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分析

2019-09-16王豪夫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8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内径

崔 杰,王豪夫(通讯作者)

(1青岛大学医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21)

(2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山东 烟台 265200)

随着时代的发展,致病因素越来越多,使得广大群众面临着疑难杂症的威胁,在血管疾病中,使用B超引导开展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的治疗具有良好效果。本文就此展开实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对照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8年9月—2019年3月收治的3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且患者除该病症外,无其它疾病及精神类病史。32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57岁。

1.2 方法

在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行B超引导下的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时,首先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详细检查,确保其身体情况适宜接受手术,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医务人员应协助患者保持适当的姿势,使用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麻醉,对穿刺工具进行严格消毒,并对患者的具体狭窄部位进行穿刺,最佳方法为近心端逆向穿刺,距离保持在8cm左右;其次,通过血管鞘将泥鳅导丝置入球囊导管,并对血管进行扩张,且为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并降低对患者身体的伤害,扩张时间应保持在1min左右,扩张1~3次。最后,在对患者的血管扩张完成后,应通过B超对狭窄处血管的流速、流量等数据进行记录[1]。

1.3 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判断标准以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管内径、狭窄处峰值流速、血流量为主。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对照实验中,应采用SPSS20.0作为本次对照实验的统计学分析处理软件,(%)表示计数资料,(±s)表示血管内径(mm),狭窄处峰值流速(cm/s),血流量(ml/min)等计量资料,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接受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患者接受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对比(±s)

表 患者接受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对比(±s)

血流量(ml/min)治疗前 16 1.48±0.39 497.42±99.62 152.88±17.03治疗后 16 3.24±0.98 235.61±32.41 265.71±14.67组别 n 血管内径(mm)狭窄处峰值流速(cm/s)

3 讨论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在临床中较为少见,主要是患者的静脉或动脉血管因多种原因变得较为狭窄,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较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方法也有了建设性的进步,在过去,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只需要切除狭窄段,并将两端血管连接,该治疗方式虽然在理论上效果较好,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实行该治疗方式有较大的局限性,。但使用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仅需要使用专业器具进行微创开孔,并对患者血管狭窄处进行扩张,从而实现血管扩张,大大提高了其治疗有效性。

就本次实验可知,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行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在经过治疗后,其血管内径、狭窄处峰值流速、血流量分别为(3.24±0.98)mm、(235.61±32.41)cm/s、(265.71±14.67)mL/min,相比较治疗前的(1.48±0.39)mm,(497.42±99.62)cm/s,(152.88±17.03)mL/min,(P<0.05)。由此可见,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行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内径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左心房内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