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及时行乐主题在中英诗歌的体现

2019-09-10高宇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及时行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摘  要:及时行乐这一主题在17世纪英国与中国汉末都出现过创作高峰,笔者通过对邓恩、马维尔、罗伯特等“玄学派”英国诗人的作品与《古诗十九首》中及时行乐主题的诗歌比较,窥见同一主题背后不同的精神内涵。17世纪“玄学派”英诗的创作内核是人文主义,而《古诗十九首》背后则是深受儒学影响又壮志难酬的下层文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关键词:及时行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儒学思想

作者简介:高宇璇(1996-),女,汉族,广东深圳市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03

一、绪论

“carpe diem”(及时行乐)最早出现在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歌集中,该词原为拉丁语,英语译为“seize the day ”,汉语则译为“把握今天”、“珍惜当下”等。传达人生苦短,人终难逃一死,应抓住眼下时光注重现实生活乐趣的思想。

这种思想对后世西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创作就受到了该思想的直接影响。除贺拉斯外,持此观点的还有居勒尼学派、伊壁鸠鲁学派等。文艺复兴所掀起的思想解放浪潮直到16、17世纪依然雄踞在欧洲大陆,西欧人民在用持续的行动向黑暗的中世纪神学划清界限,宣告着人文主义精神的胜利,整个西欧迎来了人性的曙光,呈现出明媚的创作生态。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更是产生了一大批宣扬享乐主义的“玄学派”诗人,以约翰·邓恩为突出代表,也包括安德鲁·马维尔、罗伯特·赫里克等人。享乐诗作中充满了对中世纪禁欲主义和对清教的批判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浓缩和集中体现。

在遥远的东方,中国也有着及时行乐主题的文学创作。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及时行乐”主题,发端于《诗经》,如《唐风》、《蟋蟀》、《山有枢》等中均有体现。《蟋蟀》的作者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而要及时行乐,另一方面又不允许自己沉迷玩乐而堕落,时刻牢记着自己肩上背负的社会责任。《山有枢》的作者规劝朋友——一位吝啬的贵族要尽情享受眼前生活,不要把家产留给别人。《唐风》作者则感人生短暂易逝,相聚难得,因此要珍惜眼下尽情享乐,万不可浪费。上述三首诗均为贵族所作,这意味着早在《诗经》创作的时代,贵族就已有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其享乐范围限于物质享受,且作品数量少,未形成创作风气,在文学史上较少被提及。直至汉代《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中国古代及时行乐主题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笔者将在下文进行论述。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时代下,中英两国同样出现及时行乐主题诗歌创作的高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分析,讨论中英两国及时行乐主题创作之間的异同。

二、“玄学派”英诗的体现

古希腊时期的“及时行乐”主题文学创作虽然给后世带来了诸多素材,但却有着“你明天就会死去”的悲观倾向。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后,人文主义思潮势不可挡,“及时行乐”主题被赋予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反禁欲主义、追求个人解放的先进性,尤重对个人情感的追求与释放。同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所突破,以英国的几位“玄学派”诗人的创作尤显新颖奇特。

(一)邓恩与《跳蚤》

《跳蚤》出自英国诗人邓恩,是此主题的经典之作。诗中诗人以第一人称向心仪的女孩求爱,诙谐风趣,奇喻百出,推理过程和最终结论既令人啼笑皆非,又令人拍案叫绝,使读者一想到该时期的享乐主题诗歌便想到他和那只跳蚤。游燕平在《从邓恩与马维尔等人的诗歌看及时行乐——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诗主题》中称其“诡辩之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诗中邓恩运用了经典的三段论式推理:

首先,这只跳蚤吸了你我的血,我们已经结合为一体。诗的开头是诗人发现了一只跳蚤,它叮过自己与女孩,于是他便向女孩说明两人的鲜血已经在这只跳蚤的体内融为一体,在17世纪人们认为血的交融意味着两性的结合。跳蚤既象征着两人的爱情,也象征着人类的性欲。跳蚤“没有向我们请求就得到享受”象征着男女没有成婚便发生性关系,这在世俗看来是羞耻和罪恶的,可作者却说“这远比我们要做的勇敢的多”。他竭力说服女孩要及时行乐——丢掉贞操,丢掉心中的罪恶和羞耻,接受请求与自己性交。

第二,如果你杀死这只跳蚤,你就会杀死三个人,犯下三份罪孽。当作者发现女孩抬起手来准备打死跳蚤,他赶忙阻止。理由是跳蚤见证着两人的婚约,更是两人的婚床以及举办婚礼的殿堂。假如女孩杀死这只跳蚤,女孩就相当于杀死了跳蚤、作者和女孩自己三条生命。杀人于基督教徒而言已经是亵渎神灵的大罪,自杀更是十恶不赦。女孩依然杀死了这只跳蚤,并表示自己的血也在跳蚤体内,可自己并不会因为跳蚤的死而有半分虚弱。

最后,诗人用几句话把自己的求爱和诗歌的情绪推向了顶点,他认为接受自己的爱,女孩的名誉不会有半分损失,正如跳蚤的死也不会让女孩的生命有所闪失。一只跳蚤象征着情爱,甚至象征着两人温馨的婚床和神圣的婚礼殿堂,实在是神来之笔。在奇喻的外表之下,可见诗人对爱情热切的期盼与激烈的追求,他向禁欲主义大声说“不”,大胆地使用自己自由选择性交的权利,他所追求的行乐正是自由追求爱情。

(二)马维尔与《致他羞涩的情人》

马维尔的《致他羞怯的情人》是一首典型的劝情人及时行乐的诗,同样运用了天马行空的玄学奇喻和三段论构造,其中大量的性意象都堪称及时行乐主题诗的经典。这首诗的三段论可以概括为:

首先,如果可以永生,我能耐心地等待你放下羞怯。在第一部分中,诗中的说话者先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条件来开始他的求爱:“如果我们的世界够大,时间够多,小姐,这样的羞怯就算不上罪过。”他把心中的爱人奉承为“(高贵的)小姐”,接着继续勾勒出这两个爱人的“理想”关系。说话者的论辩在第一节中已然暴露,毕竟这世上谁能永生呢?这节中出现了一个媲美邓恩的跳蚤的经典性意象——植物般的爱情。这使得诗歌听起来典雅清新,作者努力伪装自己的粗劣猥琐,同时又未偏离过他的目的,也就是要这个女孩屈服于他巧妙的奉承和求爱。

第二,我们不能永生,我们的爱和贞操都会消亡。在第二节中他把暗暗说服急剧转变为明显外现的压力。在这节里出现了“时间插翅的战车”这一意象,精神分析学派认为飞行意象是性结合的微妙暗示。说话者勇敢而精确地描绘两人爱情的前景:

你的美绝不会再现芳踪

你大理石墓穴里我的歌声也不会回荡

那时蛆虫将品嚐你那珍藏已久的贞操

你的矜持会化成灰尘

我的情欲会变成灰烬

这段陈述与第一节中的甜言蜜语形成了极鲜明的对比,它的直言不讳是粗鄙的。“大理石墓穴”是一个经过轻微伪装的女性生殖器的暗喻,暗示僵硬的尸斑和她没有肉的骨盆骨架。“我回荡的歌声”以及接下来几行的性涵义都相当粗俗。在时间面前,诗人看到所有的爱情最终最终都要化为灰烬,就像所有贞操最后也如同所有淫荡一样化为尘土。

第三,最终说话者减弱了他尖锐嘲讽的语气,并向他不情愿的小情人热情呼唤,通过大胆真挚的热情和巧妙的意象使情爱言论得到了升华:

因此,现在趁青春色泽

还像朝露在你的肌肤停坐

趁你的灵魂自每个毛孔欣然

散发出即时的火焰

此刻让我们能玩就玩个尽兴

此刻,像发情的猛禽

诗人通过情欲高涨的力量道破了他的话匣:既然时间的尽头终将是灰烬,不如抓住时光,和我一起把所有力气和甜蜜滚成圆球,正如性交男女滚成圆球那般,冲破一扇扇的铁门,诗中的门既是指礼教的禁忌之门,更指通往女性身体内部的阴道。Marie Bonaparte曾用精神分析学说分析道:“火在无意识中是色欲的典型象征”。精神分析学说虽因“泛性主义”饱受诟病,但此处确如其所言是一处性意象。

如果说邓恩通过诡辩的三段论表达了心中的热切爱恋,那么马维尔极为大胆的性意象则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性交赤裸裸的热切渴求。

(三)罗伯特与《劝少女惜时》

《劝少女惜时》是英国诗人罗伯特·赫里克的代表作。罗伯特生活在文艺复兴鼎盛的17世纪的英国。对于他属于骑士派或是玄学派,学界众说纷纭,但由于二者有所交叉,诗人的创作受到文艺复兴思潮影响,创作巧思新颖,作品切合及时行乐主题,故笔者认为可以在本文中参与比较。

《劝少女惜时》的标题即是诗的主题。第一节中作者借玫瑰花比喻青春,花朵易谢,红颜易老,女孩应该珍惜时光。在第二节中,太阳也避免不了夕阳西下的结果,它升得越高,落山也就越近,人的生命亦如此,作者再次借自然事物体现创作主题。接着作者提出青春正是最美的年华,并劝导少女不要害羞,珍惜时间, 勇敢与心爱的人结婚。

全诗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劝勉他人惜时追求心中所想,也是及时行乐主题诗歌的经典之作,诗人所追求的“乐”兼容了上述两首诗作的主题,既追求爱情也追求性交。尽管诗中并未有明显的性描写,但诗名中作者用“virgin(处女)”替代了“girl”、“maiden”,文艺复兴风格突出:强调个人解放,强调生理解放,这一点许多学者已经探讨过,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三、《古诗十九首》的表现

汉末政局动荡,阶层固化,政党相争激烈,且灾害频仍,民生困苦,许多下层文人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于是及时行乐主题诗歌的创作者渐渐由贵族转移到士大夫阶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五首作品体现出明显的及时行乐思想,体现出生命意识的觉醒,占比不小,成为值得学界探讨的创作现象。

(一)《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该诗通过对生命短暂的思考来表现及时行乐主题。当中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成为千古名句。作者感慨白天短暂,夜晚漫长,为何不举起蜡烛,把夜晚的时间也利用起来呢?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这样评述道:“《生年不满百》万古名言,即前《驱车》(驱车上东门)篇意,而皆重在饮酒,及时行乐,是其志在旷达,汉魏人无明儒理者,故极高志止此而已。”意为秉烛夜游之人是汉魏时期难得的明白儒家思想的人,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是真正理解儒家倡导的积极入世、及时建功立业、为国家社稷做出贡献的士大夫。可以说作者的及时行乐只是建功立业未果时的抱怨与牢骚,或是逃避。其“乐”的背后是大动乱背景下下层文人怀才不遇、一腔抱负无处施展的苦,倘若时机允许,作者断然会“及时建功”,这才是诗人真正的乐趣所在。因其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具有劝慰人们时间宝贵、生命短暂的意义,不失为一篇佳作。

(二)《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黃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驱车上东门》中,诗人遥望北邙坟山,触发了心中对生命的思考。接着把人生比作转瞬即逝的朝露,写人生短促如寄,脆弱不比金石坚固,而圣贤之人也难免一死。以松柏、溪水等永恒之物来与人类的生命作比,更显生命短暂与岌岌可危。最后几句则否定了求仙问药通往神仙世界的行为,清醒意识到求长生不老均是徒劳,人的生命必然是有限、短暂、脆弱的。应此我们应当畅饮美酒,穿更华贵的衣物,尽情地享受生活。在两千年前文人们就已思索生命的意义,思考瞬间和永恒,不得不说这是一首富有哲学意味的诗,其中体现的生命意识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古诗十九首》中的《东城高且长》亦是及时行乐主题的代表,因其寓意与手法与上述两首诗较为相似,且文章篇幅有限,故笔者不作详细阐述。

由于《古诗十九首》的诞生时间较早,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尚未成熟,且篇幅短小,技法较为单调。《古诗十九首》中及时行乐主题的诗歌所追求的“乐”多为物质享受,体现出强烈的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死亡的忧虑恐惧,洋溢着“玄学派”诗歌所没有的焦灼感,究其原因正是儒家思想下,下层文人入世理想落空的社会现实,其精神内核是儒学思想下传统文人是社会责任感与“立功”的人生追求。

四、结语

英国及时行乐主题诗歌的美学特征是鲜明的,他们极力追溯古希腊先贤的脚步,把诸如三段论等创作手法运用地炉火纯青,“玄学派”则更是奇喻倍出,令人惊叹。《古诗十九首》可追溯与模仿的文学源头有限,在创作手法上显得相对单调,这是语言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此外,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范式与今天不同,在以西方世界为强势力量的今天,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汉语的发展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因此《古诗十九首》的审美特征与“玄学派”英诗的审美特征并不在一个维度上,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尽。故笔者不敢对二者的艺术成就作过多评述。

尽管文学拥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比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文学所体现的精神内涵。西方文学的发展是由巨大的思想浪潮甚至政治改革推动的,文艺复兴带动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此后的理性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思潮、后殖民主义思潮均具有此特点,一波改革浪潮的到来往往会带来中思想上与前一时期创作有性质区别的创作浪潮。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并不是由思潮推动的,自秦伊始至清朝的古代文学创作,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与题材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基本精神内涵却没有本质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中及时行乐的文人不过是对现实不满,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依然会积极入世,乃至到唐代《金缕衣》等及时行乐主题也没有本质的变化。在儒家思想依然牢固的当今中国,宣扬解放个人欲望,鼓励追求自由性爱依然是受众很小的倡导,遑论“五四”以前的中国,故而文人们的“行乐”也无非是在物质享受上争取一二。

一言以蔽之,在文艺复兴鼎盛中诞生的“玄学派”及时行乐主题创作诗歌与《古诗十九首》虽有共同的创作主题,背后依然隐藏着的却分别是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中国古代儒家入世建功的士大夫精神。英诗之于17世纪、《古诗十九首》之于汉,都是作者的神思之作,也都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的文学宝藏。

参考文献:

[1]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3.

[2]陈斌. 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及时行乐”主题[J].宁夏社会科学,1999,(1): 95.

[3]古诗十九首[M].上海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第四版.

[4][英]古尔灵等著.文学批评方法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第四版.

[5]韩玲.《致羞涩的姑娘》和《给少女们的忠告》及时行乐主题[J].《语文学刊.外语教学教育》,2009,(12):55-56.

[6]李洪连.论《古诗十九首》中文人的生命悲剧意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6):177.

[7]李华华,刘倩. 浅析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中的及时行乐主题思想,时代文学,2009,(16):76-77.

[8]李圣轩, 滑彦立.中西方及时行乐诗歌主题比较[J].科技信息, 2009,(14):146-147.

院學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1(4): 27-32.

[9]骆捷文.《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解读[J].语文学刊,2014,(7):55-59.

[10]王凤霞.忧生意识与及时行乐——汉代诗歌价值取向溯源[J].河南教育学[11]谢伟.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及时行乐”主题管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7):119-112.

[12]游燕平.从邓恩与马维尔等人的诗歌看及时行乐——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诗主题[J] .安徽文学, 2009,(3):146-147.

[13]袁蕾.古诗十九首的悲情意识[J].安徽文学,2013(4):7-8.

猜你喜欢

及时行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诗经·唐风·山有枢》研究
电子烟鼻祖Juul:一个“及时行乐”的公司
中国当代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心沐光影次第绽放
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中“及时行乐”主题
如何重构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