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娱乐变化看文化发展

2019-09-10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40期
关键词:录像带露天电影卡拉

娱乐是最能见证生活轨迹的旁观者,70年来中国的容颜幻化都在娱乐参与方式的转变中得到了最精髓的表达。回顾新中国70年的娱乐往事,那是融入几代人生活无法与之剥离的成长记忆,同时也是中国的记忆。

露天电影:片子很少 却没人觉得单调

说起露天电影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有印象,这种独特的电影播放形式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逐渐消失,露天电影是很多人共有的记忆,曾经带给了人们很多美好的回忆,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带有乡愁般的怀念。

在那个娱乐项目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娱乐活动,是日常生活里难得的消遣方式。

放露天电影,对环境要求一点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宽敞的空地就行。傍晚的时候,一家几口,成群结队,每人手里拿着椅子,夹着小板凳,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电影。大家都想早点赶到,生怕去得晚了占不到好位置。那种迫不及待绝对不是现在玩手机、电脑的人所能想象和体会的。

夏天白天长,看露天电影必须得等天色完全暗下来。于是,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放映场的空地上又成了人们嬉戏打闹的地方。孩子们在四周乱窜,大人们互相问候,聊着家长里短,露天电影场地充满着欢乐喜庆的气氛。终于,放映机射出一束强烈的光,一会儿,银幕上出现了光芒四射的五角星,电影开始了。全场顿时安静下来,伴着放映机轻微的沙沙声,电影中响亮的人物对白透过空旷的村野或厂矿的高大围墙飘向远方。

在那个单调的年代,露天电影上放的片子来来回回就那几部,即使看过多遍的人们依然乐此不疲,丝毫没有觉得单调。

收音机:怀念听评书的日子

清晰地记得一群孩子中午时分准时围在收音机旁听评书的时光。竖起的耳朵,放光的眼睛,从电波里传出的神奇声音,弥漫于空气中的激动,那是孩子们的精神盛宴。刘兰芳的《岳飞传》和《杨家将》,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单田芳的《水浒传》《隋唐演义》《三侠五义》,等等,我们一路听来,痴迷、沉醉而忘我。短暂的半个小时,却能让一个孩子兴奋一整天。我们激动于八大锤聚会、锤震金蝉子的跌宕起伏;悲伤于岳飞风波亭、关云长败走麦城的英雄末路;惊叹于诸葛亮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的运筹帷幄;愤怒于宋江的玩弄权术、招安投降……那些古人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别有滋味的情怀和辽远,忘记烦人的作业,忘记刻板的课堂。

时至今日,所有的评书都可以从电脑上下载,不用担心中断,不用担心错过,你可以一直听下去。但也正因这种过于流畅的倾听,使得那些吊人胃口的悬念缺少了足够的等待和虚构。生活中,我们常常抱怨残缺,但有些缺憾恰恰是一种美丽。或许,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在缺憾中感受完美,在自足里触到无聊,然后,一点点改写漫漶不清的记忆,最后完成自我的灵魂定格。

VCD、DVD:取代录像机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录像机、录像带开始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让过去只能靠看电影和电视来丰富业余生活的中国人,突然有了更加多样和多元的选择。在大多数人家还买不起录像机的时候,因录像带而风生水起的录像厅迅速从城市蔓延至乡镇,那时的青少年流连于录像厅不亚于现在一些孩子嗜网成瘾,以至于现在想起那时的街景,背景中似乎还有从录像厅里传出的港台片里的追打声。

最早一次看录像,是初中时爸爸单位买来一台录像机,引得家属院里的大人小孩奔走相告。晚上,几十人聚到一间小会议室里看了一部从原片转录过来的、影像质量极差的台湾片。经常是看着看着,里面的人影就像鬼怪一样被拉长了,即便如此,大家还是津津有味地看下去。

上大学时,学校旁边的录像厅和电影院分庭抗礼,录像厅里偶尔也会放一两部头几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大部分时候都是比较新的盗版港台片。一时间,校园里的男生都齐刷刷地留起“郭富城头”,女生也在暗自幻想能像《天若有情》里的吴倩莲那样飘着一头长发。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VCD、DVD光碟的出现终结了录像带的无限风光,家里的设备也马不停蹄地从录像机换成VCD机,再换成DVD机。当我第一次看《阿甘正传》和《费城故事》的DVD影碟时,简直有些受宠若惊于那样清晰而又稳定的影像质量,其实现在看来也就是“标清”的水平。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有从家门前的小音像店里租录像带、租碟片的经历,从租一天一元钱,到办月卡年卡,不知这算不算最早的“会员”。有时候租到特别喜欢的影片就买下来收藏,现在看着家里那一柜子影碟,真不知该拿它们怎么办。那时候怎么能想到十几年后,它们会成为被淘汰的东西。

卡拉OK:改变中国的夜晚

与录像带、DVD等几乎同时风行的,还有一种流行至今的大众娱乐方式,那便是卡拉OK。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门打开,起源于日本的卡拉OK流入内地。一到夜里,一台电视、两个音箱、几个麦克风就摆上街头,露天卡拉OK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市民自娱自乐方式,一元钱一首歌。在一段时间里,露天卡拉OK,还成为陌生男女恋爱交流的方式。

1989年2月9日《文汇报》报道,当第一家黄楼“卡拉OK”夜总会半年前在上海市出现后,卡拉OK这一新颖的文化娱乐形式便很快受到群众的喜爱,并迅速风靡起来。

1991年7月1日,广州冒出了第一家夜总会——广州金嗓子卡拉OK夜总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豪华卡拉OK厅也越来越多,露天卡拉OK逐渐退到城市边缘地带,消费人群也由城市青年变为外来打工者。

1991年5月21日的《人民日报》曾这样报道过卡拉OK:

近两三年,我国一些地方悄然兴起了卡拉OK活动。

据文化部文化市场管理局副局长孟晓驷介绍,目前我国已有卡拉OK歌厅近万家。3年前,北京几乎还找不到卡拉OK歌厅,现在已有107家,有激光视盘放送机142台。

卡拉OK虽然已闯进我们的文化娱乐市场,但我们的歌曲及其视盘录像带的数量、质量到现在都还不能适应需要。卡拉OK使用的激光视盘大部分也不是国产的。开展家庭卡拉OK活动也有一些限制:组合音响、录像机,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仍然算是奢侈品;卡拉OK录像带50元左右一盘,每个家庭拥有数量有限。

抖音、快手:随时看视频

我也是一名“90后”,在我身边同龄或者更小的90后已经开始跟我玩的世界不一样了。近一段时间以来,我的一些同事、朋友都在不停地讨论关于抖音这款APP的内容,什么网红、段子手、各种明星等等。

在极大的好奇心鼓励下,我也玩起了抖音。不玩不知道,一玩就有停不下来的节奏,随随便便刷去了一两个小时,难怪最近在年轻人圈里火得一塌糊涂。

为什么抖音及快手这样的短视频会有这么大魅力呢?

首先来看下抖音的基本信息,它于2016年9月上线,是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是一个专注年轻人的15秒音乐短视频社区。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软件选择歌曲,拍摄15秒的音乐短视频,形成自己的作品。这个软件有大量的曲库供人们选择,好看好玩的特效使人们乐此不疲,因此更多数年轻人会选择抖音。

根据数据显示,2017年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57.3亿元。2018年达118亿元,预计2019年將达到215亿元,由此可见,抖音受众越来越多。

抖音的早期用户是90后、95后,是消费升级的一群人。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95后年轻人。抖音的成功是赶上了年轻新时代用户的崛起,赶上了短视频这块的消费升级,也符合一个产业发展的正常规律。

在大部分人看来,抖音的成功偶然性很大,而且一直把他们当作是一匹黑马。然而,抖音具备所有爆款的特性,同时去中心化、年轻化也让它脱颖而出,深受年轻人喜爱。               (本报综合)

猜你喜欢

录像带露天电影卡拉
WHAT
露天电影院
西江月·忆看露天电影
你是哪种职业呢?
卡拉妈妈如坐针毡
寻找卡拉
“这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每天都会有录像带到来,我对此头疼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