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特色建设与地方优势产业结合的发展策略探究

2019-09-10宋颖

高教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优势产业产教校企

摘  要:在“去产能,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并适度的开发符合地方发展的优势产业。为了更好的推动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地方高校应遵循产教深度融合的理念,进行高校特色教育改革,从人力资源方面提供产业发展保障。由此,文章提出新时期高校特色建设与地方优势产业结合的发展策略研讨,明确地方高校特色转型发展的内涵,分析影响当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特色建设中政府、高校和社会企业三方面的因素,最后给出了促进地方高校特色建设与优势产业结合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建设;地方优势产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5-0086-0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pacity reduc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have increased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and appropriately developed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that are in line with loc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llow the concept of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guarante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resources.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discussion on the combination of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and local superior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of local colleges' characteristic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enterprises.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colleges'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and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are given.

Keywords: mix of industries and education;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local superior industry

引言

作為新时代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现自身转型发展,不仅是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国家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结合“四新”经济的发展,如何突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成为了当前地方高校改革和特色建设的出发点。产教融合作为地方高校与地方优势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能够契合“四新”经济的发展需求,也是满足当前地方高校特色建设与地方优势产业结合的重要途径。着眼于高校特色建设与地方优势产业相结合,对于落实“四新”经济发展,推动地方产教深度融合与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校特色化转型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职能转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需求。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存在“学科无特殊、专业无特色”的问题,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地方高校的“地方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为了满足地方高校的特色建设,就必须要及时的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职能,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原有的特色学科与专业基础之上,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促使特色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践培养得到优化。例如特色专业设置方面,要紧密结合地方的优势产业,明确优势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为紧缺岗位培养专业人才;在课程教学方面,则需要能够将地方产业教学资源渗透到课堂中,并合理的增设产业实践环节,推进“产学研”教学模式,为地方产业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以应用研究为核心的科学研究职能转变

以应用研究为核心的科学研究职能的转变,就是结合“四新”经济中对新技术的要求,地方高校的特色转型建设中把握“新技术”的内涵,体现“学”“研”关系。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来说,要以应用研究为核心,注重对高校人才的研究能力的提升。在确保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地方优势产业需求,积极的引入校企合作模式、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实验研究等等。也就是将高校的专业知识理论和科研成果,通过深入的合作与开发,与地方产业实践相结合,促使理论研究成果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变。

(三)以教育与产业联动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服务职能转变

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是体现在人才培养、智力支持两个方面。在教育与地方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需求下,需要地方高校深入社会服务职能,进行相应的职能调整:一方面,提高人才培养结构。针对高校的不同学科和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加大对地方优势产业需求度较高的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不仅仅要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还要为企业培养专业创新性人才,也就是要均衡人才培养结构。另外一方面,落实“双创”政策。结合地方政府、企业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采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技术转让”、“共享实验室”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基础之上,为地方优势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二、新时期高校特色建设与地方产业结合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

(一)政府因素

一是,缺少制度保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推动地方高校特色建设与优势产业相结合,是实现新技术、催生新产业的重要方式,是形成新模式、引发新业态的必然途径。因此,各级政府在积极响应国家方针政策的基础之上,结合地方的产业发展需求,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产教融合的试行标准、实施办法,但是这些制度和办法过于分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尽管部分领域达到了一定的转型效果,但是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例如奖惩制度、监督制度、补偿制度不到位,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地方高校特色建设与地方优势产业结合的发展成效。

二是,评价方式单一。对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来说,高校转型改革的评价方式仍然停留在“就业率”这一单项指标上,这将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仍然过度的追求就业率,强调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忽视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虽然就业率高,但就业稳定性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评价指标的单一性,忽视了人才质量的培养指标,盲目的追求“就业率”,高校特色无法实现。另外从高校教师的评价指标来看,过于看重学历、职称和科研成果,忽视了“双师型”队伍建设和特色专业人才引进。

(二)高校因素

从地方高校特色转型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如下因素不利于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

一方面,实施与操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当前地方高校进行产教融合的转型建设现状来看,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重视,整个校企合作的过程,都是通过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沟通和跟进,特别是后期的顶岗实习,主要是企业和高校学科或专业负责人跟进,学生对于岗位没有选择权,只能够服从安排,不能够充分的突出学生个性与特长。另外校企之间还存在一些不和谐、不匹配因素。例如:企业负责人与校方负责人之间的沟通不顺畅;教学内容创新与企业需求不对称;人才供给与岗位设置不对称等等。

另外一方面,特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对称。在地方高校的特色建设中,很多高校都引入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但是从教学内容的改革成效方面,并没有充分的结合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地方高校没有依据地方优势产业发展需求状况自编自拟专业教材、专业教案等,特色教育与优势产业契合力匮乏。这就导致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教学内容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不对称,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够更好的适应地方优势产业发展。

(三)企业因素

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地方带头企业强有力的技术引领和经济带动。优势产业中相关企业可对高校特色建设提出转型要求,但实际上配合度不高。

其一,地方企業存在规避风险心态。对于地方企业来说,支持和参与到产教融合的模式中,就意味着企业需要为高校的特色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短期内增加企业成本。然而教育投资与其他投资不同,教育事业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风险较大。这将导致很多地方企业不愿意参与到产教融合模式中。

其二,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益不对称。对于地方企业来说,规模化发展的大型企业相对较少,多数企业还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因此,大多数企业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大学生实习岗位。而且,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轮岗轮训要求,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培训、指导和管理等各项成本,对不同批次、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和产出效益的平衡,这将导致很多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视为短期行为。

三、新时期高校特色建设与地方优势产业结合的发展举措

(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职能

地方政府应该作为产教融合的推动者和引导者,深入到地方高校特色建设与地方优势产业相结合的创新改革中去,并给予以下几个方面支持。

第一,颁布和完善产教融合的相关制度。自“四新”经济模式提出之后,地方政府纷纷贯彻和落实国家政策,加大了地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创新创业的技术投入。具体到产教融合模式上,就是需要在确保现有政策的基础之上,颁布和完善产教融合的实施办法、监督条例、奖惩机制等等,颁布一些产业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这样才能够促使地方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建设,推动高校的特色改革建设。

第二,加强产教融合资金投入。政府方面要切实落实“四新”经济发展政策,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的投入;例如投资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共享实验平台”、“大学生实训基地”等等,鼓励地方企业和高校积极参与到“双创”建设中。另外,给予高校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实验室、特色技术人才专项研发经费和技术补贴,同时给予地方优势产业企业进行税收优惠、用工补贴等,通过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缓解地方企业的经营风险,以更好的推动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

第三,构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积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结合就业导向原则,建立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具体来说,在“教”的过程中,构建课程体系,并定期举办大学生互联网+专业技术竞赛,引入企业实际案例,鼓励大学生团队合作,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网络虚拟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同时,鼓励地方企业进行网络途径的“招贤纳士”,定期举办网络人才市场招聘会,高校可以直接通过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人才信息,促使平台之间的信息传递真实、高效,改变传统被动求职的局面,充分调动地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主动性。这一过程,能够实现企业与高校的深度融合,寻找到双方关注的技术与人才的契合点。

(二)整合校企资源,凸显地方特色

一要,整合校企双方教育培训资源。地方高校的特色建设,不是单纯的通过高校一方的努力,还需要引入企业对高校的积极配合。具体来说,需要甄选具有优势、特色、代表性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进行合作方案的探讨,明确企业发展需求,确定专业人才标准,实现校企双方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结构调整。此外,地方高校应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入手,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深入“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中,邀请企业技术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技术和企管培训,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还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专家进行实践实训指导、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例如“师徒班”、“校外实践导师”等。高校教师也要与学生一同进入到企业的岗位实习中,深入到企业实践中,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与技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要,把握地方特色,培养地方特色人才。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特别是拥有优势产业地区,企业与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这就促使高校必须尽快满足地方特色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及时发现企业需求,开设对口专业,尤其是特色专业的设置必须要与地方优势产业相吻合。高校需要积极组织企业调研,举办技术交流、学术论坛等活动,引导企业参与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使地方高校的建设能够更加符合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

(三)建立校企对接的联合办学模式

既要强调地方高校的特色建设,又要面向地方的优势产业,可采取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来获得“双赢”效果。

一是,内部合作办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吸引社会企业参与到高校的特色建设中,采用控股或者入股的形式,企业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进行高校固定资产投资,扩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企业在参股办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在高校的一些课程改革、专业设置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更好的为企业培养专业性人才。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参股高校特色建设,必须要合理的平衡高校、企业的利益,避免利益冲突。

二是,外部合作办学模式。外部合作联合办学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特殊岗位的定向人才输送,以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为主体,企业配合为辅,在高校的特色建设中,企业向高校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高校的实践、实验课程进行指导。另外,还可以将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设置在高校中,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提高企业的员工培训效果,而且学生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员工培训中进行旁听,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有效互动,最终实现高校的特色建设,实现共享共贏的局面。

四、结束语

在“四新”经济的指导下,各级地方政府不断的进行产业调整,加速了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高校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引入产教融合模式,满足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对于专业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需求,最终实现新时期“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引发新业态”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帅,商明蕊.“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及其构建[J].高教学刊,2016(06).

[2]陈永斌.应用型人才教学资源的产教融合协同建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8).

[3]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 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

[4]刘楠,杨策.转型背景下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11).

[5]宋颖.高校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引导性功能探析[J].广西教育,2018(48).

[6]曹院平.转型高校应用型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高教学刊,2018(19).

[7]卢胜利,王利强.面向卓越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新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6(05).

[8]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5).

[9]覃业飞.高校专业特色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改革与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7).

[10]华婷.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出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

猜你喜欢

优势产业产教校企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加快水稻技术创新 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经济新常态下的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