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标下常见的分式方程应用题结构特征及教学应对策略

2019-09-10王保安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5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王保安

摘  要: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本质认识的反映是数学思维的结晶,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而数学方法则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是实现数学思想的手段,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二者合一。称之为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的内容,适当地有效地揭示数学观念讲清数学方法。

关键词:分式方程;教学策略;应用题分析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应用题,既是初中阶段新课标要求下的一个重要考点,又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作为教师,理解分式方程应用题在不同类型中的不同建构框架,把握基本等量关系,以及巧用相辅依存关系,将分式方程应用题本质结构特征渗透于教学中,以期达到:学生解题时化繁为简,构建方程时快速准确,形成建模意识时强烈而清晰。

为具体、浅显、精准陈述内容,本文借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八年级数学第155面习题4,以及第152面例三内容,分两种类型进行简单剖析。

在初中阶段,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比较多,比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分式方程应用题必将依据这些关系而存在。

类型一:

题目:A、B两种机器人都被用来搬运化工原料,A型机器人比B型机器人每小时多搬运30kg,A型机器人搬运900kg与B型机器人搬运600kg所用时间相等,两种机器人每小时分别搬运多少化工原料?

题目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从两个方面阐述这种基本关系,即A种机器人工作效率×A种机器人工作时间=A种机器人工作总量:B种机器人工作效率×B种机器人工作时间=B种机器人工作总量。

由于要产生分式,故表示乘积结果的量(工作总量)为已知量。即:A型机器人工作总量是搬运900kg,B型机器人工作总量是搬运600kg,

表示相乘关系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全部从A型机器人与B型机器人两个方面的用相依关系而呈现。效率方面的相依关系:A型机器人比B型机器人每小时多搬运30kg,若设A或B型机器人每小时工作效率为xkg,则另一型机器人每小时工作效率则可用(x30)kg表示,简而言之一个工作效率设为未知数,另一个工作效率则通过相依关系表达未知数,此时时间就以分式的形式呈现。即:A种机器人工作时间,小时  B种机器人工作时间,小时,A、B时间的相依关系(所用时间相等)即可列为方程:。

也可以利用时间的相依关系(所用时间相等)设未知数,表达未知数,比如:设A型机器人搬运900kg所用时间为x小时,则B型机器人搬运600kg所用时间也为x小时。这样A种机器人每小时工作效率为kg,B种机器人每小时工作效率为kg,效率均以分式的形式呈现,效率的相依关系(A型机器人比B型机器人每小时多搬运30kg,)作为构建方程的等量关系:.。

类型一可拓展在行程问题、商品利润问题等以乘积关系为基本关系量,表示乘积结果的量为已知量,相乘的两个量从两个层面揭示相依关系,一个相依关系设未知数、表达未知数,另一相依关系作为构建方程的依据。

类型二:

题目: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题目中的基本关系虽然仍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但在此类型中全部工作总量均可用抽象的单位1表示,设独立完成的时间为x,则工作效率皆可利用这一基本关系表示为,从而产生分式,再利用各个部分工作量的和差相依关系构建方程,简洁明了。试用类型一的模式设未知数、表达未知数、构建方程势必产生繁杂的式子,单独成一类型,学生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因式分解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运用[J]. 邹益民.  中学数学教学. 2001(03)

[2]数学思想方法与因式分解的教学[J]. 裘怿盛.  数学教学通讯. 1995(06)

[3]因式分解知多少[J]. 祁荣圣.  数学教学通讯. 2010(04)

[4]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因式分解》的课堂教学[J]. 傅安高.  中学数学. 1994(09)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