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格培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9-09-10骆雪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问题与对策新媒体时代

骆雪

摘要:人格是个体精神状态与行为表现的统一体,是思想、情感和行为特质的稳定表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既给大学生人格培育带来一定问题,又能提供新的理念和方法。鉴于大学生是新媒体重要的受众群体之一,要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人格培育;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这个年轻的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其自身的价值取向与人格状况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身处信息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新兴媒介技术的兴起与飞速发展是他们不得不面临的时代背景,不断涌现的新兴媒介也为大学生带来许多不同的体验。这些新媒介有别于以往较单一的传统媒介,它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来为大众提供信息服务,是一种把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集于一体的复合型媒介。在众多的受众中,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无疑是新媒介技术最广泛的接受者,因而在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介必定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新媒体具备新兴技术属性,很大程度上在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新的媒介技术也会为大学生人格的培育注入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究新媒体与大学生人格培育之间的关联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人格进行培育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由于人格所具有的复杂内涵与属性,对于人格的定义众说纷纭,众多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视角出发,分别借助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理论及方法对其阐释。源自拉丁文person的人格,最初意指脸谱和面具,具有社会价值伦理上的意义。围绕着这一层面,本文所指的人格则是人们思想、意识、观念、言行举止的统一体,即是人们内在和外在的综合体现。而如果个体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是和谐统一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个体具有良好的人格,意味着他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已得到社会的认可。因而,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大学生人格的培育与塑造,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人格之所以复杂,在于它本身充满着矛盾性。人格不仅是稳定性与可变性、普遍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体,而且还是综合性与社会性、积极性与消极性的统一体。在人格的养成中,环境、方式、因素的不同都会使个体人格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培育,重点在于培育和形成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平衡发展,注重道德情操的陶冶、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行为举止的塑造,从而使大学生朝着良好人格的方向成长和发展。而一旦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人格,一方面可以保障其具有健全的身心以及全面的素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人格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单一形式,成为一种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媒介。这种复合性在消解传统媒体之间壁垒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消解着社会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边界,这将会对正处于大学时期,各个方面正在成型的大学生群体带来很多的改变,包括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会造成或加剧大学生群体的异化,这也成为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人格培育中必须面对的障碍和问题。

关于异化,普遍的观点是它是一种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逐渐脱离生产者,反而能够统治生产者的反常现象。也就意味着,人们非但不能掌控自己所创造的物质以及精神产品,反而被它们所控制,而一步步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即人们处于逐渐异化的过程。对于媒介所引起的人们的异化,法兰克福学派的论述较为经典。法兰克福学派从大众文化领域出发,主要探讨由大众媒介,特别是电视媒介制造出的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精神的侵占与压制,即大众媒介对人们的异化。他们通过考察呈现在生产关系、生产过程、意识形态、人、自然之上的异化表现,来强调异化具有的多面性和无所不在性。新媒体的技术属性表现出新媒体具有工具性、虚拟性以及快捷性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大学生人格的异化,相应形成“依赖人格”“虚拟人格”以及“单面人格”这三种具有缺陷的人格。

由于“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它的形成过程无不依照网络逻辑原则,说到底无非是一种技术逻辑”,而这样的技术逻辑很容易就让大学生养成过度依赖技术、依赖机械的“依赖人格”,这也是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最显著的异化。麦克卢汉认为任何一种媒介形式都是人的一种延伸,是人们心理以及肉体的一种延伸。这样的延伸也是在技术逻辑的支撑下实现的,新媒介以其强大的技术功能,更进一步对人进行着延伸,为人们带来方便和效率。但是对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如果盲目服从于这些技术和工具理性,他们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本能就会受到很大的压抑和限制,从而造成他们逐渐放弃依靠自己的行动方式来解决事情,转向寻求新媒介技术的帮助。在日积月累的习惯养成下,大学生就会形成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产生错误的行为准则和行动导向,进而形成一旦离开了新媒介技术就无法生活、无所适从的局面,个体能动性也就在这样的局面中慢慢丧失,人格慢慢异化。

新媒介的虚拟性特征为大学生群体开启了超越时空的网络人际交往方式,在新媒体搭建的虚拟网络时空中,许多大学生也在虚拟身份的外壳下毫无束缚地进行各种行动,从而产生一种“虚拟人格”。网络的虚拟性虽然能扩宽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但也疏远和淡化了与身边人的联系和沟通,使彼此成为坐在对面不相识的“熟悉的陌生人”。

网络虚拟的交往以及其中形成的“虚拟人格”都只存在于电脑或手机屏幕上,一旦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这些虚拟性的大学生将无法适应社会的种种现实和规则,无法很好地扮演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这会成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正常人际交往的阻碍,更进一步的话还会造成与社会的脱节,加剧他们在人格方面的异化。

新媒介的快捷性特征虽然能使信息数量成倍增长,但也导致了信息的泛滥,其中不乏低俗、劣质的内容。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那么往往会迷失自我,成为“单面人”。“单面人”是由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指的是在媒介技术的全面控制下,人们缺乏批判的意识和精神,成為只能接受和顺从的单向度的人。在新媒体的长期侵染下,如果大学生长期在单向度上表现明显,那么会逐渐缺乏和丧失独立思考和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一种平面思维,进而在人格方面异化为背离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单面人格”。

三、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对策

在对大学生人格培育中,学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托马斯·里考纳在《完善人格教育》中针对学校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提出了12种实践途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校人格教育理论。但在新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培育的过程中,除了借助传统的教育手段,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首先,现代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可为高校的人格培育工作提供新的教育手段,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实现大学生人格培育的信息化。由于大学生是新媒体较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因此高校可以借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介形式来革新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结合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喜好和习惯开发更加形象化、生动化的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学习的情景交融、寓教于乐,另外,还可利用新媒体来丰富教育形式,打破传统的教室化教育模式,为大学生的人格培育提供一种全新的环境,调动他们在自身人格教育和发展上的积极性。

其次,高校要积极借助新媒体,使师生在人格培育中的交流沟通多向度。在以往人格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大多限于面对面的谈心模式,虽然直接,但也因为面对面的在场感,难免出现大学生不愿敞开心扉,从而导致谈心老师说、学生听的灌输式、单线式的说教。新媒体的出现可以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注入新的元素,网上论坛、QQ、微信、微博等都可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师生之间诉说者和倾听者的角色可以随时互换,从而使他们在人格培育中有更强的互动性。

最后,高校应积极开发新媒体,使其成为大学生自我人格教育的平台。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的大学生人格培育工作来说,除了要利用各种新媒介来革新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还有借助新媒介来实现学生在人格塑造中的自我教育。许多现代新兴媒介都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等特性,而大学生群体也易于被这些特性吸引。因而,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些媒介的作用,利用大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新媒介技术的功能,改变大学生被迫式学习,转变为启发式学习,从而激发和提高他们在人格培育中“我要学”的自觉性。

猜你喜欢

问题与对策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唐山城市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