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儿歌教学中培养语感能力的策略研究

2019-09-10刘明红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43期

刘明红

摘要: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如果语感的能力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就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多方位的丰富的直接感受,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有效的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能力差的,接触语言文字时,在运用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至曲解其意,难得言辞要领。

关键词:朗读教育 激活生活体验  积淀语文知识

一、以朗读教学为主,提高语感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时机。而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是最为实用有效的培养策略。古语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朗读精彩片段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画面捕捉能力,表情朗读可以训练学生把握语音语调,同时要是让学生朗读贴近现实的题材,就有利于培养语感的敏锐性和直觉性。儿歌虽然短短几行字,浅浅白白,却浓缩着语言的精华,蕴涵着语言之初的无穷魅力。儿歌精炼、简化,准确、易记,郎朗上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過眼、耳、口等多种器官感受儿歌语言音节、节奏、韵律的变化,感受儿歌语言的魅力。每个人的朗读都是其独有的文字感受的过程,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细细品味也会发现每一个人的朗读都是独一无二的。例如《春天来》 : “春天来, 雁打头,冬雪化,冰水流。鸭鹅天上瞅一瞅,摇摇摆摆河里走。春天 来,风打头,摇着树,赶着牛。耕田耕到西山口,小孩送饭领条狗。 ” 冬去春来,冰水融化,大雁飞回,树木萌芽,鸭鹅知水暖,农民忙耕田……字里行间透露着生气勃勃,一吟一诵中,浓烈的带着春天味道 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这对长期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生活的孩子是多 么奢侈的体验!

二、激活生活体验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

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儿歌《祖国多么广大》中写道“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长江两岸,柳树已经发芽。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如果学生没有去过南方或北方,不曾亲身感受过南北温差和气候的不同,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祖国南北气候不同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祖国的广大”,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三、积淀语文知识

高品质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理性在感性中长期沉淀的过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 ”所以强调语感训练,决不能排斥或轻视理性的语文知识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内,语文知识应该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按一定顺序写”等。此外教师如果能作到深入浅出,“蜻蜓点水”般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修辞手法也未尝不可。修辞,特别其中的对偶、粘连、顶针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国语言的华美,适度的渗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言语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理性的语文知识不能孤立的讲解,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才能更好地为语感的深化服务。否则就会变得抽象、空洞,令人难以理解。下面是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儿歌《谁和谁好》的做法。

师:同学们,“蜜蜂来采蜜,花儿仰脸笑”一句描写的是什么情形?能说给大家听吗?

生1:是讲蜜蜂采蜜时,花儿笑。

师:“仰脸笑”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吗?

生1:哈哈笑。

生2:害羞的了,微微笑。

生3:手舞足蹈,开心的大笑,欢迎小蜜蜂。

……

师:大家讲的多好啊!同学们,加上了想象你的语言会变得比诗还美呢!

教师在于不知不觉间将“想象会使语言生动”这一表达技巧,融进了学生对诗情诗境的感悟中,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四、初步训练咬文嚼字和理解句子的训练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理解简单句是理解复杂句子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一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二是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基本方法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关系的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按一定的程序教学,一是先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二是在这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

总之,“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凤荣.语感能力培养的几个基本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66-67.

[2]徐利华.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论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03):90-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