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抚泥塑童心

2019-09-10孙亮星

风采童装 2019年3期
关键词:陶艺育人创作

孙亮星

四月的江南,生机盎然!四月中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以“阳光下成长”为主题的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在美丽的苏州胜利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万余名师生齐聚金鸡湖畔,参加展演活动。亮星陶艺工作室作为青岛市唯一一所入选的工作坊学校,将陶艺特色与青岛市的海文化特色有机结合,完美诠释了“以海育人,向海而歌”的育人理念。

展演期间,教育部的领导们来到亮星陶艺工作室,对同学们充满童趣的陶艺作品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此外,来亮星陶艺工作室参观的嘉宾也是络绎不绝,他们对孩子们的作品赞不绝口。

孩子们是陶艺作品的创作者,更是金牌讲解员。他们传达了青岛时尚浪漫的城市精神,回忆了海边学习时的欢声笑语,更诉说了亮星陶艺工作室几年来的风雨历程……给嘉宾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周荫昌教授说:“你们的陶艺教育体现了‘过程育人’和‘细节育人’,非常有教育意义。”而“最童趣、最独特、最生活、最艺术、最时尚”正是亮星陶艺工作室指导学生创作的主旨。

作为亮星陶艺工作室的主持人,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儿童的陶艺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会从陶艺课堂获得什么?儿童陶艺课程体系又该如何建构?

陶藝创作需要激情,更需要耐心,制陶七十二道工序,方可成器。疏忽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功亏一篑。做陶的过程是修心的过程,修炼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心智。因此,学校修建了一间陶艺教室,取名为“泥趣坊”,可供师生经常练习制陶技艺。我们努力钻研,只为在儿童陶艺创作中探寻孩童的本真世界,用陶艺“塑童心”。

孩子对泥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通过触觉、视觉、嗅觉,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美育、挖掘潜能,满足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在快乐中引导孩子由无意识表现状态,向主动、有意识的能力把握层面提升,是我们的美术教育方式。给学生以培植才艺的沃土,满足孩子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陶艺,不仅仅是制陶技艺,它还涵盖创意构思、材料选择、制作过程、生活应用等。所以,在每一次创作活动中,我都会邀请学生一起参与策划设计。孩童的视角更灵活、更生动、更本真,总是给我意想不到的灵感。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对儿童陶艺创作也有了新的思考。

有教无类 尽心尽力

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一直坚持理解每一个学生,接纳他们的不足之处,试图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挖掘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努力做到儿童创作的“无意识”,教师教学的“无痕迹”,构建我理想中的教育课堂,得到最纯粹的儿童艺术作品。

我深知教学不仅要研究教法、磨练技法,更要提升思想。引导儿童进行艺术创作,需要技术能力,更需要思想深度。对于孩子们天马行空的作品,我总是会换位思考,理解孩子赋予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那些能力不足的孩子,我也会全心全意教导,帮助他们掌握技巧,用更好的用作品去表达自己。

挣脱束缚 保护天性

大家对陶艺作品总以精致、实用为评价标准,学生们也经常受到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经常从心理上判断“我不行”。我经常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艺术创作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我们表达情绪的方式。”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观察的事物不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创意,欣赏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作品。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这种天性和创造的勇气需要保护,他们创造出的每一件作品都弥足珍贵,也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最美的印记。

以人为本 育人为先

作为教育者,从教育的角度对艺术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有助于我们超越学科的限制,进入对“人”的思考,并有助于艺术教育的发展。

陶艺教学讲究育人为先。技能学习与人文知识、思想品格揉成一个庞大的育人体系,共同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高素质人才。无论作品是否成功,他们都在陶艺创作过程中收获了细心做事的态度,收获了坚持不懈的品格。有学生曾与我分享自己的感受:“我特别享受捏泥的过程,它使我原本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手中的泥也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作为教师,我希望孩子们在陶艺上学有所成,更希望他们把在陶艺学习中获得的能力品格迁移到一切其他实践性活动中去,这将会使他们一生受益!

猜你喜欢

陶艺育人创作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Jazz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创作失败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关于《翔》的创作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