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霓裳华衣

2019-09-10张正义

关键词:清代礼服

张正义

摘 要:清代帝后服饰种类多样,分别用于祭祀、朝会、节庆、巡行、日常闲居等不同的场合。其中后妃便服,由于受清代服饰制度的限制较小,形式多样,面料精美,颜色及纹样丰富,做工精美,反映出清代不同时期的审美情趣及时代特征,极具欣赏性。本文以沈阳故宫馆藏服饰实物为例,从形制、面料、纹饰、特色等方面对礼服、吉服、常服、便服等各类清宫后妃服饰做综合性介绍。

关键词:清代;后妃服饰;礼服;吉服;常服;便服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346(2019)03-0046-10

清代宫廷后妃服饰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便服4类。这些服饰分别用于祭祀、朝会、节庆、节日、巡行、日常闲居等各种不同场合,既具礼仪性,亦具实用性、装饰性。礼服包括朝服、朝褂、朝裙;吉服包括吉服袍、吉服褂;常服包括常服袍、常服褂;便服包括便袍、氅衣、衬衣、马褂、坎肩等。各类服饰形制不同,服用场合不同。其中后妃便服由于受服饰制度限制较小,其形式富于变化,色彩鲜艳,纹样丰富,反映出清代不同时期的审美情趣及时代特征,极具欣赏性。本文以沈阳故宫馆藏清代宫廷后妃服饰实物为例,从形制、面料、纹饰、特色等方面对清宫后妃服饰按类作综合性介绍。

1    礼服

是在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时穿用的配套服装,等级规格最高,分类及功用繁杂。皇后配套礼服包括朝冠、金约、领约、耳饰、彩帨、朝珠、朝袍、朝褂、朝裙、朝靴共10类,分冬夏式共20余种。用于元旦、万寿、冬至、大婚等重大典礼及祭祀活动。后妃几种礼服须同时穿用,从外到内依次是朝褂、朝袍、朝裙。皇后朝褂的形制有3种样式,常见的为圆领、对襟、无袖、左右开裾,长度略短于朝袍,色用石青,前后身各饰金立龙2条;皇后朝袍的形制也有3种,常见的为圆领、大襟右衽,附披领,两肩加护肩缘,马蹄袖,袖与身相接处有中接袖,左右开裾的直身式长袍。除领、袖外,袍身饰金龙9条。皇太后和贵妃的朝袍与皇后的完全一样,嫔用香色;后妃朝裙,款式为圆领,无袖,大襟右衽,上衣下裳连属式裙,在腰线有襞积(叠褶),后腰有系带2条。冬用片金加海龙缘,膝上用红织金寿字缎面料,膝下用石青行龙妆花缎面料,均正幅裁制;夏季以纱为之。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均相同,皇子福晋朝裙膝以上用红缎。民公夫人、一品命妇朝裙,冬以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缎面料,下用石青行蟒妆花缎面料;夏用缎或纱。下至三品命妇均同。

图1为清米黄绸平金彩绣金龙朝袍 身长139厘米,腰宽63厘米,下摆宽87厘米,袖长90厘米,袖口宽20厘米。面料为米黄色绸,其上平金绣金龙,间饰五彩云蝠、双喜字,下幅八宝平水。衣缘镶石青色缠枝莲纹织金缎边。石青色中接袖饰片金缘。内衬大红绸里,中絮薄绵。缀铜鎏金錾花扣5枚。

图2为清石青缂丝五彩金龙棉朝褂 身长142厘米,腰宽76厘米,下摆宽118厘米。圆领,对襟,无袖,裾后开,后背垂明黄绦背云。胸以上缂织立龙,前后各2条。胸以下襞积分4层,一、三层前后缂织行龙各2条,二、四层为万福万寿纹,间饰五彩云纹。内衬红绸里,其上织暗云龙纹间金团寿字,内絮丝绵。襟、缘饰石青色正卍字织金缎边。原缀铜鎏金錾花扣5枚,现仅余1枚。

图3清石青纱平金彩纳金龙朝裙 身长143厘米,腰宽34厘米,下摆宽75厘米。圆领,无袖,大襟右衽,左开裾,上衣下裳连属。上部以红色素纱制成。下部襞积为石青色纱,其上平金纳织行龙,间以五彩云纹,饰石青片金缘,镶石青色卐字织金缎边。朝裙内衬月白色素纱里,后腰系带两根可系扎于腰间。襟缀铜鎏金錾花扣4枚。此朝裙为皇子福晋夏朝裙。

2    吉服

穿用于重大吉庆节日、筳宴,以及皇后先蚕坛、躬桑、献茧仪式等祭祀活动。皇后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褂、龙袍。皇后龙袍颜色、装饰纹样与皇帝龙袍完全一样,色用明黄,全身饰金龙9条,区别在于:皇后龙袍有中接袖,皇帝龙袍没有中接袖;皇后龙袍左右两开裾,皇帝龙袍前后左右四开裾。吉服褂若为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则称为龙褂,其样式为圆领,对襟,左右开裾,平袖端,长与袍相应。龙褂有3种样式:一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饰八宝、寿山水浪江崖及立水纹;一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及袖不施纹彩;一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饰寿山水浪江崖及立水纹。皇子福晋、亲王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等所穿用的则称吉服褂,不能称龙褂。

图4为清大红缂丝八团金龙袍 身长137厘米,腰宽72厘米,下摆宽120厘米,袖长91厘米。圆领,大襟右衽,裾左右开,石青色素绸接袖,马蹄袖。以大红色缂丝为面,其上缂织八团红双喜彩云金龙纹,下幅彩缂八宝立水及海水江崖。领、袖边及接袖镶边2道,分别为黑缎织行龙、红蝠、流云、囍字边,石青色卍字织金缎边。内衬大红色素纺绸里。缀铜鎏金錾花圆扣4枚。

图5为清黄缎织锦八团云龙夹袍 身长146厘米,腰宽56.5厘米,下摆宽126厘米,袖长92厘米。乾隆帝皇后穿用。圆领,大襟右衽,裾左右开,石青缎素接袖。黄缎地上提花织八团云龙纹样。领、袖边及接袖饰平金云龙石青缎边,石青杂宝织金缎边。内衬月白绸里。缀铜鎏金圆扣4枚。

图6为清石青缎平金彩绣八团龙夹褂 全长142.4厘米,下摆宽123.2厘米,袖长79厘米,袖口宽9.2厘米。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面料为石青色缎,其上平金绣八团金龙,五彩云纹。内衬蓝缎里,缀寿字铜扣4枚,领口缀小圆铜扣1枚。

3    常服

包括常服冠、常服袍和常服褂,多用于一般性较正式的严肃、庄重场合。在恭上尊谥、恭奉册宝、经筳大典、丧期内的吉庆节日、节日期间先皇帝后忌辰等场合,帝后都要穿着常服,以示至敬。常服一般以素料或素织暗花为主体格调。在清代的政治生活中,祭祀斋戒活动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时间,因而常服在帝后日常生活中穿用较多。女式常服袍,款式为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左右开裾的直身式長袍。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规定:“皇后常服袍,无定色,表衣色用青,织纹用龙凤翟鸟之属,不备彩。”由清代宫廷绘画及画像可见,清代皇后常服与皇帝常服的穿着和搭配方式相一致,既可单独穿用,也可在各色常服袍外套穿石青色常服褂。

图7为清青缎镶领袖箭袖绵袍 身长140厘米,腰宽64厘米,袖长98厘米,下摆宽118厘米。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左右开裾。面料为素青缎,接石青缎箭袖。镶边2道,分别为石青缎彩绣花卉边,石青织金缎边。衬月白绸里,内絮丝绵。缀鎏金圆铜扣4枚。

图8为清绛色暗团龙绸镶边箭袖单袍 身长136厘米,腰宽80厘米,袖长93厘米,下摆宽122厘米。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左右开裾。面料为绛色绸,其上暗织团龙纹,接石青色江绸箭袖。镶边2道,分别为石青缎彩绣花卉边,驼色织金缎边。缀鎏金圆铜扣4枚。

4    便服

是清代宫廷日常闲居时穿用的服装,包括便袍、氅衣、衬衣、马褂、坎肩、袄、斗篷、裙、裤、套裤等。便服不见于《大清会典》和《皇朝礼器图式》等典制记载,但见于清代皇帝起居和穿戴档,在清代服饰实物中大量存在。便服具有形式繁复多样、颜色和纹样丰富多彩、穿着舒适宜人等特点。其中的便袍,形式为圆领、大襟右衽、平袖、左右开裾或不开裾,面料通常为素色或暗花的绸、缎、纱等。便袍与常服袍的区别在于其袖口为平袖,以方便手部的活动,而常服袍为马蹄袖。便袍通常贴身穿用,外面穿坎肩、马褂。后妃便袍无开裾,绝大多数为单边镶滚,便袍之外可穿褂襕、氅衣等。

值得一提的是旗袍。清末至民国以后,属于便服的氅衣、衬衣与满族服饰特点鲜明的袍服相融合,同时受西方服饰文化影响,转而追求女性线条之美,使这两款便服逐渐演变为旗袍,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服饰之一,至今仍以其独特魅力长盛不衰。

图9为清绛色直径纱纳金团寿便袍 身长133厘米,腰宽66厘米,下摆宽93厘米。圆立领,大襟右衽,窄平袖,不开裾,直身式袍。绛色直径纱为底料,以金线纳纱绣团寿字,团寿字绣纳纱绣蓝边。单边镶滚,缘饰宝蓝地长、圆寿字织金缎边。此袍袖里衬月白色暗花纱。綴鎏金铜圆扣4枚,青缎盘花扣2枚。直径纱是在一绞一的纱地上起平纹组织的花纹,经线细而加右捻,纬线粗且无捻,组织较为稳定,丝线不滑动,纱孔方形而不易变形,绣制服饰图案规矩整齐。

4.1    氅衣与衬衣

实物最早见于道光时期,为后妃便服中最为华丽多彩的服饰。随着满族贵族生活的宫廷化、都市化,以及对中原温暖气候的适应,厚重的皮毛服饰不再成为必需品,在汉族女性服饰文化影响下,满族妇女服饰逐渐追求宽大舒适,氅衣和衬衣应运而生。

氅衣:圆领,大襟右衽,身长掩足,平袖及肘,左右两侧开裾高至腋下,开裾处的顶端以绦带、刺绣边饰等饰作如意云纹。氅衣既继承了满族传统服饰一些基本要素,又一反束身箭袖的满族传统服饰样式,吸收了中原氅衣宽大舒适,穿脱方便的特点。因氅衣两侧开裾,不能单独穿用,里面须穿有便袍或衬衣,以免露出腿部。冬季,氅衣之外可加披斗蓬。

衬衣:其形制也沿袭了满族传统服饰的一些基本要素,为圆领,大襟右衽,直身式袍服。与氅衣的主要区别是:衬衣左右无开裾,腋下无对称的如意云头。因衬衣两侧不开裾,身长掩足,行走时可遮挡腿部,所以既可单独穿用,也可在其外套穿氅衣、马褂、坎肩、褂襕等短款或开裾较大的便服。氅衣和衬衣穿用场合比较多,是清宫后妃日常穿用最频繁的便服。

图10为清浅红暗团花鸟纹铁线纱氅衣 身长140厘米,腰宽54厘米,下摆宽87厘米,袖长70厘米,袖口宽29厘米。圆领,大襟右衽,平袖,袖长及肘,左右开裾至腋下。红色铁线纱地上暗织花鸟纹。两腋下开衩顶端饰如意云头,镶边5道,分别为蓝纱彩绣花蝶绦,间以2道绣花月白色窄绦、黑地纳纱花蝶边,黑素缎边。大挽袖为白地纳纱绣菊、桃、蝠等纹饰。缀鎏金圆铜扣5枚。此氅衣束身窄袖,体现了晚清服饰风尚。

图11为清红绸彩绣兰蝶夹氅衣 身长129厘米,腰宽82厘米,下摆宽116厘米,袖长108厘米。圆领,大襟右衽,平袖,袖长及肘,左右开裾至腋下。面料为桃红色江绸,其上彩绣兰花、蝴蝶。镶边4道,分别为银灰地梅花绦,蓝地海棠纹绦,黑缎地彩绣兰蝶、平金双喜字边,蓝地正卍字织缎边。内衬鹅黄绸里。缀机制扁圆铜扣6枚。

图12为清湖色彩缂丝朵兰金团寿纹绵衬衣 身长137厘米,腰宽72厘米,下摆宽109厘米,袖长59厘米。圆领,大襟右衽,不开裾,平袖,直身式袍。以湖色缂丝为面,其上缂织朵兰、金团寿字。镶边3道,分别为藕荷色暗八仙纹织绦,蓝色地缂织朵兰、金团寿字边,黑色正卍字织金缎边。内衬绿绸里,薄絮丝绵。缀机制阳文双喜字扁铜扣4枚,錾花鎏金圆铜扣1枚。

图13为清藕荷缎绣兰蝶镶边衬衣  身长140厘米,腰宽54厘米,下摆宽82厘米,袖长110厘米,袖口宽30厘米。高立领,大襟右衽,不开裾。面料为藕荷色缎,其上彩绣蝴蝶,三蓝绣露根兰。镶边3道,分别为宝蓝地竹梅绦,黑缎卍字地彩绣菊蝶边,素黑缎。内衬蓝绸里。袖为双挽平阔袖,平时穿用既可以做挽袖穿用,也可以放下挽袖做舒袖穿用。缀青缎盘花扣袢7枚。

主体纹样为露根兰。宋末诗人郑思肖擅绘墨兰,入元后画兰,疏花简叶必露根,谓“土为蕃人所夺,忍著耶?”后世钦佩其有志操,以露根兰纹样为装饰。

图14为清蓝绸暗葡萄花镶边衬衣 身长140厘米,腰宽69厘米,下摆宽95厘米,袖长66.5厘米,袖口宽38厘米。面料为蓝色江绸,其上暗织葡萄、花卉纹。镶边3道,分别为水红地牡丹花卉绦,黑缎彩绣花蝶边,黑素缎边。白缎绣牡丹海棠挽袖。内衬浅蓝绸里。缀鎏金圆铜扣5枚。

图15为清藕荷色暗盘长纹绸镶边衬衣 身长133厘米,腰宽80厘米,下摆宽120厘米,袖长70厘米,袖口宽37厘米。圆领,大襟右衽,袖长及肘。面料为藕荷色绸,其上暗织盘肠、绶带纹,寓意长寿。镶边3道,分别为月白地水墨绣花蝶绦,蓝地平金回纹织金缎边,石青地长、圆寿字织金缎边。假袖为月白色罗,其上绣花卉纹。缀白玉雕寿字圆扣5枚。

4.2    马褂与坎肩

《清稗类钞》谓:“马褂较外褂为短,仅及脐。国初惟营兵衣之。至康熙末,富家子为此服者,众以为奇,甚有为俚句嘲之者。雍正时服者渐众。后则无人不服,游行街市,应接宾客,不烦更衣矣。”雍正时期马褂成为满族男女咸宜的燕居便服。男女款马褂形制有所区别,男款只有对襟,女款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式样,面料考究,镶滚华丽繁复,穿着场合随意,穿于便袍、氅衣、衬衣之外以保暖。马褂里子多为素纺绸,太后、皇后专用明黄色,其余颜色随用。

图16为清藕荷缂丝水墨水仙镶边绵马褂 身长70厘米,腰宽37厘米,下摆宽44.5厘米,袖长50厘米,袖口宽34厘米。圆领,对襟,平阔袖,左右及后开裾。藕荷色平纹地上用深浅不同的灰色及香色丝线以平缂、构缂等缂织法织水墨水仙纹样。镶边3道,分别为香色地彩绣花卉纹绦,宝蓝地绣水仙花缎边,石青地卍字织金缎边。边饰水仙纹样与面料相呼应,又有所区别,相得益彰,为晚清宫廷便服的典型装饰特点。左右开裾处及衣襟下部以绦边作如意云头纹。领口盘饰假翻领。挽袖为湖色缎彩绣水仙花。马褂内衬白色素纺丝里,内絮丝绵。缀机制币式扁圆铜扣4枚,铜鎏金錾花圆扣1枚。

图17为清紫缎大蓝花白狐皮马褂 身长65厘米,腰宽62厘米,下摆宽74厘米,袖长70厘米。圆立领,右衽琵琶襟,左右及后开裾,平袖。面料为紫色泰西缎,其上织蓝色大洋花纹样。这种大花纹为清晚期欧洲进口泰西缎的典型装饰风格。内衬白狐皮里,高立领镶饰灰鼠皮出锋。石青色长、圆寿字纹织金缎缘边。缀青缎盘花扣5枚。清初至中期的满族服饰一般为圆领,后逐渐另制立领缀于领口,清晚期立领尺寸渐高。

坎肩又名紧身、搭护、背心、马甲,为无领无袖上衣,《清稗类钞》谓:“半臂……有大襟、对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式样,男女均可穿用,坎肩可穿于袍服、氅衣、衬衣之外。布、绸、绢、苎等衣料均有,有单、夹、棉、皮之分。清中后期,在女款坎肩上施加如意头,刺绣花边,并加饰多层绦子花边,捻金绸缎镶边,装饰效果极强。

图18为清石青江绸暗团龙纹镶边大坎肩 身长132厘米,腰宽76厘米,下摆宽112厘米。大坎肩又名褂襕。圆领,大襟右衽,四开裾,直身式袍。面料为石青色江绸,上暗织团龙纹。镶边2道,分别为月白绸地彩绣暗八仙纹绦,黑缎地彩绣梅花、蝴蝶纹边,开裾处盘饰如意云纹。缀铜鎏金錾花圆扣5枚。

图19为清雪灰缎彩绣百蝶夹坎肩 身长70.5厘米,肩宽40厘米,下摆宽83厘米。圆立领,右衽琵琶襟,左右及后开裾。面料为雪灰色缎,前后身彩绣蝴蝶近百只,色彩、形态各异,无雷同。镶边2道,黑缎地蓝色梅、竹纹边在里,外面2道黑缎织金圆窄边内依然为主体面料并绣百蝶纹样。襟下盘饰如意云头。内衬蓝绸里。缀铜鎏金錾花扣5枚。蝶谐音“耄耋”之耋,寓意健康长寿,为传统服饰纹样。

图20为清蓝织金缎竹梅团寿纹夹坎肩 身长68厘米,肩宽38厘米,下摆宽78厘米。圆立领,对襟,左右及后开裾。面料为蓝色缎,其上以圆金线作纹纬织金竹子、梅花、团寿字纹样。缘饰镶滚近10道。内衬粉红绸里。缀机制币式扁圆铜扣4枚,领口缀圆铜扣1枚。

此坎肩镶滚繁缛夸张。面料仅存方寸,主体纹样中的竹叶尚留数枝,团寿字仅余两处窄边,难以辨识,梅花纹样在前身竟未得见。重镶滚不重面料的装饰手法喧宾夺主,现在看来是一种畸形审美,但晚清却是全社会的审美追求及时尚。

4.3    袄

袄是从襦演变而来的一种短衣,称“襦袄”。襦袄是一种胡服,《魏书》记载,孝文帝推行汉服,“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而不满。襦是一种长及腰间,穿着时多配裙子的窄袖短衣;袄是在襦的基础上衍变而来,比襦长比袍短的衣服。男女皆可穿用,清代沿用。袄一般作为秋冬之服,常用厚实的织物制成,或在袄里絮丝绵、毛皮、棉。袄的款式以大襟为多,少用对襟。袄袖以窄式为主以利保暖。唐宋以来,男女均可穿袄,士庶男女可以将其作为外衣,官员或富贵者则要在外面罩上外套,很少单独穿用。明清时期,袄成为士庶妇女的主要便服,多与裙搭配穿着。袄的領、襟及袖口有镶边为饰。随着满汉融合,至光绪中晚期,宫廷也广泛效仿汉族穿着。

图21为清红湖绉暗花绵袄 身长56厘米,下摆宽43厘米,袖长51厘米,袖口宽23厘米。交领,大襟右衽,左右开裾。面料为红色湖绉,其上底纹为每组9枚棋子排成的菱形暗花,间饰团花、蝙蝠纹。镶边2道,分别为绿花绦,白缎彩绣平金花蝶边,黑缎缘边。开衩处盘饰如意云头纹。袄内衬绿花绸里,絮丝绵。无扣有系带。

图22为清红锦地团花纹绸女绵袄 长69厘米,腰宽56厘米,下摆宽62厘米,袖长63厘米,袖口宽29厘米。面料为暗花斜卍字地红锦,镶边为白地蝴蝶纹绦,黑缎彩绣花蝶纹边。内衬蓝绸里,内絮丝绵。缀圆铜扣4枚。

4.4    裙与裤

裙由下裳演变而来。东汉刘熙《释名》:“裙,群也,联接裙幅也”,意为裙幅联结即为裙。妇女下体穿裙,始于汉代。早期的裙子,一般被制为一片,穿裙时由身前绕后,交叠于背后。后来的裙多以多幅布帛连缀而成,上连于腰,这也是裙与裳的区别。古代妇女裙上的装饰颇具特色,裙上可加饰刺绣、印花、镂金、镶嵌宝石等。裙有单、夹、棉、皮的区别。夏季多用纱、罗制作,春秋季节则多穿用几层布帛制成的夹裙。冬季,裙内可絮丝绵、棉。富贵之家还可用皮毛制作裙子,绸缎为面,衬里为毛皮。清代,满族后妃、命妇,除朝裙外,一般不穿裙子。裙主要为汉族妇女穿用。清晚期,满汉服饰互相借鉴影响,旗女也可穿着裙子。清代裙子种类多样,马面裙是典型形制,其他种类的裙多是在其基础上变化而成。马面裙侧面打裥,以绳、纽固结裙腰;若褶裥细密,则为百褶裙;为避免细密的褶裥走形,其间以丝线衍缝固定,行走转侧时裥部作鱼鳞状,即为鱼鳞裙;若无褶,仅饰以异色滚边者,则为襕干裙。清代的裙穿于长裤和套裤之外,略短于裤。正式及见客场合,裙可作为礼服穿用,较为随便的场合穿裤亦可。光绪年间起,普通妇女还流行穿裤,穿裙逐渐减少。

图23为清五色绸缎褶裙 裙长100厘米,腰围156厘米,下摆宽302厘米。由彩色绸缎拼制而成,黑缎制云头形压边,裙底边为白缎彩绣花鸟镶边。裙腰为白布。

此裙为百裥裙,为清末宫内女眷所穿。百裥裙,也称“百折裙”、“百叠裙”、“百褶裙”。通常以数幅布帛为之,周身施裥,少则数十,多则逾百。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记载乾嘉时期扬州地区妇女的裙装,“裙式以缎裁剪作条,每条绣花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谓之凤尾。近则以整缎折以细缝,谓之百折。”《清代北京竹枝词 时样裙》记载咸丰、同治年间:“凤尾为何久不闻,皮绵单夹弗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著鱼鳞百裥裙。”反映了晚清北京地区百裥裙取代凤尾裙而流行的情形。

裤,古称袴、绔。裤类衣物除连至腰部的开裆、合裆裤,还有套裤、膝袜、裹腿等穿着于胫部的服饰。套裤作为穿着于小腿部位的一种服饰,为无裆之裤。从形制来讲,套裤与开裆、合裆裤不同,仅施于胫部,达于膝盖,下及脚踝。其制左右各一,穿着时罩于有裆裤之外,上部以绳带系结腰间。套裤之式始于先秦,沿用于明清,清代尤盛。《清稗类钞》谓:“套裤,胫衣也,即古之所谓袴也。其形上口尖,下口平,或棉或夹或单,而冱寒之地,或且以皮为之。其质则为缎为绸为纱为呢,加於棉裤、夹裤、单裤之上,函于外而重沓也。大率为男子所用,若在妇女,则惟旗人及江苏镇江以北者始著之。”清代套裤的长度已不限于膝下,有的已长至可遮覆大腿,上端为马蹄状,缝钉环状系带,下端裤口平直,一侧开裾系带,裤腿口镶滚花边,质料以绸、缎、罗、纱、呢为主,也有制为夹裤或絮丝棉用于秋冬季者。清代套裤的造型也非一成不变:清初,套裤为直筒,上下垂直,上口呈斜尖状,连至腰身;清中期,裤筒上口变得稍宽松,下口较窄,裤管下部紧裹小腿,为穿着方便起见,裤脚处往往做开裾状,以带系之;清晚期,套裤整体变得宽松,裤管肥大。清代除套裤外,合裆的普通长裤也穿用普遍,男女尊卑皆可穿着,既可衬于袍衫之内,也可与襦袄相配使用,着裙的妇女则可将长裤穿于裙子之内。

图24为清蓝绸团花镶边夹套裤 裤长95厘米,宽24.2~37厘米。裤腿式,上锐下平,内侧开裾。上端缝缀桃红色绸带2条,其一环状,穿着时系于腰带上。下端开裾处缝缀蓝色绸带2条,用以系紧裤腿。套裤蓝绸料,其上织暗盘长、磬、双鱼等组成的团花。裤口镶边3道,2道黑缎地绣葡萄、蝴蝶、花卉纹边,1道为黑缎地织金瓜蔓纹边,其间镶饰粉、月白、蓝等色牙边。裤口开裾处各盘饰半朵如意云头。

图25为清烟色绸暗花镶边棉套裤 裤长77厘米,宽24~37厘米。裤腿式,上锐下平,内侧开裾。套裤面料为烟色绸,其上暗织蝴蝶花卉。内衬蓝棉布,絮丝棉。裤口镶边3道,分别为黄地蟒纹织金绦,蓝缎地金鱼织金边,石青地卍字织金缎边。上端缀白色绸带,下端开裾处缀烟色绸带。

图26为清草绿缎暗卍字盘长纹夹裤 裤长135厘米,腰宽60厘米,裆宽54厘米,裤脚宽28厘米。宽腰免裆式夹裤,为清代后妃日常穿用。面料为草绿色缎,其上暗织卍字纹、盘长纹。裤腰为红绸。

满族统治者取代明朝统治全国后,全面废除了中国古代汉族传承了上千年的冕服制度和宽衣博袖式服饰,强制推行本民族具有骑射特色的紧身窄袖式服装,奠定了清代服饰风格迥异历朝的鲜明特色与时代个性,反映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但是,满族统治者毕竟置身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氛围之中,清代宫廷服饰也继承和吸收了大量历代汉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反映了满汉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呈现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多元发展丰繁竞彩的时代特征。总的说来,清早期服饰简约朴素,清中后期则追求华丽繁复。满族服饰除受到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影响的同时,也受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例如,嘉庆十年(1805)谕令:“倘各旗满洲、蒙古秀女内有衣袖宽大,一经查出,即将父兄指名参奏治罪”,严惩效法汉族服装。但是仅仅10余年后的嘉庆二十二年(1817)在谕令中说:“至大臣官员之女,則衣袖宽广逾度,竟与汉人妇女衣袖相似,此风渐不可长”,可见满族效法汉族服装之势难以阻挡。至道光时期,正如《清宣宗实录》所载,出现了“近来旗人妇女,往往大衣宽袖,甚至一事不可为,而其费亦数倍于前,总由竞尚奢靡所致”的情形。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物极必反,至光绪年间,受西方服饰文化影响,博衣大袖之风尚嘎然而止。《清稗类钞》谓:“同、光间,男女衣服务尚宽博,袖广至一尺有余。及经光绪甲午、庚子之役,外患迭乘朝政变更,衣饰起居因而皆改革旧制,短袍窄袖,好为武装,新奇自喜,自是而日益加甚矣。”《清代北京竹枝词》也有诗句描写晚清北京新式衣裳“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可见,清晚期甲午、庚子战争后,中式袍衫变得越来越紧瘦,束身窄袖,已影响了身体的行动方便。清末至民国,博衣大袖抑或束身窄袖,最终返璞归真,向适体的近现代服装转变。

本文限于篇幅,介绍的这20余件清代宫廷后妃服饰,偏重于成衣,同属服饰范畴的首饰、配饰、首服、足服等,有些零星见于以前的文章,有些留待以后做系统学习及研究。这些服饰,既可使我们感受到等级森严的清代服饰制度下后妃礼服、吉服的庄重与肃穆,也同样使我们领略多姿多彩的后妃常服与便服所蕴含的时代风貌、美学特征及时尚元素。

参考文献

[1]严勇,房俊宏.天朝衣冠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服饰精品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2]严勇.清宫服饰图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6.

[3]陈绢绢.中国织绣服饰论文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4]殷安妮.晚清宫廷氅衣与衬衣异同比较及其工艺释析[J].艺术设计研究,2014 (02).

[5]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清代礼服
一模一样的礼服
一模一样的礼服
以“礼”服人
我不想让离别拧出泪水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