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CT与3.0T高分辨磁共振3D-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9-09-16冯建伟张晋清解菊芬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8期
关键词:胆管磁共振腹部

冯建伟,张晋清,解菊芬

(山西省汾阳医院 山西 汾阳 032200)

胆石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肝外胆管结石主要是发生在肝总管及胆总管处的胆管结石,在胆石症患者中占据约20%。发病率较高,常引起腹痛、黄疸、感染等症状,复发性强,病情严重可危及患者生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必须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避免加大后期治疗难度。目前腹部CT与高分辨率(HR)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重要检查手段,因检查方式及方法不同,导致检查结果在临床评估价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研究以1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142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其中男性65例,女性77例,平均年龄为(55.6±7.1)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基础资料上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择入标准:患者意识清醒,可良好的配合此次检查研究。排除标准:患者具有严重的心、肾功能障碍者;具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处于妊娠期的妇女;无法配合此次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腹部CT检查:选择西门子双源CT(SOMATOM Force CT)进行检查,扫描层厚、螺距及重建层厚分别为1mm,5mm,5mm,对患者腹部实行薄层容积扫描。检查前患者6h不可进食,临近检查时需口服温水600~700ml。高分辨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使用飞利浦Achieva 3.0T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在检查前3~4h不可进食。患者取仰卧位,分别对其进行屏气水脂同方向T1W序列、横断面呼吸触发T2W-SPAIR-RT序列、冠状位平衡全稳态快速场回波(B-TFE)序列和三维高分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磁共振胆胰管成像(HR-3D-MRCP)序列进行扫描,并对成像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将所得到的检查图像分别传送到西门子、飞利浦后处理工作站及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交于两名腹部影像诊断经验丰富的副主任以上医师进行同时阅读分析。对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对直径小于8mm结石的诊断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χ2检验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对比

3.0T HR磁共振胰胆管成像(3D-MRCP)检测结果显示138例患者为肝外胆管结石,检出率为97%,腹部CT检测结果显示114例,检出率为80%。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测结果显著高于腹部CT检测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准确率对比

2.2 两组检查方法对直径小于8mm的肝外胆管结石的检出率对比

142例患者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直径小于8mm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为90例,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结果显示为87例,检出率为96%,腹部CT结果显示为70例,检出率为7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直径小于8mm的肝外胆管结石的检出率对比

3 讨论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人数也在显著增加,发病率可随患者的年龄增加而增加。患者通常具有腹部疼痛,高热以及黄疸等临床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神志异常,休克等现象。肝外胆管结石主要位于肝总管,胆总管以及胆囊管部位发生的结石,其中在胆总管发生结石的几率较高,患者出现胆道梗阻,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已对我国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威胁,必须及时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1]。据相关研究表明,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此病的关键因素,同时此病具有地域性,北方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南方,且北方患者的结石多为卵圆形,深棕色,具有易碎的特点,严重时可引发胆管炎,胰腺炎等疾病,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因此及时对患者实施准确诊断及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2]。对此类患者治疗的关键便是及时进行准确的诊断。肝外胆结石主要为胆红素结石,胆固醇结石及混合型结石。通常混合型结石被排到胆囊管内及胆管中,引起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存在较大的差异,对诊断及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继发性胆管结石主要为混合型结石,不同结石的诊断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类患者进行诊断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以免使患者接受过多不必要的检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耽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3]。

腹部CT检查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常用于腹部疾病诊断,其检查功能较为全面,可对病人的胆囊、胆囊管,及肝外胆管结石与是否感染做出准确的判断。检查前,患者需口服温水600~700ml,避免检查时胃壁及十二指肠壁产生重叠伪影,对结果的清晰度造成不必要的影响。HR磁共振MRCP是一种非介入性的检查手段,不需使用对比剂,操作相对简单,使用范围较广[4]。胆囊中的结石排入到胆管中成为肝外胆管结石,与原发性胆管结石一致,在CT影像中可呈现高密度影(阳性结石)或者低密度影(阴性结石),尤其是阴性结石,CT漏诊率高,且CT检查多以横轴位为主,成像方式较为单一,不能准确的获取病变组织的位置,对于密度较低的结石或者直径相对较小的结石难以分辨,从而导致漏诊或者误诊的情况[5]。而高分别率磁共振3D-MRCP成像质量较高,能够对患者的胆管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对患者的情况可进行准确的分析,可迅速确定病灶位置,对结石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非常高,在检查过程中,患者的体位变换并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可使其诊断准确率得到极大的提高[6-7]。

在本次研究中,HR磁共振3D-MRCP检出率为97%,腹部CT检出率为80%,HR磁共振3D-MRCP检测结果显著高于腹部CT检测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小于8mm的肝外胆管结石,HR磁共振3D-MRCP显著高于腹部C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HR磁共振3D-MRCP在检测肝外胆管结石方面的准确率更高,尤其是对于直径小于8mm的肝外胆管结石结石患者,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导致肝外胆结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其治疗的关键便是进行准确无误的诊断,而高分别率磁共振3D-MRCP可作为检测肝外胆管结石的重要手段,具有准确率高,易被患者所接受等显著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胆管磁共振腹部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