民参与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参与决策的重要保障,民主决策机制能保证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公民有序参与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通过民主决策机制做出来的决策就是绝对完美的,但是可以保证是在了解了绝大部分贫困户意见基础制定出来的,有了民主决策机制这一大前提,那么构建民主的公民参与机制就有了实现的可能。一方面,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需要公民参与机制才能够有效地整合民意,充分地了解贫困户地需求,才能调节农户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和贫困户之间只有建立了有效的民主决策机制,才能够充分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并不是说每一户农户都要参加决策,而是可以利用村民委员会或者代表大会这些已经存在地组织机构,去了解民意,由代表或者基层扶贫人员清楚地宣传扶贫政策,让农户在充分了解扶贫措施的基础上,表达自己所需要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来听取农户的意见,再次进行协商,使得农户满意扶贫措施,也为农户顺利退出贫困行列打下基础。

3.领导者应当合理使用激励手段。在条件稍微辛苦一些的乡镇,甚至是村里面,领导更要激励自己的团队,把自己的团队激励起来拧成一股绳,才能好好地进行扶贫工作,达到脱贫的目标。通过使用奖惩手段,不仅可以使得受奖惩者得到教育或者激励,还可以激励或者警示团队的其他人。奖励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方针,制定合理的奖励政策,形成一套大家都认可的制度,不能领导一人拍板定案,比如口头奖励、现金奖励或者升值奖励。评定奖励的来源应该是“贫困户+同事+领导”的评价,再加上该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这样使得大家都有干劲,不能让做了事情的人坐冷板凳,而让投机取巧的人得到奖励,把做得到的人树立成榜样,这就是最好的宣传,让其他工作人员知道努力做事是有回报的。领导还应当定好一个明确的目标,让下属能够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去工作,要定好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基调,才能使得后续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惩罚机制的形成也要遵循国家的规章制度,比如口头批评、绩效扣分。但是领导一定要找该工作人员沟通,否则会使得该工作人员更加消极,对整个工作的氛围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对于不满的贫困户,也要做好适当的激励工作,因为想得到更多补贴不愿意退出贫困户这一行列的农户,扶贫人员应当多与其沟通,明白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让他们明白精准扶贫不是为了给他们一笔钱就完了,是让他们能够拥有可持续生活的能力,并且能够彻底摆脱贫困这一顶“帽子”,不能脱贫后又返贫。对于嫉妒别家的贫困户获得了更多物质资料这种情况,扶贫人员应当了解他们为什么嫉妒,是否其他户是真的应当脱贫,而不是因为“关系”留在了贫困户这一行列。遇到农户存在疑惑时应当及时解惑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查证出以权谋私的现象,应当处罚相关人员。

4.提高基层大龄干部素质。针对乡镇大龄干部素质普遍不高这一情况,上级部门应该组织学习会,精确传达精准扶贫的真正理念和相关政策。文化贫困是许多地区贫困的根源,不仅要提高干部的素质,提高农户的素质更是迫在眉睫。改革开放的推动者邓小平同志也曾经说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留在农村生活的老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不能理解政策的真正含义,存在“等、靠、要”思想,要想思想彻底转变,这需要干部随时进户宣传,多开办农家书屋,举办读书会也是很好的办法,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因果宿命论”才会从根源上打破。虽然村委会的服务能力在不断增强,但是不能固步自封,应当由过去的机械执行上级指令,转化为主动服务,一步一步转变办事作风,在本村办事应当让农户感觉到方便,逐步完成一站式代理服务体系,使得群众可以不出村就可以完成事情的办理,能够及时表达自己的困惑。

参考文献:

[1]  陈升,潘虹,陆静.精准扶贫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东中西部的案例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9):88-93.

[2]  马海涛,王晨.基于供给侧的精准扶贫财政政策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6,(6):10-16.

[3]  宫留记.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6,(5):154-162.

[4]  庄天慧,杨帆,曾维忠.精准扶贫内涵及其与精准脱贫的辩证关系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3):6-12.

[5]  易棉阳.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J].贵州社会科学,2016,(5):139-144.

[6]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基层工作精准扶贫
做好基层工作档案管理浅析
青春洒基层服务助梦圆
浅谈疾控机构如何践行“两学一做”
创新意识下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