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涵育的古诗文教学角度新探

2019-09-10梁丽敏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1期
关键词:吟诵古诗文教学

梁丽敏

摘 要:笔者从常规古诗文教学案例观察中引发思考,寻找古诗文教学缺失情感化育、人文素养涵养的主要原因,并对中职古诗文育人功能进行价值审视,思考古诗鉴赏与高职高考应试的关系。文章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涵育的古诗文教学角度的三个转向:从落实高职诗词考点转向吟诵传统的关注与传播;从程式翻译、解读、分析诗词转向从吟诵声音的角度来架设沟通诗歌与读者的桥梁;从单向灌输知识转向创设多样化的大量吟诵实践活动。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涵育;吟诵;人文素养涵养;高职高考

1吟诵教学的渊源与回归

“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源自于汉语的发音特点和规律,按照字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来读,才能深化理解、体会韵味、记忆深刻。吟诵作为传统的高效教学方法,已有三千年历史,发端于先秦。《三字经》里“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的“讽”,是背诵;“咏”就是吟诵。朱自清先生曾说:“现在多数学生不能欣赏古文、旧诗词等不会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清末民初,我国实施了西式教育,传统吟诵读书法退出了课堂,渐渐远离了大家的视线。

2009年,国家语委办认定吟诵成为中华汉诗文传统读法;2016年,吟诵被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列入“十三五”工作规划;2018年吟诵被正式列入国家语委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大氛围下,吟诵与吟诵教学迎来了复苏的春天。

2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观察同行执教人教社《语文》拓展模块《钗头凤·红酥手》,教学环节大致依次如下进行:疏通字词、作者背景、结构分析、三美分析(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写作特点、拓展延伸(《钗头凤·世情薄》唐琬)。

目前中小学的古诗文教学,大部分与《钗头凤·红酥手》大同小异,把诗歌条分理析地分成若干块,每一块又用用西方的分析思维来教学,这也许这就是1978年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以及三十多年后,2012年主持修订新课标的温儒敏先生所说的语文十年课改“成效不大”的最主要原因。

3现状引发的思考

3.1古诗文教学缺失诗文情感化育、人文素养涵养的主要原因。

上述观察的课堂教学案例忽略了古诗文乃声音的艺术的本质特征——声律的节奏美、音韵美,无视“乐以教和”的诗教传统,不能不说是舍本逐末。就课堂结构和教学内容来看,教师仅從字词形义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钗头凤》在职二年级第一学期教授,学生在职一学年仅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词,走进古诗文意境还略显生涩。

应对小升初、中考、高职高考的现实压力,教师多从单向输导角度去讲授解题知识,过度机械地进行解题训练。从初中就开始操练古诗文的答题技巧已是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常态。古诗文教学存在着重识记解题而轻诗文的文体特征、重解构分析而轻涵养化育审美等问题,不仅容易让学生觉得古诗文仅需机械分析足矣的误解,甚至可能产生厌学心理,让本该美不胜收的文化遗产失去吸引力,使古诗文的声音韵律美感的涵育熏陶作用几乎荡然无存,而且也无助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实,更谈不上真正落实“培育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养”的任务。

3.2中职古诗文育人功能的价值审视。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充分重视教材的育人价值,可以在鉴赏中陶冶情操。对心灵正在发育的职中生而言,如果享受不到人文精神熏陶感染的快乐,谈何传承?当然,上述常规教学案例基于“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古诗文欣赏,教师重视词义理解,设计必要的答题思路训练是教学重要内容之一;但就止步于此其实是弱化了古诗文声音韵律美感的育人功能。文化传承与理解,“靠我们的识记无以实现,靠我们的读懂亦是无以实现”①的,践行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应从古诗的字词、写作特点分析走向关注古人情怀的教育。

3.3处理好古诗鉴赏与高职高考应试的关系。

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卷分析数据显示:古诗鉴赏题最后一题主观题,历年来得分率都较低,这与师生投入的时间、精力仍有较大差距。现今,语文教师应正视“以考定教”带来的教学困境,若不转变此观念,将无助于落实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通过阅读优秀作品、运用想象和联想、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发现,进行审美体验与审美鉴赏,并努力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以及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初步具有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吸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能力,并在学习中拓展文化视野,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践行《课程标准》“培育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养”任务的背景下,下面以《钗头凤》为例,探索语文核心素养涵育的古诗文教学角度要关注三个转向。

4语文核心素养涵育的古诗文教学角度的三个转向

4.1从落实高职古诗文考点转向吟诵传统的关注与传播

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中国诗词都是讲究声律的。掌握平仄、节拍及押韵等诗律特点可以更直观地体会诗人情感的“心音”,“因声求气”,理解诗意,领会其中的韵律美感。古诗文教学可以顺应古诗文的文体特点,抓住教学关键点:“情感体验、形象思维、节奏韵律、语言精致。”②转变教学角度:从过度解题训练转向吟诵教学与情感探究相融相生。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中指出:“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③叶老认为古诗文教学“讨究”与“吟诵”并重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启迪与传承意义。目前古诗文教学应补的短板就是吟诵教学。

有些教师提出:如今学习环境与要求变了,应对高职高考应该是目前学生的最主要任务是应对高职高考,所以教师也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高职古诗文考点的训练上,何况现的语文教师大都不会吟诵古诗文,还有部分教师把朗诵当成吟诵。吟诵,是古典诗词的生命活态,能深化对诗词的理解。王力教授提出:“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④。作为我国诵读古诗文的特有方式,吟诵是作者创作、推敲诗词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的最佳途径。古诗文语言文字之外的意义,随着作品的语音流传下来。吟诵时声音之高下、强弱、长短、清浊,都是用来表达诗人情感的。古人的心态、情绪,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因此,对吟诵传统的关注和传播,必将深化古诗文的解读与研究。

吟诵的方法有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入促、文读语音、腔音唱法等。《钗头凤》上阕的吟诵要点如下:前三句“红酥”“藤酒”二字连吟,“酥”“藤”都是平声拖长腔,在拖长的声音里引起读者对词人记忆中唐琬美丽形象及往昔恩爱场面的想象,“手”“酒”“柳”三个上声韵以其曲折上扬的声调表达既温柔又委婉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往昔的无限追忆与珍视。后三句“东风”“欢情”“一怀”“几年”二字连吟,“风”“情”“怀”“年”都是平声拖长腔,拖长的声音仍是显示词人陷入回忆当中,不过因为是以“恶”“薄”“索”收束,这三个字的发音在普通话中没有太多的特别之处,但其实它们是入声字,用各地方言来发音则发现它们有很明显短促、强而有力的顿挫感、一发即收、气流阻塞的特点,这样的声音让人明显感受到这是一段痛苦的回忆,词人在上阕最后连用三个入声“错”字,加强了这种欲哭无泪、悲痛欲绝的情感。《钗头凤》的词牌特点,便是众所周知的“声情凄紧”,但如果不能在吟诵中特别是方言传统吟诵中关注其入声韵及其发音特点,便无法将词人悲痛到了极点的情感很好地理解并表现出来。

4.2从程式翻译、解读、分析古诗文转向从吟诵声音的角度来架设沟通诗文与读者的桥梁

过去的古诗文教学习惯以程式化的形式去翻译、分析诗歌,而古诗文是诗人的心声,讲究的是情感共鸣。读者要与诗人“共情”,就需要一道沟通诗歌与读者的桥梁。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转变导学问题的角度,从关注吟诵声音的角度来架设沟通诗歌与读者的桥梁。

针对本文开头《钗头凤》教学案例设计的问题,本人进行了转向从吟诵古诗文声音的角度设计课前导学作业:

(1)用方言朗读本词,找出押韵的字,看看哪些字与普通话读音有比较大的区别,从发音的角度感受本词的词牌特点;

(2)上阕末句“错、错、错”改为“悔、悔、悔”,“下阕”末句“莫、莫、莫”改为“非、非、非”好不好?为什么?

以上是本人教学本词时的问题设计,转向设计的是关注诗词的声音、声韵,学习上阕时留下3分钟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钗头凤》上阕的入声字有:恶、薄、索、错。其中“薄”用普通话发音是阳平,用本人所教学生的方言粤语发音,则是入声(粤语保留了广韵中入声字的98%以上),“入声短促急收藏”,一发即收。全词上下阕后四句皆押入声韵,特别是最后一句连用三个叠字入声,造成节奏旋律的阻塞压抑,表达极度悲痛的情感。用粤语吟诵古诗文,体会古诗文“妙因可吟”的韵味,学生兴趣浓,教学效果佳。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的仄起平收、对仗、声调及其含义等常识,获得了人文素养涵养,增强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第(2)题的设计意图是让文本语言变形,通过对比体悟声韵对加强词作情感的精彩,品味古诗文语言的炼字之妙。

4.3从单向灌输知识转向创设多样化的大量吟诵实践活动

让学生与诗人对话、共情,通过关注古诗文的声音将其活化、立体化,需要教师创新古诗文活动途径,提供活动支架,以吟诵实践活动为载体,链接“诗作内外”“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深挖古诗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实践活动有以下兩种具体形式:

(1)创建活动平台,创设情境,让学生展示健康积极的学习古诗文的成果。如:举行对对子系列活动,于学习活动中掌握诗词仄起平收、对仗常识,延伸到律诗的声律、用韵的规则;用普通话、方言进行双语吟诵古诗文,编演、排练多种展示形式的古诗文吟诵,如“诗文吟诵沙龙”“吟诵微剧”等。本人所在学校拍摄了《钗头凤》《将进酒》《题都城南庄》《春夜洛城闻笛》等吟诵微剧,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古诗文的情境中,在表演中获得丰沛的情感体验。

(2)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巧设当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引爆点,开掘格律诗词创作资源并运用到古诗文教学中,如:班里有同学即将出国,请为他创作一首送别诗并制作成吟诵音视频送给他。综上所述,教学一线中的古诗文教学角度可以很丰富多彩,根据古诗文的不同文体特点,以增强情感化育、拓宽学生视域、涵养人文素养为抓手,探索多维度、多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涵育的古诗文教学角度。

参考文献

[1] 石修银.台湾地区高考命题于语文核心素养涵育之鉴示[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1).

[2] 郑桂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 高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 1989.

[4] 王力. 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猜你喜欢

吟诵古诗文教学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从“意会”走向“言传”
八年级古诗文诵读教学对学生情操的培养策略探析
巧用多媒体,教好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