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应有振兴的底气

2019-09-10王玉宝

杭州 2019年25期
关键词:现代人农家乐民宿

王玉宝

曾在数个场合听到这样一种观点——

乡村振兴太难了,到农村走一走看一看,老槐树下只留守着三三两两的老人和小孩,村里交通不便,生活配套不足,教育设施落后,乡村振兴谈何容易?

这话对不对?也对。但笔者以为,只对了一半。

某种程度上,上述的描述是个实情。但是这种描述,忽视了社会大的脉动,视野局限于局部。

从范围上看,确实有的乡村已经有了振兴的苗头。上述的老人小孩留守情形已经大有改观。不少城里人、刚毕业大学生,正带着新的梦想,风风火火从城里回归乡村,或是办起农家乐,或是搞起高端民宿,或是开发其他产业,这也是一种实情。这种情形,笔者在走访广袤的乡村特别是浙江的乡村时,尤其获得了一种感官上的印证。

近期,笔者走访了临安湍口镇的乡村,再次获得这种印证。这里的区位优势不明显,但是生态好,当地挖掘传统文化,整饬乡村环境。笔者在三联村、迎丰村等村落看到了显著的变化。这里传统的舞狮文化、知青文化、戏剧文化、索面产业都被挖掘出来了。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村里建起了游客中心和养老中心。人气渐旺,环境改善,连村里幼儿园的孩子数量都明显增多。这些变化看着略显单薄,但毕竟已经掀起了乡村振兴的一角。

所以说,那种清清冷冷的乡村,或许仍然存在,甚至在较大范围内存在,但已经不是乡村特别是浙江乡村的全部。对此,如果你走的浙江乡村足够多,应该予以承认。

而在更广范围内,一种脉动正在崛起,一种趋势正在形成,那就是回归潮流。

大家应该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句辞职信里的普通言辞,为什么引发了全社会的共鸣?

仔细想想,这背后有大道理,那就是整个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到了相对富庶阶段,人们更注重旅游,更注重生命的真实体验。而社会价值也走向多元,并非那种蜷缩在城市的方寸之间才叫生活、才叫成功,大天地里有着条条成功的路子和生活的方式,包括乡村的生活方式和创业路径。

不要小看这股势头。多少农家乐正在赚得盆满钵盈?在遂昌、桐庐、临安、德清,更到处可见从农家乐到民宿再到高端精品民宿的升级。这些并非完全是工商资本的躁动和投机,即便带有那么一些泡沫,也是社会大势的反映。

在丽水的遂昌、云和、缙云等地,当地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数字都是呈现出五成甚至翻倍的增长。这样的势头是惊人的。而在杭州淳安的一些偏远乡村,虽然距离千岛湖也有一定距离,但是乡村旅游同样生猛。这样的一些势头,恰恰反映了社会的大脉动。

所以,回到文首的话题,怎么看待今天的乡村振兴梦想和现实?或许,不少乡村还遗留着工业化时代的颓败和空心化的特征。但是,今天在更多乡村发生的事情,已经足以印证出另一股逆转的趋势,愈是发达地区愈是如此。这应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大底气和信心,也是我们不得不顺势而为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笔者曾走访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乡村。这些乡村的情形依然处于典型的空心化阶段。但是,当我们行走在浙江的乡村,情形已经大有改观。如同工业化曾经以雁阵模式由东向西推进,如今的鄉村振兴新潮流,笔者相信也必定将是以此次序推进,乃至全中国。

所以,今天的中国,为何对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主政浙江时讲过的那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此有感触,恰在于这句话非常超前地点出了中国社会递进发展的规律,更因为这句话今天正得到越来越多乡村发展的现实验证。

如果对此社会大势不能看清和把握,我们就难免对乡村振兴的推进缺乏信心,对乡村振兴当下存在的资金不足、人才不足等等问题感到畏难。而只要看清这一大势,即便我们面对种种困局,乡村振兴也一定能走出振奋人心的新天地。

当然,今天的乡村振兴绝非近代以前中国乡土社会的回归和复原。时代不同了,时间流逝了,有些东西过去了就是过去了,难免受到时代的拣择和淘汰。所以,今天的乡村振兴,应该是属于新时代的一种创新和再造,绝非过去时光的复原。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乡村振兴绝不能走老路,绝不是简单把传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复原。乡村振兴必须结合今人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产业结构进行再造。

比如说,在湍口镇三联村等村,挖掘传统文化成了热络现象。家训、知青、戏剧乃至饮食等文化得到充分挖掘。

这里面有些现象很有意思。比如家训,有这么一句话,“穷不丢猪,富不丢书”。这句话非常有针对性,虽然讲的是价值观,却一点都不空洞,即便对现代人也有很大触动,即便在当今社会也很有价值观“市场”。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亦须注意,诸如此类的文化挖掘,不应是简单重复,而应该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再造,要与现代人的旨趣契合。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就是这个道理。

再比如,某些戏剧和传统的农耕产业,是否直接从“遗产”库里拿出来就能端给现代人“享用”?恐怕也得有个创造性转换的考量。

有些东西曾在我们的生活中流淌过,曾经滋养过先民。但是,世界在变动,有些具有历史的价值,但未必能引发现代人的共鸣。说得残酷点,未必所有传统的东西直接拿来就可以重生。而在乡村生活的塑造上,我们也必须考量现代人注重更优质教育和现代生活配套元素等需求。

在这一点上,我们既要看清乡村振兴的乐观大势,也要注重对传统的现代化改造。如此,乡村振兴大路必定越走越宽。

作者系浙江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助理、评论员

猜你喜欢

现代人农家乐民宿
“农家乐”应提升吸引力
农家乐
现代人的避难所
民宿生态,大考中加速洗牌
周边赋能
农家乐
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智珠
你是民宿达人吗
现代人的手机“依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