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诗教学的信息现代化策略研究

2019-09-10林捷

银幕内外 2019年3期
关键词:策略

林捷

摘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者特征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一个融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教法学法于一体的、采用音乐、视频、网络等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实现助学助教功能的课堂。

关键词:现代诗教学;信息现代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316822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活动中来。教师要熟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在深刻领会技术本质的前提条件下积极开展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研究,不断挖掘网络环境下资源和技术的优势与潜力,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为依托,开展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的功能与作用。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者特征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一个融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教法学法于一体的、采用音樂、视频、网络等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实现助学助教功能的课堂。

如本人运用信息化教学——2011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歌单元,本单元共四首诗歌,包括3首中国现当代诗歌和1首外国诗歌。

本人通过(1)创设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起情感共鸣。(2)诵读法:示范、配乐诵读、自读。(3)小组讨论法: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充分锻炼表达能力。(4)自主合作探究法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课前,本人将《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相关资源发布到学乐云“《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资源库”(网址:http//xueleyun.tom)。资源库中有“课文解读与作者介绍”、“诗歌常见意象”“鉴赏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既包括了课堂教学所用资源,也包括了供学生课后扩展性学习的资源。

在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方面:

1、学习环境选择(1)多媒体教室(2)因特网(学乐云)。

2、学习资源类型(1)课件;(2)多媒体资源库。

并为此,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我想听——我要读——我会品——我能写

并以信息化贯穿整个教学。

在导入这个环节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校园音乐资源,实现助学助教功能。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则由课前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乐云等收集而来,再也不需要老师“操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我想听的环节中,教师在网上找了不同版本的朗诵让学生欣赏,通过听读欣赏,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在我要读的环节中,听读、自由读、赛读,使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美、情感美、音乐美。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自选音乐配乐朗读,不同的音乐选择,代表了学生对阅读文本不同的情感体验。

在我会品的环节中,在品情感,抓意象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互相讨论,教师适度点拨及时调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领悟诗歌主旨。同学们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理解诗歌主旨,突出重点,理解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突破教学难点。

在我能写的环节中,通过仿写,延伸拓展,让学生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通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提高品味诗歌的能力,进而锻炼创作诗歌的能力。学生们通过幻灯片展示,既能增添信心也能从别人身上有所学习。

在完成整个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布置作业

(1)搜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网络共享。

(2)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到阅览室、家里的互联网、学乐云等查阅资料,寻找作者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研究欣赏,写出鉴赏评论。并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歌举例析读。

借助了信息化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如:。Q群、微信群),教师在家中也可实时掌握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整个诗歌学习过程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地剖析诗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业设置具有灵活性,引领学生终身学习理念。

本人从教10年,从小时候自己所学的传统教学,到刚入职时所用的多媒体教学,再到现在所推行网络教室,学生语文学习的环境有了极大的改观,学生“虚拟”语文学习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这不仅增加孩子语文学习的新鲜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借助资源制作学习网页、课件,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网络大环境下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信息化社会的适应能力。

当然这对于老师来说带来了不仅是进步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提供了动力,更提供了条件。我们只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让自己成长得更快,成长。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