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活动型课程建构探究

2019-09-14向美玲向巍巍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知识点学科素养

■向美玲 向巍巍/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对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提更高,逐渐成为了我国现有教育体系的目的,由“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的优化,需要不断探索如何提高教育活动的综合质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建设活动型学科课程目标,旨在融合学科知识和活动,激发教育主体的探索热情,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培养主体学习、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型学科课程经实践证明:将知识活动化,带动主体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如何构建高效的活动型课程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一、活动型课程含义

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表现,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让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旨趣,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内化成为自觉的价值取向。基于课程论有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界说,活动型课程的内涵指学科课程采取包括社会活动在内的活动设计建构方式,核心是“课程内容活动化”;包括一系列为教学设计下活动的系统编排。

二、活动型课程问题探究

活动型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某些问题限制了其功能的完全发挥,而对于问题的探究与总结,是结合目前的现状下的具体分析,对活动型课程的发展行之有效。本文试结合具体案例对现象加以说明,并提炼问题。

(一)关注活动形式,忽视了课堂效率

教育目的给教育对象提供了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活动型课程的设置是为了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的枯燥灌输模式,让主体在活动中学习、理解知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如“导入活动情景过长”、“学生仅关注活动”、“教师未能及时引导知识点”等,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过于追求课程的活动形式,而教师未精准把握好课堂节奏,导致活动型课程,仅有“活动型”,弱化了“课程教学”的本质。

(二)活动型课程要求教学主导者更具专业与综合素养

教育目的作为支配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支配和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甄别海量教学活动资源、资源与课程紧密结合需要教师更具专业素养。教育资源的选择应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具体还需要关注区域性、民族性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更真切感知知识,激发参与兴趣,在活动中拥有更好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为例,通过模拟“高铁霸座”等情景,使学生结合知识点展开讨论,实现对课堂内容的升华,及时引导出“思想道德修养含义、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关系”等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辨别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认识加强自身修养的重大作用。以必修四《实现人生价值》课时为例,通过对当下就业现状的分析,如“电子竞技运动员、数字化管理师”让学生自主制定人生规划,展示个人职业企划,深切感受人生价值,实现教书、育人。从上述案例可总结出甄别案例的原则应立足于,一方面发现生活的实例,让情景提升认知;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内外时政热点,创造情景让学生在氛围中透析理论。

(三)活动型课程的发展受评价模式的制约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直接影响有关教育活动的实施,也关系活动型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态度、投入程度,还有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是活动型课程评价着重关注的两大基本理念,但在具体落实中还需避免以下内容,以完善评价体系。

1、过分强调活动结果

升学考试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各自承担着实际性的教学任务和学习压力,因而评价结果也无法摆脱大背景的束缚,分数仍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标准。“分数论”与活动型课程的主张显然冲突,如何兼顾活动的有效性、结果评价的全面是接下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2、评价结果缺乏全面性、科学性

评价主体以授课教师为主,导致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学生的参与,学生之间互评环节弱化,或者学生评价权重过低,这些都是限制活动型课程评价结果科学性的原因。实际教学评价中,惯用的方式是通过知识点的检测来评判学生,以分数评价学生参与活动型课程的质量,这显然是学科课程评价的做法,未突出活动型课程的优势。

三、基于生活体验的高效活动型课程系统编排

图1 基于生活体验的高效活动型课程系统编排

活动型课程的设置是为了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的枯燥灌输模式,让主体在活动中学习、理解知识。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因此从主体的生活经验编排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好认知,实施应包含如下策略(如图1)。

议题设置:议题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应指向核心素养,贴近生活;有具体的目的性,暗含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在议题的导引下,立足教学目标,对情境结构化处理,整合与教学目的相关联强的事实、观点,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操作中精准引导知识点,也能帮助学生更准确理解知识点。

问题探究:在互动中生成学科核心素养,活动型课程实施强调机会体验、获得社会实践经历。设计指向议题的问题或问题系列是支撑探究活动的关键,该点是为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走进社会:“绝知此事要躬行”,可内化学科核心素养,涵化思想品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不仅是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更可以是各种职业体验、专题访谈。相对模拟体验,走进社会无疑是为活动型课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真实的情景。

四、结语

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朱明光认为:“活动型课程”,观思想政治课改革大势的必然选择。如何让活动型课程高效、科学开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应关注四个研究维度,协调“活动”与“学科”的关联、高效活动型课程系列编排、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效度评判体系构建、主导者对于课程设计的反思与优化。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被誉为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中最显著的亮点,是思想政治课程聚焦核心素养的关键。打造好这一亮点,让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学生认知,是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

猜你喜欢

知识点学科素养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
知识点自测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