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共情能力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培养

2019-09-10全于珠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0期
关键词:共情心理健康幼儿

摘  要:现如今,心理健康对于每个人的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而幼儿期是整个生命历程的基础阶段,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幼儿时期要形成健康的心理则显得至关重要。共情能力可以使教师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看问题,理解、感受幼儿的情绪情感,从而了解幼儿的需求,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首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从心理因素方面阐述了幼儿教师共情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其次,从目前来看,不管是学前专业的师范生、一线教师还是幼儿家长,他们的共情能力都处于中等偏上或者中等水平,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本文也探讨了一线教师如何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

关键词:教师;共情;幼儿;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共情?

共情概念出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在不同时期它有不同的发展演变,不同学者对它的解释也各有差异。根据共情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将其分为临床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两个分支。临床心理学中认为,共情的唤醒既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自动模拟机制,也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观点采择机制。而实验心理学分支的学者对共情概念中存在的认知和情感成分有着很大争议。认知取向的学者认为共情是对他人情绪感受的认知,重点在于理解他人的情感,而不只是与他人共享情感;情感取向的学者认为共情仅仅是情感术语,重点在于察觉到他人正在或将要体验某种情感的一种情感反应;还有另外一部分学者则坚持多维度取向,认为共情包含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

而本文就是从多维度取向来定义共情概念的,认为共情不仅需要及时察觉他人的情绪情感,同时需要理解他人的情感,并给出反应。因此,本文认为共情是指个体对于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行判断,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和体验并反馈给对方的能力。共情在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和运用是相当广泛的,本文则主要是探讨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因此本文的幼儿教师共情则是指幼儿教师能真诚地从幼儿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能对幼儿的感受和想法进行设身处地的体会与思考,从而调节自己的教学方式,以适合的方式引导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教师共情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幼儿的自我意识、动机以及情绪。这三个方面都对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主要从幼儿的自我意识、动机和情绪方面分别阐述教师通过共情的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一)教师的共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自我调节。幼儿的自我认识是通过自我评价来实现的,在婴儿时期,他们的评价水平才开始萌芽,当他们开始掌握“我”这个概念时,自我意识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首先是通过成人的正确评价才逐步學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凡是成人赞许说“好”的行为,他们就认为是正确的行为,反之被成人评价“不好”的行为,他们则认为是不正确的行为。从幼儿的这些心理发展特点来看,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家常常会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对其做出或好或坏的评价,但是很少去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而在幼儿时期这一心理相当不成熟的阶段,对成人来说他们外在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往往出乎意料,如果不真正了解幼儿的心理,是无法理解他们为何会有某种行为的。因此,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应当运用共情能力理解幼儿的心理,对幼儿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

在幼儿园时,教师在对任何一个小朋友做出评价时都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不要只根据幼儿表现出的某种行为就给他们贴上不恰当的标签,不要对于他们所表现出的过失行为采取否定态度,贬低他们的能力,甚至是责骂他们。这样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导致幼儿产生否定的自我表征,形成过低的自我评价,出现自卑的心理或者一些其他的退缩行为,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在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中他提出了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自我认识的一部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与客体的区别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人的价值标准的认识。罗杰斯指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一种“有条件”积极关注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的教师甚至家长对幼儿提供的就是“有条件”的关注,他们只希望幼儿做他们所期望的,他们就爱孩子,反之则拒绝给孩子爱。这时孩子们获取的信息是:只有当自己按照老师的期望行事时才能够得到爱。那么幼儿便会逐渐放弃他们的真实情感和愿望并且回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样就不利于幼儿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综上这些都和教师的共情能力有关,教师通过共情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把握幼儿的心理需求,给予幼儿正确的、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幼儿通过教师的评价明辨是非,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教师积极运用共情,有利于了解幼儿的行为动机,减少幼儿的不当行为。

当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时候就产生了需要,当我们想要满足需要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做出某种行为的动机。幼儿也是如此,当幼儿因为某些动机而做出相应行为时,却没有达到目的,也就是没有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这时他们就感觉受到了挫折。由于幼儿的心理发展极不成熟,很难正确认识、接受受到挫折的原因,要找到相应的应对措施则更是难上加难。他们常常在受到挫折时启动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会表现出压抑、攻击行为、退化、投射、反向等反应。因此教师在面对幼儿表现出来的不当行为时,应该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理解幼儿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减少不当行为,形成健康的心理。

幼儿园时常会发现某些幼儿有时有攻击性行为,常常也会有一些教师对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责骂、罚站,可是却没有深入了解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没有发现他们的某些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时如果教师运用共情的能力,深入理解和倾听幼儿,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幼儿园经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那么产生攻击行为的幼儿可能是抢玩具的,也可能是被抢的那一方。如果是抢玩具的,教师则可以告诉幼儿虽然自己很想要那个玩具,可是不可以抢别人的,更不可以打人,并且告诉他可以通过和其他小朋友商量、一起玩或者等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当下次他再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考虑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玩具,而不是通过争抢、攻击。总之,教师应该通过共情,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动机、需要,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教师共情有利于帮助幼儿调节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如果幼儿的情绪行为能够真实地表现他的情绪状态,这说明幼儿的心理比较健康,反之这说明幼儿的心理不太健康甚至可能有某种障碍。共情的关键也是在于感受幼儿的情绪情感。比如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幼儿大都表现出欢呼雀跃的状态,可是如果这时有幼儿却表现出积极性不高,那么此时教师就应该运用好共情能力,站在幼儿的立场上,了解幼儿的情緒,知道他为什么情绪低落,并由此入手帮助幼儿调节情绪,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有时还会表现出哭闹、愤怒等情绪,进而可能会出现摔玩具等行为,有的教师不能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这只是幼儿的无理取闹,就对幼儿加以指责,这样只会让幼儿的情绪更加失控,或者让幼儿以后会压抑自己的情绪,都是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这时首先应该对幼儿进行冷处理,然后站在幼儿的立场,理解幼儿的情绪,了解幼儿情绪发生的原因,才可有针对性地安抚幼儿的情绪并且教育幼儿如何缓解不好的情绪。因此教师与幼儿的共情可以帮助幼儿调节自己的不好情绪,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幼儿教师共情能力的培养

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共情能力在促进教学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学前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教师更需要提高共情能力,才能更好地以幼儿为本,抓住幼儿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目前教师的共情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提高共情关注能力

幼儿教师的共情关注是指幼儿教师在具体的一日生活场景中看到处于困境或愉悦中的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关注的能力。首先,共情关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要善于观察,保持教育敏感,善于发现幼儿当下所处的困境。如果教师都没有发现幼儿处于困境中,那又何谈共情。因此,幼儿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对幼儿的情感和需要有灵敏的觉察能力,能够从幼儿细微的变化中感受幼儿的情感。其次,教师在发现了幼儿可能处于困境中时,就应该给予关注。有些教师会怕麻烦,认为幼儿只要没有安全上的问题,就放任不管,这是不可取的。即使有些问题是幼儿自己可以解决的,也应该给予关注,直到问题得以解决。教师在某些常见的情境中认为只要按照一贯的方法去解决就好,也就是只关注到了事件本身。但是即使在相似的场景中,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每个幼儿的内心感受是不尽相同的,长此以往幼儿的情感得不到发泄,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共情关注中,关注的重点是幼儿的情绪情感,而非事件本身。

(二)提高共情素养

共情素养主要包括理解、倾听和对话能力,要提高共情素养也就是要提高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幼儿教师要学会理解幼儿,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去自我中心”,因为共情的基本要求是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感知他人的情绪情感。因此,我们首先在共情中要做到的就是摒弃自己的主观情绪,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幼儿为中心。其次,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要充分考虑幼儿所处的情境,以幼儿的角度来理解其所处的情境,真正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真实心理状态,而不是自以为是,主观判断幼儿的行为。这样,幼儿教师才能不带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念和自己身为成人所有的权威等等,真正做到理解幼儿的行为和心理。

幼儿教师要提高倾听的能力。倾听能力看似简单,其实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对于幼儿教师要真正做到倾听幼儿的声音则更加困难。倾听其实是了解幼儿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有时候仅仅通过幼儿的外在行为很难了解到幼儿的真情实感,只有通过幼儿的倾诉,才能真正看到幼儿的内心世界。首先,倾听需要教师全面接纳幼儿,也就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对幼儿倾诉的内容进行评判,倾听幼儿所有的声音。其次,教师应该在倾听中时刻保持注意,把存有疑惑或者需要进一步交流的地方记在心里,为之后的对话做铺垫。但是即便你全身心地倾听了幼儿的内心,有时候还是无法真正体会幼儿的感受,无法完全了解幼儿语言背后的含义。所以倾听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去提升,去倾听幼儿的声音,去理解幼儿的语言含义,体会幼儿的真实感受。

教师通过共情去体验幼儿的感受绝不止于倾听,而是应该在倾听之后,与幼儿进行对话。因此,教师还需要提高与幼儿对话的能力。教师要做到与幼儿进行非评价性交往。也就是说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过程是一种平等的交往,教师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交谈,并且在交往中不对幼儿进行语言上的评价,而是尊重理解幼儿,这样幼儿才会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才能完全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四、结束语

幼儿就像是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他们是非常稚嫩、脆弱、敏感的,因此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教师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都会对幼儿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希望幼儿教师能切实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能多听听幼儿的想法,能够运用共情能力,感受幼儿的情绪情感,真正做到关心幼儿,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郑雪,刘雪兰,王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暨南大学出版社

[2]叶晓红,郑有珠.学前师范生共情能力现状及教学改革建议.【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3]陈晶,史占彪,张建新.共情概念的演变【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06

作者简介:

全于珠(1995,女,汉族,四川,在读研究生,硕士,学前美术教育,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200000.

猜你喜欢

共情心理健康幼儿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