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定青山 破茧成蝶

2019-09-11徐仁海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防城港市示范区建设

徐仁海

决策者的决策

一片新绿,来自于决策;一次腾跃式的蝶变,也来自于决策;一轮日出般的希望冉冉东升,依然来自于决策。

乡村裂变、乡村蝶变、乡村聚变──终极目标是乡村振兴!决策者的目光皆聚焦于此。思考聚焦思路聚焦思谋聚焦……

寻找机遇抓住机遇,以责任和担当的气慨,决策者果断决策。

港口区位于防城港市中心区域,全区三面环海,拥有325公里的海岸线,面积378平方公里。南濒北部湾,西与越南隔海相望。是中国内地进出东盟各国最重要的中转基地和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因为得益于防城港,港口区的工商业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华龙一号核电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大海粮油、盛隆冶金、金川等大型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更让港口区的经济建设一次比一次生猛地提速,提速……

然而,港口区还有另一扇窗口──农村。农民要脱贫致富奔小康,乡村更要振兴!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港口区,林地面积15万亩。

治山理水,方能显山露水,必须让这15万亩林地显山露水!

土地,被誉为人类的母亲,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脐带般将中国农民和土地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农业、农村、農民。党和国家从国家发展和稳定战略层面上对“三农”的重视史无前列。

面对15万亩林地,如何利用?如何让这15万亩林地风景这边独好?正时不我待地考验着这一方水土决策者们的智慧和胆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跨时代的发展理念。自治区党委、政府依据这一绿色发展理念,决定在全区开展现代特色林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工作。

生态兴则文明兴!

机遇来了。风正好扬帆。

天时地利人和!终于,港口区的决策者们的目光凝视着这15万亩林地,有了明晰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岗松产业──走生态致富之路,走绿色振兴乡村之路!

“岗松,又称扫把枝、铁扫把、石松草、香柴。具有可循环再生、气味芳香,其枝条、叶子均可通过加工提炼,制成工艺品及多种环保产品,岗松的工业价值可观,市场全景广阔,仅欧洲市场一年的需求量就达30000多个标准集装箱。据外贸部门信息:2014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岗松篱笆为12000个集装箱,仅占需求量的30%。岗松油的市场供给量更是只占需求量的1%”。已有多年岗松加工出口经验的防城港市宝兴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赖沛荣兴致勃勃地向港口区委书记黄炳利介绍。

数据是枯澡的,但却有特殊的说服力。黄书记连连点头。

光坡镇党委书记刘晓东在陪同港口区人民政府区长朱靓实地考察该镇红沙村岗松资源时汇报:“建设林下岗松种植示范基地,提高岗松的产量和附加值,是实现岗松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有利于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特色经济优势转化发展,该村群众已有多年的手工作坊编织岗松篱笆的经验,利用这片青山作为脱贫致富的抓手,具备资源和人力两个方面的可行性。”

“通过示范区的创建,扶持贫困户,尤其是当前农村留守家庭的中老年半劳动力群体。就业不离乡,创收在家门,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和脱贫户创收,能够更大地巩固脱贫效果,提升乡村振兴的拼发力,产业扶贫是脱贫和防止返贫的治本之策”!这是港口区扶贫办主任的汇报。

而农业、林业部门的汇报,更是从科学的角度做解释和论证:红沙村属丘陵低山矮岭地貌。由于受海水和海风的影响,土质属酸性,岗松是酸性土宜生植物,适合在沿海山地和坡地生长并可在松树等林地上发展林下经济。港口区宜种植岗松的面积达五万亩以上,发展岗松产业前景十分广阔。红沙村已有多年的岗松加工经验,岗松产出的效益惠及40%的农户,产业化发展岗松在红沙村已具备坚实基础。

充分发挥港口区的地利优势和岗松资源优势,以光坡镇红沙村为核心区,打造林下经济的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化基础,以产业为支撑,拓宽产业扶贫路子,扩大产业扶贫带动和辐射效应。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示范引领全区现代特色林下经济发展,提升全区林业现代化水平。以光坡镇红沙村为先行先试中心,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现有的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广西扶贫龙头企业、广西现代林业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推进林业生产标准化、设施化、技术集成化、经营产业化为新的发展模式,重点建设港口区优质高效的岗松产业(核心)示范区,包括岗松高产示范基地、岗松编织加工示范基地,建设港口区岗松产业拓展区及辐射带动区,从而带动拓展各镇(街道办)促进林下经济发展,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真正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引领脱贫和乡村振兴……这是港口区发改局给区委、区人民政府的关于发展岗松产业园区的可行性报告。

摆在港口区决策者面前的是:如何因地制宜,抓住机遇,审时度势,以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气慨,一锤定音。

天时地利人和,现状与前景,科学的论证,都有了,只欠“东风”。

“东风”就是决策者的决策!风正一帆悬!

2016年7月16日,港口区委、区人民政府成立“港口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港口区委书记和港口区人民政府区长担任组长。

决策确定,责任明确,接下来,看措施,看真抓实干!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历来都是农林不分家。现代特色林业(核心)示范区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核心载体。这是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一个重要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产业能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造血壮骨”。

这是港口区全体干部的共识。唯有共识才能凝聚合力。

2017年6月,防城港市港口区林业局委托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编制《防城港市港口区岗松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立即组织一个十余人的项目组,风尘仆仆奔赴红沙村。

科研更需要实干与担当。

项目组经过两个多月深入项目区域进行综合考察和调研,于8月底完成规划征求意见书。

科学的决策必须有科学的依据。

2017年10月24日,《防城港市港口区岗松产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并立即组织实施。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决策者决策:岗松产业被列入扶贫和乡村振兴产业。

秋风送爽。带着海味的秋风在港口区的大片山地上奏响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乡村振兴的序曲。

岗松产业园区建设的大幕在激越人心的序曲声中拉开。

围绕建设岗松产业示范区(核心)的各项工作首先密锣紧鼓有条不紊地在红沙村的矮岭丘地中展开……

让支点撑起一片蓝天

搭建平台必须有支点。

岗松示范区的支点是什么?支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用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搞好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示范区建设撑起快马加鞭的一片蓝天。

防城港市港口区岗松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按“三区两基地”进行规划建设。“三区”即建设岗松产业核心示范区、岗松产业拓展区、岗松产业辐射区,“两基地”即岗松资源培育示范基地、岗松编织加工示范基地。

基本思路确定,接下来就是细化方案的实施───

在光坡镇红沙村建设岗松资源培育示范基地1612亩,其中:种苗繁育推广区8亩,林下高效栽培展示区247亩,林下标准化种植展示区1357亩;拓展区,带动光坡镇岗松资源培育基地面积2000亩;辐射区,辐射各镇(街道)发展岗松培育基地面积3000亩;两基地,以示范区为核心区,建设高效示范基地1612亩;以防城港市宝兴工艺品有限公司为中心,扩建岗松工艺品编织加工中心示范基地1个:扩建生产车间1500平方米,新增编织机20台,打包机5台,空气压缩机2台,叉车2辆,农用装载车2辆,集装箱拖车1辆,职工工作用车2辆,增建原料晒场1000平方米,机修车间100平方米,无纺布夹层工作台30张,建设岗松油提炼车间1200平方米及配套岗松精油炼油生产线一条。

新理念必须新动能启动!

利用这片青山作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抓手,发展产业园区作为乡村振兴的根基。

要把岗松示范区建设作为脱贫、乡村振兴工作抓实抓好抓出立竿见影的效果来。

这是港口区委、区人民政府给岗松园区建设者下达的号令。

2017年的夏天来得有点早。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平平常常中的非同凡响因了岗松而声名远扬。

夏天的太阳像要将超载的热量减负似的,把刺眼的光和灼人的热向山野倾泻。从海里吹来的风也带着烘烘的湿热。

偏于一隅的紅沙村,有史以来从未见过有如此之多人次的“公家人”聚集村里并穿行于村舍小道、山岭、坡地之上之间……区委办、区政府办、发改局、财政、国土、住建、交通运输、农、林、水、水产畜牧、科技、招商、扶贫、环保、农机管理中心等部门的主官,还有镇里的父母官,都来了。

一个岗松产业示范区,竟牵动了那么多部门的神经!透过这扇窗户,可见真抓实干力度之大。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时,有条很著名的论断:政策和策略决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这一拔一拔的“公家人”走进红沙村,不是走马观花的观光团,也不是来寻农家乐的好去处,也不是征地拆迁更不是什么宣讲队。村人的一双双好奇甚至疑惑的目光注视着“公家人”:他们脚步匆匆,他们汗流浃背……很快,紧随着“公家人”脚步而来的是肩扛测量仪器挎着草绿色资料袋的工程技术人员;很快,推土机进村挖掘机进村……很快,总长12.9公里的混凝土村道便将各个岗松种植片区串起来;总里程18公里的作业区混凝土路面的道路亦在各个山与山坡与坡中弯山曲水地爬坡过坳;高位水池、引水设施、排水沟等配套基础设施相继竣工;示范区的交通指示牌、方向指示牌、项目介绍宣传栏、防火警示牌、服务指示牌以及生态停车场等一应俱全。

“岗松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尽可能地有机融合,花一分钱办两分钱的事,一举两得”。在现场,黄炳利书记再作指示。

岗松种植(核心)示范区的雏形一日比一日清晰地显现。然而,大蓝图,还需浓墨重彩呵!

任务,就是责任。责任,就是压力。

只争朝夕的浓烈氛围祥云般聚拢在红沙村上空。

“公司+合作社+农户”是岗松产业(核心)示范区的经营模式。

土地租用、农民入社,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建设。

3000多亩土地的租用,说容易,因为此前防城港市宝兴工艺品有限公司已星散地在红沙村租用部分山岭土丘小面积种植岗松,有了一些群众基础。说难,因为建园区需租用的土地面积大,必须一户一户地做工作,而且运作模式是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民们一下子如何接受?种扫把枝可以让农户发家致富?群众信不信?

林业、科技、扶贫等部门的干部经过几个轮回的走村串户宣传讲解后,村党支部书记刘德枢首先在村民大会上表态:“以其所在的生产组为示范,以点带面,递增扩展,本人在生产组以自己的责任山为示范”。刘支书的表情充满信心。

当天,刘德枢第一个与防城港市宝兴工艺品有限公司签约。成为红沙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村民代表大会后的第三天,村支书刘德枢带着妻子手拿勾刀肩扛锄头走向自己的10亩长满齐腰高的芒基草的荒山……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刘德枢所在的刘屋组33户村民,24户跟着刘德枢参加岗松种植。示范带动效应立竿见影,当年,红沙村600多户村民中,有条件的都在自己的责任山上种上岗松,面积直冲3000亩……

红沙村岗松种植(核心)示范区的大框架终于撑起!

猜你喜欢

防城港市示范区建设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影响防城港市沿海地区母乳喂养相关因素分析
防城港市2016—2021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寒露
防城港市乡土教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