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推进中国非洲学

2019-09-16郭丽

西部论丛 2019年1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构建学术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非洲研究逐渐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在此背景下,非洲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人文社科学科应运而生。非洲学是一门综合性且跨学科的交叉型学问,最先出现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中国非洲学真正起步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完善。本文将围绕中国的非洲学如何进一步推进,结合在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学习经历展开浅显分析。

关键词:非洲学 学术研究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国非洲学”是中国现代学术中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兴学科,也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特殊实践领域。所谓非洲学就是运用社会科学所涵盖学科门类的理论、方法,或以上述学科为路径,对非洲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学问。多学科交叉研究是非洲学发展的方向。总之,非洲学是一门研究非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西方最早研究非洲,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非洲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目前为止,中国非洲学这一新兴学科体系已基本构建,并取得一定成就。下文将对中国非洲学进行一个简要回顾,并主要讨论在中国非洲学如何进一步推进。

一 关于中国非洲学的概况

中非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比如,汉时与非洲开始联系。唐时出现中国关于非洲的最早文字记载《经行记》。宋有专门介绍非洲的著作《诸蕃志》及《岭外答疑》。元代地理学家朱思本已在自绘地图上注明非洲的确切位置,还有刘郁的《西使记》和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也涉及非洲。明代随着郑和下西洋,古代中非关系进入黄金期,亲历者费信撰写《星槎胜览》,介绍了非洲国家的概况。16世纪后中国赴非的商人、学者、官员人数比之前增加,他们回国后将所见所闻笔录成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非洲。晚清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寻求并借鉴西方的强国经验来救亡图存,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瀛寰志略》等。以上资料较浅显易懂,主要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上,后来出现了几部介绍非洲的翻译著作,但集中在埃及,对其它国家则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

中国非洲学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当时外交形势紧密相联。由于中国与非洲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民族解放的使命,所以当时主要关注的是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国内最先开始对非洲史进行研究的是1958年北大杨人楩教授,但之后中国的非洲研究事业一度陷入停滞。改革开放后,中国非洲学发展迅速,尤其是非洲历史与文化研究获得长足发展。与此同时,研究非洲的视角也逐渐开始关注非洲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教育与发展问题,非洲史研究逐步融到非洲学研究,中国非洲学研究体系也正在完善。许多非洲史研究人员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同时注意结合非洲的现实问题,这一时期的研究非洲的学者不再固步自封,积极地向西方研究非洲的机构学习,同时来我国访学、出席学术会议的国外学者也增多,这样将引进来与走出去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我国研究非洲的学者不仅开拓视野、增加知识,而且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可以促使我国非洲研究事业更好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非洲学发展与研究体系已基本成形,并逐渐形成一批多领域、跨学科的研究队伍以及致力于深度研究中非智庫的机构,将研究非洲的成果及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但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我们完善:第一,供求不平衡指国内非洲研究的需求剧增但研究力量较薄弱;第二,非洲学在我国学术领域中处于较边缘位置导致报考非洲研究人数不多;第三,学科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不够成熟;第四,缺乏学术创新与研究创新以及多学科与跨学科交叉研究。

二 关于中国非洲学如何推进的几点想法

(一)中国的非洲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

人才培养促进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占据关键作用。我们较西方非洲学发展有一定差距,课程体系建设也有不完善之处,但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设中国特色非洲学。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与课程内容。明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设置非洲系列选修课,不仅便于学生发现兴趣点,而且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交流思想可提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协同创新能力,还应结合我国国情及世界形势开设非洲时事课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非洲情怀。最后鼓励有志在该领域深造的学生多发表文章或与导师保持联系、保持学科研究的延续性、发掘非洲研究的人才、建设完备的课程设置与学科体系。基于非洲学综合性学科属性,非洲学的课程体系建设需将专门性与博学性人才培养更好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并支持去非洲实地调研或志愿者,爱上非洲以非洲人眼光来看待解决非洲问题。再学一门非洲小语种作为我们了解非洲文化的视角或工具。这样制定的非洲学课程体系既符合国家形势,也能培养出个性化非洲通人才。

(二)中国非洲学人才培养的建设方面

国内非洲学快速发展、对非研究机构增加,而非洲学人才相对短缺,所以中国非洲学建设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与非洲研究的科研力量。

首先依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优势平台建立中国非洲大学,专门培养涉非人才,国家、智库和学术界给予有力支持,聘请国内外研究非洲的名师联合国内外多所高校授课,逐渐建立学科门类完整且独具个性的培养方案。同时与非洲本土大学联合培养,比如相关大学或硕士专业的学生去非洲校园学习一年或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真正融入非洲本土,学会以非洲人思维研究非洲以更接近事实;然后完善非洲学学位体系。形成完善的学位体系的同时与非洲学硕士与博士的研究方向的同时加强社会对非洲学认可度,增设专业对口的公务员,与培养目标一致,形成完整的体系;再次对非调研或工作应严加审核,让更多有志做非洲研究的人走进非洲,调研非洲,了解当地社会,获取第一手有价值的资料,做出真正的科研;最后鼓励非洲学专业的学生参加团体活动或共同完成课题,可加强协作与创新能力与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实践中兴趣点及时转化成学术论文。

(三)关于中国非洲学学术研究方面

随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双方的交流也更加深入,所以中非交往的民族实践就是中国非洲学的定位与宗旨,也是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和贯彻的中国非洲学的核心使命,是要立足于中非关系的民族实践,形成可以说明指导这一民族实践的理论话语体系。

首先我们要树立和坚持科学的治学理念,就需要贯彻执行“非洲情怀、中国特色、全球视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一贯治学理念。其次加强建设体系与创新,不断地进行研究的理论、方法创新,在国际非洲学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非洲学研究需加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间协作,共同研究课题或解决问题并借鉴其它领域的成果来完善本学科知识和学术创新以构建新理论。再次政府需进一步加强制定优惠政策以提供更多学术研究的途径和资源。在赴非调研、田野调查基础上中国非洲学者经常对话与交流,充分并正确发挥媒体的作用。最后深化对非洲的研究力度并重视非洲历史。

参考文献

[1] 张宏明.中国的非洲研究发展述要[J].西亚非洲,2011年第5期.

[2] 刘鸿武.非洲研究的“中国学派”如何可能[J].西亚非洲,2015年,第5期.

[3] 曾爱平.探讨21世纪中非关系把握中国非洲学发展机遇——中国非洲史研究 第八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载[J].西亚非洲,2008年,第1期.

作者简介:郭丽(1992.02—),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学生,全日制硕士,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2018级非洲历史与文化专业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构建学术研究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屠呦呦获“诺奖”对大学学术管理的启示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
基于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现代智库事业的发展历程及特征研究
基于职业能力养成的“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