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客文学写作与传播的人文价值悖论

2019-09-16吴英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4期

吴英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虚拟现实艺术审美转型与学理建设研究”(编号:2018qn57)阶段性成果。

摘  要:微博客文学在网际写作生成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美学价值悖论问题,这同时体现了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微博客文学发展的可塑性。基于艺术审美价值原点探究其悖论关系成因,正视这些矛盾问题存在的合理性,揭示问题的文化基点和交互协调性,是解决对微博客写作的文学性审美与人文价值理解困惑和质疑的关键。

关键词:微博文学;审美传播;价值悖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2

随着微博文学写作的兴起,其在文学领域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而对微博客文本的紀实性文本内容与文学虚构手法,私密性写作性质与艺术公共性表达效果,个性化审美表达与文学规则体式,自由书写特质与艺术正向导引等创作问题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微博客写作与传播形成的悖论关系也因此成为探讨微博客写作艺术审美与人文价值问题的切入点。

一、文本纪实与文学虚构

(一)真实性内涵要素

纪实与虚构是微博客文学两个重要的艺术表现基本方式,微博客文学借助文本内容的纪实性表达体现文学真实性。这种介乎于现实与文学之间的文本,能同步展现生活发展势态,极易抓住瞬间情感流露。相较于追求宏大叙事塑造经典的传统文学,以及过分强调虚幻和颠覆的网络文学所产生的审美疲劳,受众愿意付诸更多兴趣关注这种精微轻巧的文学样式。

对内容的真实性理解是微博客文学性讨论的关键,这里的真实性要素除了主体审美意识中的本质真实性,还包括对象本身的客观真实性。在艺术表现上纪实与虚构的不同特质决定了真实性内涵的不同理解。纪实的真实性关注对象的原貌状态,要求按对象原貌如实地再现。微博客文学多数以生活原型为对象,描写真人真事,有很强纪实性。为增强表达效果的真实感和可信度,纪实性写作多数以事实材料进行客观陈述为主。虚构的真实性则以主观想象发挥为主,在客观材料基础上,按照事物内部规律糅合重组,以创造新的表现对象,生发新的意义。虚构的真实即是通常所谓的艺术真实,以揭示对象本质意义来进行艺术概括。微博客文学写作需要注意处理纪实和虚构之间的表现协调,以获得更具文学性的审美价值显现。单纯描摹对象原貌而没有概括和虚构的艺术升华,会失去写作原初的文学性意味,而过度的虚构则又会使表现对象失去生活的真实气息,难以在简短的文本表意中打动读者。

(二)相互兼容的表意体系

纪实与虚构的不同特质在微博客文学内涵中同时有所体现,形成了既矛盾又兼容的文本表意体系。首先,文本纪实应如实描摹事实本原状貌以体现客观真实性,但文学艺术特征却要求以虚构为表现方法。第二,文学应以对象本质真实为基础进行艺术虚构,但同时又受到客观真实条件制约要求纪实性再现。这样按照文学性标准来评判纪实与虚构的表达效果,似乎显得矛盾,但从真实性这个审美角度来理解,纪实与虚构某种程度有着内在关联。纪实是通过现实纪录来体现真实性,但从写作过程来看,由于内容选材,表达方式,言语措辞,思想熔铸等要素的灌注,纪实文本已不再是纯客观的描摹和完全中立的陈述,成为体现创作主体审美意识而进行的材料加工和艺术表述。这种客观现实的主观纪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实际上,不论是传统文学还是在网络文学中,纪实与虚构都是无法避免的逻辑悖论存在。微博客文学的特殊性在于要客观真实性纪实和文学性主观虚构兼具,这样才能区别一般的微博客信息文本而成为文学文本。单纯纪实往往会因缺乏文学色彩达不到审美效果,而虚构则因不注重叙述真实降低文本可信度。微博客文学主体间性双向交互审美过程中,需要以尊重客观真实为基础,创作主体注意协调好纪实与虚构的兼容关系,既要把握好客观纪实的程度,也要在不违背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引导虚构。只有在生活纪实写作过程中有效融合虚构的艺术要素,才能赋予微博客文学更为丰富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深蕴,展现文学生机。

二、写作私密性与艺术公共性

(一)“自媒体”空间的双重展示

微博客文学私密性写作过分崇拜本能欲望的展示,拒斥道德传统和文化主流,彰显个体独立价值。这容易导致主体对社会责任感卸落,以及对艺术公共意识抛弃,使作品体现了对物欲追求和个人私欲的过分展露。例如腾讯微博“虾小米”的微博作品:“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生活的地方——顽强,固执,执着,不知从何而来的自信。终于有一天,长大,时间把我的棱角磨得光滑,仿佛我再也——倔强不起来了。听到这一句,你是否也会鼻子酸酸的。那就再一起倔强,成为自己的神,向日葵一样孤傲的生长,看不到阴影。”作品淡化了文学审美的个体超越和现实经验表达,只关注身体和心灵原初直觉,突出了主体的本能私欲表达。在个人化的写作中,文学不再施行其社会代言的功能,而仅为主体情绪自我宣泄提供平台。

微博客文学文本可以在微博客门户网站和个人空间同步展现,这两种不同特质的空间展现方式让写作形成悖论状态:个人空间内的写作私密性赋予了话语自由,同时微博门户网站的公共展示性也赋予了话语的公众特性而失去其隐蔽性。这里文学写作出现了两个悖论问题:一是微博客私人化写作对现实的文学秩序和规范的拆解。私人化空间书写,目的是表达自我,写作在微博客信息平台中脱离现实的文学体制和观念约束,展现出自由状态。二是微博写作主体的本真“自我”区别于现实领域的公众性“自我”。微博客文学主体具有活动的私密性和自主性,“自媒体”私有空间提供了写作和展示的独立性,弱化了公共领域中的意识形态同化和支配,体现了自我的本真状态。

(二)公共空间拓展与自我价值体现

首先,艺术公共话语空间在私密写作中得以不断拓展。微博客文学提供了私人话语的公众表达和展示空间,传播方式的双重特性让私人话语不需任何准入条件便可直接进入公众视野,大行其道地将个人隐私转变成公众话语。其中,个体自我意识突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遮蔽得以张扬,使得私人话语逐渐受到尊重。再者,一些符合个体在公共性艺术领域成长发展的因素可以帮助实现私人话语和个体自我意识的完善和规范,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文学话语空间。

其次,艺术公共性视阈下的私人化写作能真正体现作者的自我价值。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在比较广泛的市民阶层中最初出现时是对家庭中的私人领域的扩展和补充。卧室和沙龙同在一个屋檐底下;如果说,一边的私人性与另一边的公共性相互依赖,私人个体的主体性和公共性一开始就密切相关,那么同样,它们在‘虚构文学中也是联系在一起的。”[1]阿伦特说:“既然我们对现实的感受完全依赖于表象,从而也就依赖于公共领域——事物能够脱离其黑暗的、隐蔽的存在形态,而进入公共领域的存在,因此,就连照亮我们的私人生活和隐私生活的微光最终也是来自于公共领域的更加刺目的光芒。”[2]艺术公共性意义在公共领域中的获得即由私人话语转变为公众话语而来。作为开放性的私人空间,微博客创作是作者个人与外在世界沟通的精神活动方式之一,是个人的心灵世界向现实世界的敞开,而这也正是展现私密写作应有价值的较好途径。不断进入公共平台的私人话语在微博文本中呈现为历时性状态,其话语魅力借助公共平台得以充分展示,而私人日常生存状态在公众世界的关注参与中不断显现其影响力,并与公众普世精神理想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提升艺术品位。

三、自由书写与艺术正向

(一)审美发展的角色定位

微博客再次改写了文学创作模式,将传统精英化文学转变为大众化文学,对传统文学机制发起冲击。自由写作状态下的微博客文学给文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一方面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契机,但另一方面又因自由化状态影响和改变了文学原有的艺术向度,消解了文学应有价值承担和精神底蕴。

作为新兴文学样式,微博客文学较大程度吸引了更多网民的参与,激发了普通民众对文学创作的热情,这是新媒体文学相较于传统文学更具活力的体现。欧阳友权教授认为:“艺术的价值律令是一维的,它要求任何一种艺术生产都必须遵循人类赋予艺术的逻各斯原点,追求其人文审美的终极目标。”[3]微博客文学的兴起伴随着产生了文学艺术向度的新问题。面对自身发展的种种矛盾问题,网络文学需要用文学传统的价值律令来加以引导。由此,微博客文学也需以此寻求解决其人文审美问题。应当看到,碎片化自由书写、低门槛创作要求等创作特征,必然对微博客文学作品的文本形态和艺术结构完整性,以及作品“文学性”艺术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直接引发了微博客文学在文学传统的视阈中的地位和角色定位问题,究竟微博客文学是否需要以传统文学观念和标准来实现艺术正向诉求值得思考。如何更好引导微博客文学创作发展,充分发挥其大众文化引领的积极作用,实现新媒体文学与传统文学艺术审美向度的交融,值得学界关注。

(二)艺术品格的融合渗透

首先,增强文学自觉意识,树立文学创作的自律性。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微博客文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文学的表意倾向与价值取向,注重自律意识培养,不断增强微博客文学主体的文学性意识,积极提升审美文化素养,以此才能更充分展现创作才华。微博客文学创作需要树立责任意识,避免因创作随意性陷入粗俗化、媚俗化倾向而造成表意简单与思想乏味,且需注重日常思维与审美思维的调整转变,增强写作身份意识和写作自律性,在创作中充分感受写作行为所承担文学责任。即使作为普通的微博写手,也应本着对文学和大众负责的精神,有效地发挥文学审美功能,尽量以传统艺观念为准则进行创作,注重文学价值意蕴体现,不断提高自身创作的艺术口碑和审美趣味。这样有意识、有目的地沿着正确的艺术轨道进行文学创作,微博客文学才有可能维持良性的艺术路径向前发展。

其次,正确把握自由书写向度,关注艺术理论与创作的指导融合。微博客文学需要借鉴传统文学中的艺术理性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力度,以进一步拓宽微博客文学的表意视野和思想内涵,使之在构建平等自由的大众精神文化平台的同时,提升审美品格并增强其艺术性。微博客文学大部分侧重于个人体验,重视自我感受,往往是现时生活的即时表达,迅捷的发布方式产生大量未经加工和琢磨的信息文本,不断被更新覆盖,极少被广泛关注,因而难以产生普适性的影响。传统文学所呈现的普适性人文价值在微博客文学中几乎很难实现,但解决方式也并不是很难找到,关键在于微博客写手必须准确的定位自身创作行为,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建构。

结语:

在微博客文学来看,要能维系文学创作艺术品格,确实需要一定程度上融合渗透传统文学话语体系与艺术审美观念中的积极因素,在坚持自身文学创作品质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学与新媒体文学话语空间的共同营构,以拓展大众化艺术审美空间发展。将两者优良的特质相互结合,交融渗透,微博客文学通俗晓畅的语言表达,平实质朴的文风更加适应大众的文学消费习惯,而即兴化创作和沉浸式审美相结合更大程度实现和满足了大众对文学审美方式创新需求,这充分体现了文学的平民意识。同时,微博客文学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艺术结构,也正是值得传统文学借鉴学习的,两者相互学习借鉴,会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样式不断完善自身艺术创作要素,丰富艺术内涵,促进相互之间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2]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文化与公共性》,汪晖,陈燕谷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2页。

[3]歐阳友权《网络文学:前行路上三道坎》,《南方文坛》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