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宁救援秉初心

2019-09-11宋维彬封金剑唐雪元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长宁小分队救援

宋维彬 封金剑 唐雪元

风平浪静的日子/你不会认识我/我的绿军装是最普通的颜色

花好月圆的时候/你不会留心我/我的红帽徽在远方默默闪烁

你不认识我/我也不寂寞/你不熟悉我/我也还是我

假如一天风雨来/风雨中会显出我军人的本色!

——阎维文《军人本色》

“张副支队长,感谢你培养出了像李光磊这样优秀的兵!”

“部队首长,我们要给李光磊同志请功!”

6月22日8时,“6·17”宜宾长宁县双河镇老乡们放下各自家中忙碌的灾后重建活路,纷纷来到武警四川总队机动一支队参加长宁县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的帐篷边,簇拥在副支队长张志峰的身边,向他倾诉、汇报、请功。

“我们无法用言语表达我们的谢意。”

“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我们长宁人将永远记得他的大爱之恩。”

李光磊何许人也?

多数认识他的人,只知他是一个建筑公司的董事长,而事实上,他还有一个更加特殊的身份——武警四川总队机动一支队退伍上士。

为什么那么多的老乡如此感恩他?

一言概之:感动于他的军人本色,兵之初心,大难来时救民急!

初心!使命!誓言铿锵

2002年12月,李光磊从四川宜宾入伍至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一支队。入伍期间,他两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2014年12月,李光磊光荣退伍。虽然脱下了穿了十几年的戎装,但他仍然挚爱着那身橄榄绿。在支队领导给退伍兵赠送的军旅纪念笔记本扉页上,一位挺“懂他”的首长写下这样一段话:“光磊同志:英雄用伤疤绘就的光荣榜,从来都是写在胸前,绝不是背后。因为真正的战士永远都在冲锋,没有退却,即使倒下,也永遠是前扑的姿势……”

首长赠言,代抒其心声,是勉励,亦是肯定!

是故,他牢记于心,誓言铿锵!

继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四川震情不断,先是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随后又有理县、珙县的小级别震情。

时针指到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宜宾长宁发生6.0级地震。

地震发生当晚,李光磊正在成都,房子剧烈的摇晃,让曾经是军人也先后参加过汶川和芦山抗震救灾的他立即预判:又发生地震了!

果然,随后证实是在宜宾长宁发生了地震。天崩地裂,刹那间原本一个一如往常的晚上,变成了梦魇轮回。又一次遭遇地震,汶川芦山的记忆伤痛尚在愈合,撕心裂肺的悲痛再次袭来。

可令李光磊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地震发生地居然是宜宾长宁,天啊,正是自己的家乡!

他放下手中正在对接的公司业务报表,当即给各分公司负责人去电,要求他们密切关注灾情,随时待命;同时抽调成都工地技术人员组建30人的救援小分队,备好救援装备和物资。

指令发出后,他马上在手机上创建救援小分队联络群,并将自己珍藏的军装也取了出来,离家时,他爱人拉着他的手,有些不解地说:“你看你脱下军装都好多年了,现在这军服也只是你原来当兵时的留念,你带它干嘛,真以为自己还在部队呀?再说,你现在是上有老,下有小,万一……你叫我们怎么过呀?”

妻子的担忧,他何尝不知,他推开妻子的手安慰道:“你老公曾为军人,永为战士!不管是在一线还是二线,在我眼里,军装都是一样,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也都是一样!家中的事拜托你,等着我凯旋归来!”

说完,他开车驰出了家门,赶往公司在成都的建筑工地,他知道,在那儿还有几十名勇士等待他的领头与指挥……

集结!奔赴!勇者无畏

“兄弟们,宜宾长宁发生了6.0级地震,而宜宾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你们中有不少长宁人,有些还是党员、还是退伍军人,之所以将大家集结起来,是请大家随我一起奔赴长宁参加抗震救援。不用说,这一去,或许危险重重,也或许苦难艰辛,但我想对大家说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美德。而生命高于一切,人民利益重如山,更是我在部队时就接受的入脑入心的刻骨教育,为救同胞,我们义不容辞!为救老乡,我们勇者无畏!当然,如有不愿意的,可以退出!”

6月18日4时50分,李光磊在工地上,面对30名集结待命的救援小分队,他慷慨陈言,血性贲张,一如回到了当年火热的军营。

“我们愿意参加救援,决不后退!”

面对自己麾下的这帮侠肝义胆的兄弟,李光磊很是感动,他把大家分成抢险救援组、安全警戒组、后勤保障组,携带铁锹、铁棍、切割机、手套、帐篷等装备以及针对地震的必备药品。

5时10分,在李光磊的带领下,30名勇士分乘7台车辆向长宁灾区进发,一场驰援灾区的救援行动就此打响!

9时25分,车队进入震区遇到了“拦路虎”:公路右侧山体垮塌,时有碎石飞落,路面裂缝沉陷,致使车队无法前进,行动异常艰难。

李光磊当即立断:除每车留下驾驶员小心通过外,全体救援小分队徒步行进!

虽然前方的道路如此之艰险,他们还是义无返顾,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早一分钟到达,就是胜利!

救援!搭建!义无反顾

10时06分,经艰难跋涉,李光磊所率的救援分队成功抵达震源点双河镇!

在灾区一线,房屋严重受损,甚至有的成了废墟,虽然已有部队和各类救援队伍从四面八方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实施救援,但仍显力量不足。

李光磊立即率自己的救援分队向现场指挥部请战,他诚恳地向指挥部领导说,自己是一名退伍老兵,曾参与多次抗震救灾行动,请求参与救援!

指挥部领导听后,紧握着李光磊的手说道:“好好好!你们来得正是时候!”

于是,李光磊顾不上疲劳,顾不上喝一口水,便带领大家迅速投入救援工作。

“老乡,家里有人吗?”在一处垮塌了的房子前,队员们焦急地大声询问。听见喊声,一位老人从一间屋瓦脱落、半边墙倒塌的房子里探出头来。原来,地震发生后,老人一直带着孙女战战兢兢地呆在尚未震垮的半间房子里等待救援。救援队员们立刻就地取材,用竹子和随身带来的塑料布为老人支起了一个简易帐篷。

进入震中后,救援分队开始在前进村展开救援任务。搭建帐篷、冲进受损房屋里抢救灾民的生活用品、贵重财物……在前进村2组,队员们刚从一户受灾群众的二楼抢出财物,余震便来临了。冲出屋子的队员看着房屋在余震里摇晃,一阵寒意不由得凉遍全身。

“李光磊,你怎么也在这?”一声熟悉的呼唤,把李光磊愣住了。

“老首长,是你呀!”反应过来的李光磊定眼一看,原来叫他的是武警四川总队机动一支队副支队长张志峰!

他也带领支队官兵来参加抢险救援了!

李光磊当即向老首长作了简单汇报,张副支队长听后,冲他胸前打了一拳,深感骄傲地说:“你小子,不错!好样的!”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当日卸甲别,而今“战场”逢。

和曾经战斗过的老部队、老首长、好战友不期而遇,这让人不胜欢欣鼓舞。李光磊又像回到了老部队,振奋不已。

“首长,快救救我婆婆,她被困在屋里了!”相逢的喜悦才在心头萦绕,一声急切的救援又把李光磊拉回到身处的险境。

一询问前来求援的老乡,才知是70多岁的任婆婆在地震时舍不得自己的“细软”,冒险折回屋收拾时余震来了,房梁倒了下来堵住了门,婆婆在里面出不来,也不愿意出来,声称:“我这把老骨头了,要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屋里头。”

李光磊听后,立即赶过去查看现场,救援刻不容迟,如果再有余震,整个房屋都有垮塌的危险。

武警官兵立即拿出切割机,准备实施救援。

“且慢,如果割掉那个梁,可能会造成整个房屋倒塌。现在的办法是砸窗子。”李光磊赶忙制止,他发现由于窗子有钢筋,会造成更大的震动使房屋更加危险。梁不能切割,窗子也不能切割。

形势迫在眉捷,李光磊当即指出:可以切地砖,人钻进去后实施救援。

由于门被完全堵住,切割地砖后,挖出一个小沿,再加上门口的一个小空隙,武警官兵进去后,可婆婆说什么也不愿出来。

情急之下,李光磊爬了进去,对婆婆说:“您孙儿一直在外面哭着闹着要你,没得啥子比命更重的了……”浓浓的乡音说服了婆婆,经过半小时的救援,终于把婆婆救了出来。

每到一个救援点,李光磊都和老部队的战友们一起现场研究救援处置方案,他还推广了自己在部队参与救援时总结出的“一观二看三听四禁(静)五快”的救援经验:一观察周边的情况,看救援周边区域是否安全。二看救援区域内会不会因为余震发生再次塌陷。三听房屋是不是在摇动。四是要禁(静),禁止触碰到其它物体,尽量不要发出声音,以免引发再次塌方。五是救援速度要快,把准备工作做足,一旦实施,动作要熟练,快准狠,以免把救援时间浪费在其它地方,置被救者和施救者于危险境地。

6月20日,在开展搜救的同时,李光磊还带着他的救援分队和老部队的战友们积极帮助受灾群众搭建帐篷、排除险情,搬运分发救灾物资。

双河镇铜锣村66岁的刘珍华大妈,体弱多病的她一人在家,儿女全在外面打工,地震把她的房子震垮了,家中的一切全埋在废墟里。对此,李光磊二话没说,便率救援分队和武警官兵一起帮老人清理、搬运埋在废墟下的家具、粮食,为她搭建帐篷,还为她送来了急需的衣服、矿泉水等救灾物资。

21日上午,村民李玉富大爷的房子在地震中严重受损,一声召唤,李光磊和救援分队及武警官兵火速赶来,用铁锹、铲子等装备将房屋内的土石清除,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墙体及时进行拆除排危。

21日下午,李秀芳大姐来到营房驻地,请武警官兵去给他们搭建帐篷,李光磊再次主动请缨,又带领分队几名成员和武警官兵来到大姐家,先是观察安全区域,“大姐,您说要把帐篷搭在危房前的坝子这儿肯定不行,因为如果有余震来,危房有垮塌的可能,我给您选在那条水泥路上,虽然离房这边远一些,但离塌陷路面和后山都有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确保您一家人安全。”

天气的恶劣,补给的困难,作业的危险,使所有救援分队的队员和老部队的武警官兵的意志时刻经受着考验,李光磊深深地陷入了沉思之中。

灾区的保障难度可想而知,救援小分队每天只能喝到两瓶矿泉水,饿了就吃块面包,困了就坐在地上打个盹。大家自参加救灾以来就没有洗过脸洗过澡,也没有吃上一顿热饭,身子没有挨过一次床板。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李光磊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利用自己熟悉长宁的优势,立即采购粮食和蔬菜,还为自己老部队官兵买了毛巾、袜子、内裤、衣架、洗涤液等生活急需用品,一一送到官兵手上。官兵们收到后,非常感动:“真的没有想到李老兵这么细心,我们以前一起救过灾,知道灾區的条件有限,可他还是为我们考虑得这么好这么周全,真的有心!”

那天晚上,他又给队员和战友们煮黄豆汤和炒腊肉,对于几天没有好好喝上一口热汤的大家来说,这顿晚餐真是美味,大家都纷纷说道:“就一个字,香!”

军人本色溶血脉,战士情怀记心中。

一定要尽我所能帮助灾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李光磊的脑海中。6月22日李光磊通过长宁慈善总会捐款10万元,用于资助全县受灾退役军人家庭。同时,李光磊还向双河镇受灾最为严重的许开云一家现金捐资1万元。

若问今生何念想,一心只做护旗人。

没有人想到,李光磊带领自己公司的救援小分队在自已家乡救灾,救的都是与他素昧平生之人,却不知道他在长宁也有亲戚受了灾,希望他率救援小分队前去驰援,可他在电话中对亲戚说:“我不能擅自行动,我得听从救灾指挥部的统一调令行事!”

“你都退伍好多年了,现在不是当兵的了,听他们啥调令嘛,再说你手上的这支队伍本来就是你公司的人员,你想救哪个救哪个,关他们什么事?你要知道,我们可是你的亲戚啊,打断骨头连着筋,谁重要啊?”

“所有长宁县的受灾父老乡亲,都是我的亲戚!你们也不要急,要相信政府很快就会派人来帮助你们的!”面对亲戚们的不理解,挂完电话,李光磊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抢险救灾之中……

6月26日,抢险救灾工作告一段落,李光磊和他的救援小分队要归建公司建筑工地。

总有一种责任冲锋在前,总有一种使命义无反顾,总有一种感动泪如泉涌,总有一种力量生生不息,总有一种信念闪烁黑暗,总有一种希望点燃生命!

凯旋返蓉的路上,妻子给李光磊发来短信:“老公,你是好样的!”

手握手机,回首连日来的驰援家乡抗震救灾的一幕幕,李光磊百感交加,写下一首《七律·初心》抒怀以记——

灾情肆虐勇先行,抗震降魔再请缨。

救死扶伤弘大道,齐心携手筑长城。

一意衔枝填海平,百年追梦趁天晴。

风雨承肩何所誉?初心又鼓笛高鸣!

猜你喜欢

长宁小分队救援
赞长宁地震台
我们是谁?我们是拖稿小分队!
娘子好生猛
水痘小分队
救援物资
救援行动
“一世长宁”全民大晒字
另一种深情
紧急救援
幸福途中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