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

2019-09-10周铭郭琼芳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5期

周铭 郭琼芳

【摘要】寓言故事短小精悍,阐明道理是寓言的目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都为道理而存在。故在教学时要删繁就简,重点聚焦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品读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进入人物内心,了解人物言行与故事结局的关系,读懂故事,明白道理。

【关键词】知故事 析人物 悟道理 联生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和轻声音节词,理解“盘缠”“街坊”“窟窿”等词的意思,正确书写“窿”。

2.读懂故事,通过感知人物特点,明白寓意,并能联系生活,不犯同样的错误。

3.掌握寓言学习的规律,能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开展寓言故事成语接龙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复习学过的寓言故事成语,盘活积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接龙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课题:《亡羊补牢》,教师指导学生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

2.课件出示“圈”的两个读音。

3.看课件理解“盘缠”。

4.指导写“窿”。

设计意图:根据生字音形意的特点,教学应有所侧重。“圈”“坊”和“窿”的拼音容易错;“盘缠”的意思离学生生活较远,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具体可感;“窿”字笔画多,难写,容易丢笔画。通过重点教学,省时又高效。

三、学习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

(一)理解课题意思

1.屏幕出示“亡”和“牢”的几个意思选项,让学生选出其在文中的意思。

亡:①死去;②失去;③灭。

牢:①养牲畜的圈;②监禁犯人的地方;③结实、坚固;④牢骚。

2.用一句话说出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亡”和“牢”古今意思差别较大,意在培养学生查字典并联系课文内容选择字典中恰当的意义项的能力。

(二)感知故事内容

1.指名学生读课文,或让学生轮读。

2.知故事(采用填空形式)。

课件出示:从前有个人,他的羊圈(破了个窟窿),晚上狼进去(叼走)了一只羊。(街坊)劝他(修补羊圈),他(不以为然)。结果,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很(后悔),赶紧(修补)好羊圈。从此羊再也没有丢过。

设计意图:采用填空形式归纳故事内容。既降低了难度,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复习了一遍文中的关键词,可谓一石二鸟。

(三)分析人物特点

师:人物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决定事情的结果。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个怎样的人呢?

1.屏幕出示街坊和他的对话。

街坊劝(quàn)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2.你认为养羊人怎样?(不听劝告)

3.你能在括号里填上提示语,再把他不听劝告的样子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课件出示:他( )地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预设:不以为然、气呼呼、满不在乎)

4.屏幕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从这段话中你们能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

5.比较下面句子的区别。

①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②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不该不”是双重否定,表示强烈的语气,突出那个人后悔极了。如果他遇上邻居会怎样说呢?加上几个表示生气懊恼的动词又该怎么说呢?

预设:他拍拍大腿(跺跺脚、捶胸顿足),气恼地说:“唉,我不该不听你们的劝告呀!不过,现在修也不晚!”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学生容易读懂,但人物形象鲜明且夸张。故把重点聚焦在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上,更容易进入人物内心,了解人物言行与故事结局的关系,能够更全面地读懂故事。在品读人物时,让学生加上合适的情态词表演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又可以活化人物性格,增强学习寓言的趣味性。

(四)悟道理

师:结果正如他所想,同学们大声地读几遍最后一句话,可以先一个人读,再小组读,最后全班读。

生:“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师:我们真应该为他的羊不再丢失而高兴,更应该替他知错就改的举动感到欣慰。事实告诉我们,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板书:为时未晚)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让学生分层朗读描写结果的句子意在凸显结果,感受亡羊补牢的快意。

(五)联系生活

设计意图:阐明道理,指导生活,是学习寓言的终极目标。

四、归纳学习寓言的方法

课件出示:知故事一析人物一悟道理一联生活。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学习中得言、得意、得法,掌握读懂寓言的规律,能举一反三,学会学习。

五、学习《南辕北辙》

1.课件图示“辕”“辙”的意思。

2.学生根据方法先自学,再小组讨论。

出示学习单:

设计意图:方法的习得到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由扶到放。不断实践的过程。学习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整个环节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

3.交流(展示)。

①概括故事大意。

从前,有个人要去楚国,楚国在( ),可他却往( )走。他的朋友看到了,劝告他,可他( )说自己__、__、__,可以到达楚国。

②分析人物特点。

生1:去楚国的那个人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固执可笑、自以为是、一意孤行。

生2:我是从这些句子感受到的: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chan)多。”

师:小组合作读,把那人的特点表现出来。

③悟道理。

师:那个楚国人一意孤行,总认为没关系。结果是怎样的?读课文最后一段。(板书背道而驰)

生:这个可笑的人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越多,离原先的目标就越远。

师:你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联系生活进行阐述。

生:……

六、推荐阅读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等寓言故事。

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教学环节不落窠臼,删繁就简,能聚焦人物形象,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提炼出了符合寓言学习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