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传递爱的火种

2019-09-10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37期
关键词:桃木火种改变命运

  30年前,家住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大山深处的小学生张胜利一封求助信引发关注,他因此成为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希望工程也自此拉开序幕;30年后的今天,张胜利已在家乡山区执教20余年,爱的火种在大山里传递。

一封信改变了他,

更改变了无数人命运

  “车伯伯,您今年家里打的粮食够吃吗?我很想上学,念书出来,像您一样做个为国争光的人。”1989年4月,父亲病逝、母亲改嫁,13岁的张胜利陷入困境。无奈之下,他给当地县政协副主席车志忠写了一封求助信。

  这封信刺痛了车志忠的心。他向团中央写信,请求关注穷孩子念书的问题。信被转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并引起高度重視。自此,希望工程拉开序幕,桃木疙瘩小学成为中国希望工程发源地,张胜利幸运地成为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

  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小学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四五十元的书杂费而失学。

  谈起过去,时任中学校长的涞源县教育局普教科科长李俊杰说:“我最怕新学期开学,心里受煎熬啊。”那个年代,除了在编教师工资外,整个学校的正常办公运行就是靠每学期开始学生们上交的学费。“得买煤啊,收不上学费就意味着下半学期学生和老师将全部受冻,但是很多学生都缴不上学费,我心里不是滋味,又有心无力。”

  李俊杰告诉记者,希望工程启动后,1990年前后,仅在涞源县,就陆陆续续建设了27所希望小学,上千名学生受到资助。

回乡任教,让爱传递

  在希望工程帮助下,张胜利这个山里娃的命运发生了彻底改变,他读完了小学、初中的全部课程。1995年8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张胜利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免试、免费录取。学成毕业后,张胜利手里捧着一堆工作选择。

  “当时,我可以留在上海等大城市,也能去温州等经济发达的地方,但最后还是听从了自己的内心呼唤。”张胜利告诉记者。1997年8月,他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毕业,选择回乡任教,以涞源县桃木疙瘩小学校长的身份走上乡村教育的逐梦路。他一村村一户户地做工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家长和孩子,知识能改变命运。

  当地村民陈莲花说:“之前不觉得上学有多重要,就觉得学费什么的浪费钱。张老师的经历告诉我,教育真的能改变命运,之前没能让大儿子上学,现在说啥也要供小闺女读书。”

  多年来,张胜利还争取各方力量帮助,为当地建起了3所希望小学,通过牵线搭桥,帮助资助者与数百名贫困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

希望不熄,传承不息

  随着时间推移,国家对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大、相关政策措施更加完善,作为教育领域社会公益补充力量的希望工程日渐式微。但“用知识改变农村贫困孩子的命运”的理念却依然在一代代延续。

  2007年开始,政府实施了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在涞源县,2007年全部中小学生均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2013年,全县还实现了包括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三年在内的15年免费教育。

  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不再因贫困而自卑,而是孜孜于用知识改变命运,并将爱的火种传递下去。受张胜利影响,他过去的学生刘爱英、张海南等从大学毕业后,以特岗教师的身份走上了边远山区乡村小学的三尺讲台,继续在大山里传递着爱的火种。

  张胜利如今已离开桃木疙瘩小学,来到东团堡乡中心小学任副校长。在国家财政专款的支持下,该校建起了可抗八级地震的国标现代化教学楼。谈及现在,张胜利很满足:他的工资从入教到现在涨了近40倍,算上按政策对农村教师的各种补贴,每月工资能达到4000多元。他希望在新时代,“希望工程可以在教师培训领域有所作为”。

(摘自《半月谈》)

猜你喜欢

桃木火种改变命运
来自奥林匹亚的火种
冬奥会火种灯采用哪些高科技手段
报恩陶家村
名校阶级论
卧佛
巧取桃木钥匙
改变命运的8大发明
知识改变命运
桃木驱邪之谜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