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人如何为自己的书斋命名

2019-09-10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37期
关键词:书斋随园归隐

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给自己的寓所或者书斋取一个好名字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清代文人李渔以“芥子纳须弥”之意命名自己的家,取意园子雖然不大,但包罗万象,正合了李渔对诗、画、戏曲、饮食精通的生命轨迹。

  又如明末遗民吴之振,通过怀念上一个汉家江山宋朝而怀念故国大明。吴之振十分仰慕苏轼,在名震清初文坛之后归隐时,吴之振摘取了苏轼 “家在江南黄叶村”诗句中“黄叶村”一名,将自己归隐之后的居所取名“黄叶村庄”,此后以“种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守田读书,不问世事。

  文人的书斋名往往有典故。宋代名臣王安石的“昭文斋”之“昭文”二字语出《左传》:“火龙黼黻,昭其文也。”此句本意是形容火形和龙形的纹样,后有雕琢文章之意。陆游书斋名为“老学”,语出《世说新语》“师旷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之句,以此提示自己,唯有常学,方能常明。

  清代诗人沈德潜的书斋名为“归愚斋”,语出唐诗人韩愈的“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一说。沈德潜出身清寒,早年参加科考时接连失利,多次名落孙山,直至乾隆四年66岁时才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沈德潜后在晚年时乞归故里,自称“归愚老人”,在归愚斋中专心著述。

  古人之所以绞尽脑汁为自己的书斋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其实与自己的学养、经历以及理想等都有很深刻的联系。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自认为天生愚钝,每读文章便边诵边抄边记,抄后即投入炉火中焚烧。如此反复至七次,终于背诵如流,故其书斋取名为“七录斋”(也有称“七焚斋”的)。

  书斋之名,往往出自经典,表露出了文人的精神追求,袁枚的随园虽然不是出自典籍,但更是如此,他想常居“豪宅”便辞官归去;想潜心饮食便作《随园食单》,还经常到朋友家学习别人家厨师的技艺。如此随性,倒也是名实相符。(摘自《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书斋随园归隐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随园食单三字经》
天宫院
《书斋里的幻想者》
书斋江湖
春日赏雨
袁枚之后的随园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书斋
刺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