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贵不能淫》教学实录

2019-09-10陈治国

科教新报 2019年47期
关键词:大丈夫

陈治国

一、故事导入激兴趣

师:同学们:“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谁?

生:苏秦。

师:悬梁,孙敬;刺股,苏秦。(板书:孙敬、苏秦)

苏秦刺股,形容他读书刻苦。苏秦以“连横”说秦未成,又以“合纵”游说赵王,终于身佩六国相印。这类人被称之为纵横家。今天,我们再认识两个纵横家——公孙衍、张仪。

这节课,我们学习《<孟子>三章》中的《富贵不能淫》。

(板书课题:富贵不能淫)

二、检查预习读通文

师:请同学们齐读整篇文章。

(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整齐,停顿比较准确。“往之女家”中的“女”应读为“汝”。

三、紧扣文本析重点

师:默读课文,思考:文章标题《富贵不能淫》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可以换成什么标题?

生1:何为大丈夫?

生2:孟子之道。

生3:大丈夫之论。

师:同学们讲的关键词就是“大丈夫”,那我们以“大丈夫”为词,每人写一个句子,等会大家分享。

生1:何为大丈夫?大丈夫就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生2:大丈夫,顾名思义就是有勇气有担当的人。

生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4:大丈夫能屈能伸。

师:都不错,还有吗?

生5:大丈夫应该顶天立地,当自强。

生6: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

师:概括一下,刚才同学们表达出来理想中的大丈夫形象应该是能屈能伸、顶天立地、上得天堂下得厨房的男子汉。那么,在景春心中大丈夫是怎样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师:这是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板书:一怒诸侯惧,安居天下熄)

孟子心中的大丈夫又是怎样的呢?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把这个句子再齐读一遍。

师:在孟子心中,“居天下之广居”三句分别对应“仁、礼、义”。孟子被称为“亚圣”,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仁、义”为主要思想。(板书:仁、礼、义)

“得志”与“不得志”时,就要像孟子的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板书:得志、失志)

师:孟子的“大丈夫三不能”已成为名言。请同学们找出來并齐读。

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板书:“大丈夫三不能”)其中“淫”本义跟水有关,有“多”的意思。“淫”在这里指的是惑乱、迷惑。

师:“贫贱不能移”中的“移”指的是什么?

生:品质、节操。

师:对的。莫言在作品中回忆小时候,家贫,为了得到一块豆饼,围着粮食保管员学狗叫。回家后,被爷爷、爸爸严厉批评。

师:“威武不能屈”指的是什么意思?

生:在强大的武力面前不屈服。

师:齐读“孟子的大丈夫观”的句子,并背诵。

四、理清脉络悟写法

师:孟子提出观点过程是怎样的?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小组讨论,再回答)

生:首先摆出自己的观点,用“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反问。

师:这是反驳的第一步,摆出自己的观点(板书:提出观点——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师:第二步呢?

生:第二步指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是妾妇之道。

师:妾妇之道是什么?

生: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师:(板书:以顺为正,妾妇之道)第三步呢?

生:指出什么是“大丈夫”。

师:整个论述的过程我们称之为驳论。

“驳论”,即先摆出对方的观点,然后,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而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五、学以致用微写作

师:《三国演义》中有个故事为“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与刘备是英雄。现在,老师的观点是“曹操不是大丈夫”。

请同学们提出反驳理由。(三分钟提出提纲,指名学生分享)

生:曹操是大丈夫。

1.他有统一中国的宏伟志向;

2.他有“望梅止渴”的带兵谋略;

3.他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宽阔胸怀;

……

师:这名同学的驳论,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曹操是个大丈夫”;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论据比较有说服力。

六、课堂小结晒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富贵不能淫》。你们有哪些收获?

生1:明白了什么是“大丈夫”。

生2:懂得了驳论文的写作。

生3:加深了对孟子的了解。

……

七、教师寄语显人文

师:当今,我们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学习儒家思想,需要取其精华,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大丈夫
广东省试题
“成善之途”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论李清照大丈夫情怀的形成及创作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与大学教师的德行修养
《大丈夫》导演姚晓峰: 关注中国人的情感和婚姻,我是认真的
此“毒”非“毒辣”
手抓饭,真的大丈夫?
从“赤子之心”到“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