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探析

2019-09-10农宇鹏

锦绣·下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建设

农宇鹏

摘 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保证“三全育人”,也要跟随时代步伐,推动教育革新,这就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环境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本文通过明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三全育人”的内在关联,正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存的建设问题,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在“三全育人”视域的基本建设路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也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之后,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网络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由此可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保证“三全育人”,也要跟随时代步伐,推动教育革新,这就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环境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本文通过明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三全育人”的内在关联,正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存的建设问题,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在“三全育人”视域的基本建设路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育人的实效性。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三全育人的内在关联

(1)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三全育人机制的内在一致性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指依高校托网络技术、手段和媒介资源,运用互联网传播规律和交互方式,以校园环境为中心向校外辐射,于教育主客体间推进新媒体建设,网络文化活动,网络互动,网络媒介融入课程教育,网络素养培育和项目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建设,以价值塑造、思想引导、实践指引为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建设全过程,抵御网络错误思潮和价值观的侵蚀,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所谓“三全育人”指动员高校各职能部门的教学和管理人员,立足于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围绕学生于校园内的成长需求,完善校园教育体系和育人环境,牢固课堂为主要教育渠道,传真知、塑思想、领实践、育成才,最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由此,可见二者实践落脚点在于高校教育场域环境建设。

(2)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三全育人机制的有益补充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虽与三全育人机制同为高校育人环境建设,但在主体权力、教育空间、效果产生等运行逻辑具有不同之处,是对三全育人机制在网络时代的有益补充。三全育人机制注重高校现实校園单维环境内教师主体对于学生客体的影响,凸显传统“管理”的含义。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针对互联网间接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生存空间、话语空间、话语体系以及主客体间的关系所推进的适应性调整。为此,其运行逻辑以遵循“自由、分享、平等”网络空间三原则为基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重在利用新媒体等网络媒介文化资源,以虚拟场景建设辅助现实场景教育环境,黏合网上和网下的良性关系,改善教育主客体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在网络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借助“技术赋权”将学生身份由“接受管理者”至“参与管理者”转向。同时,价值传递和认同塑造注重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生硬宏观的外在灌输,以青年话语模式特点和需求,话语由微观切入至宏观世界,通过教育主客体间、朋辈间、社会间的网络话题议程设置或文化实践活动营造互动参与仪式,在彼此的多向互动实践中认知主流价值、辨识网络信息、理解社会变革、理解自我成长,促进学生自我素质全面发展,构建高校教育、自我教育、朋辈教育、社会教育为一体的良性循环教育生态环境,增强主流价值观的感染力、宣传力、凝聚力,具有“治理”的隐义,这就弥补三全育人机制在虚拟空间、青年自我教育、价值认同实效的缺力。

二、三全育人视域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存的基本问题

(1)部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全员育人参与力不强

一是高校管理注意力稀缺。高校各部门教职工除了处理日常学生管理、职能管理、教学管理、常规活动、对外交往等繁杂管理事务外,还需要在科研项目、实践创新项目等有所作为,这就牵制和消耗各部门人员大量注意力。而网络文化建设与日常校园管理虽同轨但异域,其讲求创新、互动、开放、多样式,这就需要保持同学生、网络动态和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有限的注意力里选取无限的、动态的、合规的网络文化资源,串联网上和网下教育工作,尤其教辅人员同学生比例不均衡、专职网络宣传人员缺乏的状况下,这无疑增大日常工作量。

二是高校奖评体系不匹配。目前,高校对于教师的考评制度以科研、师德、教学为绝对导向。尽管在2016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将“充分认可教师在政府政策咨询、智库建设、在新闻媒体及网络上发表引领性文章方面的贡献。”纳入社会服务考核标准之一,但在部分高校在具体落实方面尚有差距,且“引领性文章”考量标准不明晰。这就影响了部分青年教师利用网络文化营造活跃的育人环境的积极性。

(2)部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育人引导力不强

一是精英文化同大众文化始终保持同一臂之距。高校作为精英文化的汇聚地之一,负责为国家、为社会提供知识传播和育人才的使命,其必须保证校园环境的纯洁性和有序性。而大众文化(包含网络文化)是以娱乐化、市场化、大众化、去政治化为主要特征,其始终在有序与无序起伏徘徊,管理涉及面构成复杂。为此,部分高校也担忧将网络文化引入高校教育全过程将加速育人环境的市场化、泛娱乐化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冲击和瓦解高校权威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导向力。因此,部分高校对于推进全过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始终保持十分谨慎甚至默认行动不支持的状态。

二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理念落后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理念仍处于PC端思维,即人找信息。将各类长篇宏观叙事,缺乏生动吸引力,呆板说教意义强,版面设计陈旧的宣传内容堆栈于网站或新媒体中,认为将文章或活动直接照搬上网络宣传就能让学生自我认同或自主传播,而移动互联网思维讲求需求为王,社交参与、内容精致、声情并茂为最大特征。这就导致现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理念同时代的错位,在某种程度造成高校所宣传内容的浏览量、转发量不高,这也削弱校园环境全过程育人的实效性。

(3)部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全方位育人融合力不强

一是教育主客体间话语范式不对等。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全方位教育环境可通过课程教育、班级教育、文件领会、会议教育、家庭和社会联系构建,教师因掌握信息主渠道居于话语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依附境地,“规训”效果显著。而网络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格局颠覆传统自上而下的绝对固定话语模式,学生可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信息和社会信息,并主动以视觉化和符号化的表达手段,创造出属于青年独特的身份识别,群体归属、价值认同的文化标准系统。各类流行语和身体动作流传于学生群体,常常是前一波未曾明晰,后一波就汹涌而来。因媒介素养的不同步,教育主体难以掌握理解网络文化背后学生所表达的思想含义和心理状态,二者话语的网络互动常处于话语不对等状态,易造成教育主体话语“孤岛化”。

二是多方联动机制有待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不是单一主体就可以推进,它需要多方资源和手段相互配合,相互补齐短板,构建全方位的传播共振力,实现主流价值观全方位流淌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然而,部分院校常将建设视野囿于某一宣传部门或固定校园环境,缺乏“走出去”“引进来”的联动机制,造成网络文化建设起调高,但内生动力不足,产品内容供给能力不足,全方位辐射面窄,学生长期关注和参与粘合度不高,其所传递价值理念深度往往受外界强势网络文化牵制或消解,压缩了全方位的育人价值引导实效性。

三、三全育人视域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1)完善顶层设计,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队伍

一是转换理念,健全建设工作体系。首先,高校领导干部要认识到网络文化与“占统治地位” 的意识形态同属于社会意识系统,是人类于日常网络生活实践的文化产物,能够侧面反映出网络文化创造者、参与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我价值表达。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干部多上网,了解学生心声,参与互动,当好领头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网络文化的价值,凭借高校教育力量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完善网络文化奖评机制。

二是增强教师网络素养素质。教师网络宣传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成败。参与网络文化宣传的教师除了必备正确的政治立场、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理论阐释储备外,还必须遵循互联网思维,善于学习网络媒介技术、网络信息编写和语言表达风格,运用互联网传播规律技巧,将社会的热点时事和网络活动快速融入到现实具体网络育人环境,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目的。因此,各高校应重视网络文化对高校育人的正向引导,完善网络素养师资培训工作,将其纳入教师能力培养规划任务,着力提升教师利用网络文化有益成分同学生的交往、教学、学习、创新能力,培養具有自我辨识网络文化价值的能力,善于利用“两微一端”、短视频等了解学生心声、整合各项网络文化资源、敢于批判网络错误言论、将网络文化融入课程建设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2)以渠道建设为基,以内容制胜为方向

一是要完善网络文化宣传阵地,提升内容供给能力。一方面,深入推进校园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宣传阵地建设,打通校园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宣传壁垒,构建大宣传格局,增强线上线下的粘合力。另一方面,在完善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校园管理等基本内容外,应充分利用校内生活素材资源,以多样化的网络媒介为传播载体,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同实际生活的黏性,丰富网络文化供给内容。正如曼海姆指出“思想的观点、表述、命题和体系不是按照它们的表面价值来理解的,它们都是按照表述者的生存状态来诠释的。”为此,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应坚持“内容为王”策略,围绕青年的恋爱、学习、运动、专业学习、艺术、毕业,情感、社会实践、本土化热点等成长历程,打造多形态系列的校园微故事或项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抽象“符号”融入转化为具体场景“情愫”,溅起观者心绪阵阵涟漪,创造教育主客体间的网络共鸣,推动育人价值的有效传播。

二是要同思政课相结合,增强思政课的时代魅力。一方面,师生可根据相关章节的课程设置,借助网络文化的多元主张就某一国家或思想问题进行课堂探讨,增强理论佐证的时效性,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视野高度,强化课堂育人主渠道地位。让学生在对多维视角观点的讨论中,提升对世界格局、社会变革、网络文化真伪的整体性认知力和控制力,不经意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使命。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亚文化、大众文化和图像符号、艺术形式配合内容文本讲解,丰富思政课的话语维度和表现手段,将课堂讲解变得逐渐丰富、饱满,逐步实现教育主客体间话语体系的相对融合,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气氛内摆脱思政课“理论灌输”的单调乏味的教育形象,增强思政课的现实感染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规训”功效。

(3)加强多元主体共振,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一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资源优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相对于高校而言,社会组织具有极强的社会关系网络、资金资源、社会实践的导向性,能为师生提供广阔的能力施展的舞台。为此,高校网络文化可通过联合引入抖音、腾讯、阿里巴巴等社会组织(企业)在非遗保护、脱贫攻坚网络服务、环境保护宣传、网络教育、网络志愿者等公益性网络项目,开拓新式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激活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体察社会变迁和生活百态,拓宽自我认知视野和能力范围,自觉树立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尺度。

二是完善区域间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联动格局。“在任何时期,青少年首先意味着民族喧嚣的和更为引人瞩目的部分。”[3]叫嚣”和“瞩目”来自于青年对于创造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的无限活力和激情。当代大学生诞生于网络蓬勃发展期,具有极强的社交属性和传播属性,更注重自由、平等、互动意识,为此,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将主流价值观无形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帕雷托最优”,必须要完善打造区域间高校网络文化品牌项目或文化活动,共同缔造区域间网络文化仪式情景,增强网络文化主客体间的互为主体性的感受和集体网络活动,将所有具体的情感通融形成一种共同的社会情操,凝结成永久性的符号,以情感能量唤醒参与者内心的沉寂意识,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印象。使他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去从事社会道德允许的活动,构建符合社会价值观的身份属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德】曼海姆,姚仁权译:《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3]【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