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地市级党报评论的旗帜作用
——以《红河日报》为例

2019-09-16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9期
关键词:评论员红河党报

新闻评论,是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及时性、准确性、权威性等特点。新闻评论按形式分类,主要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漫谈、专论、杂感等。

胡乔木同志曾说:“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主要声音。”“党所以要办报,就是因为要对各种事件发表党的意见,发表评论。所以党报必须有评论,没有评论就不能算报纸”。包括毛泽东主席在内的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自给《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写社论和时事评论,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时,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亲自撰写和发表短论232篇,汇成了著名的《之江新语》,成为领导干部重视评论和学思践悟的经典和榜样,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对党报评论是极为重视的。

新时代下,作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新闻评论肩负着宣传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给受众提供思想、观点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正确引导舆论,凝聚民心、促进工作的重要功能和使命。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重要问题的分析论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宣传好当地党委政府重大战略决策和各项具体工作部署,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社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讲好故事、展示形象。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红河州,是中国唯一的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作为地方党委的机关报《红河日报》,近年来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精心“擦亮”党报评论这面“旗帜”,为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鼓与呼,起到了正本清源、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引领导向的作用。

强化政治意识,及时转发中央及省级党报媒体评论,做到重大事件、重大问题、重大阶段与党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

《红河日报》牢记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的职责使命,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凡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和省委机关报发表的重要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都做到及时刊载、及时转发,做到不缺位、不失语、不遗漏。在重大问题上做到与党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及时发声,及时回应和阐述。如每年元旦,《红河日报》都及时在头版头条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和新华社、《人民日报》的社论、系列评论员文章。每年的中央和省委全会、全国和省“两会”期间,除正常刊发消息外,也同时转发新华社、《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的社论、系列评论员文章等,为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到基层,贯彻落实在红河大地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中央召开了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提前策划,邀请权威人士,第二天就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让理想和真理之光永放光芒》,同时转发了4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为全州学习和纪念马克思,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营造了良好氛围。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及时宣传和阐述党委政府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引领导向,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长期以来,红河日报社主动向中央媒体学习,向央媒看齐,比如《人民日报》的社论、任仲平文章、钟声、今日谈、人民论坛及新华社辛识平等栏目及文章,让党的评论成为传递党声民意,引领舆论导向的风向标。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红河州委州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展主题评论,是《红河日报》评论的“重头戏”。在红河州重大活动、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发生的关键时点,《红河日报》都会在头版推出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用政论的形式,为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谈”选题,仅第一阶段报社就策划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主题不变,镜头不换》《即查即改,立行立改》《少走形式,多干实事》《少哼官腔,多听民声》《少图安乐,多思进取》《少求奢靡,常守清廉》等16篇系列评论文章,这些评论每周1篇,在一版刊发,字数控制在800字以内,以短小精悍、言之有物、切中要害为特点,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得到正面引导,营造了我州学习教育的良好氛围。红河州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的新战略、新目标,为阐释和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报社策划了9篇系列评论员文章,从编者按开始到系列评论员文章,再配合全会精神解读9篇系列述评,全面、系统、完整论述了新思路、新战略、新目标提出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机遇、重大意义和具体目标任务,如《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坚定不移推进红河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开启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新征程》等等,为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砥砺前行、建设红河新天地、谱写红河新篇章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很好地发挥了党报的引领作用、旗帜作用。

着力倡导“三贴近”,增强党报评论的吸引力、感染力

党报评论不仅要上连“天线”,还要下接“地气”,要不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多用群众语言说事,让广大读者看得懂、看得明、易理解,才能克服呆板、僵硬、说教的面孔,使党报评论更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红河日报》近年来,着力在“三贴近”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党报评论的通俗性、可读性,进而增强吸引力、感染力。首先,在评论栏目的功能定位和用稿标准上,突出自身特色,不盲目追求“高大上”,与读者需求相适应。如《红河日报》在一版开设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红河论坛》时评,针对当前全国及红河发生的热点、群众关注的问题开展评论,评身边人、身边事,贴近本地读者需求,富有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创办以来深受读者喜爱,起到了引领当地社会舆论的良好作用。其次,《特约评论员文章》《干部论工作》《巷陌巷语》《凌虹月评》《记者手记》等评论栏目的开设更加接地气、生活气息更浓,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最后,针对社会热点及重点工作及时发声,比如针对当前存在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推出了《群众语言要多用》《要“洗脸”更要“洗澡”》《领导干部讲话需讲求“三实”》《莫让“补位”替“不为”》《用心做事方能成事》《唯有担当显本色》《“改非”暗潮折射担当精神缺失》等评论,为全州开展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建设融媒体中心,构建全媒体发布平台,打通“两个舆论场”,让党报评论的声音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红河日报社在2018年成立了融媒体中心,实现了全媒体采编系统的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全媒体传播的效果,《红河日报》由一张报纸变成了拥有报纸、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户外电子阅报栏(屏)的新型地市党报媒体,极大地推进了党报评论的融合创新发展。通过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连接渠道,党报发表的重要评论、优秀评论,可以在一个采编系统内推送到报社的微信公众号、“掌上红河”客户端、微博、网站等,大大延伸和拓展了党报评论的读者群,吸引了更多受众关注、点评、点赞或阅读,从而增强了党报评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

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地市党报作为地方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导者、引领者,仍是主流媒体发挥作用的重要阵地,党报评论在其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大众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及受众获取资讯方式的多元、多样化,给党报评论带来一定影响和削弱,党报评论自身也存在改进和完善的方面,但作为党媒,我们切不可妄自菲薄或盲目自大,而是要主动融入时代发展潮流,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改革创新,因势而谋、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主动拥抱新兴媒体、拓展党报评论新阵地,抢占移动互联网等新战场,才能充分发挥好党报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和作用,不愧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一是在传播方式上,要积极探索党报评论传播的大众化、通俗化、网络化、移动化、可视化新路径。二是在内容生产上,要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紧贴热点评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保持定力,站稳立场,敢于亮剑,正本清源,解疑释惑,充分体现出党媒的职责与使命担当。三是在呈现形式上,要勇敢全面地拥抱互联网,大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VR、H5、人工智能、机器人写作等技术,将互联网基因植入整个“报网端微屏”全媒体运行体系,使党报评论的社会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传播力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评论员红河党报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改革新闻教育,培养引领社会的评论员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
红河是怎样偷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