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鉴赏《长亭送别》四曲领略“文采派”王实甫

2019-09-10张天明

高考·中 2019年5期
关键词:长亭西厢记黄花

张天明

《长亭送别》节选自《西厢记》,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的经典篇目。《西厢记》是元代大戏曲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被郭沫若称为元代文学中“最完美”,“最绝世”的“女孩儿”,被金圣叹称之为“千古妙文”,赵景深甚至认为《西厢记》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

其实《西厢记》深深的影响了《红楼梦》的成书,《红楼梦》中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的情节,更是被人视为曹雪芹的“向经典致敬”。

苏教版《长亭送别》节选前后四曲,被视为节选中的经典。《端正好》,《滚绣球》,《一煞》和《收尾》这四支曲子就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仔细欣赏、分析这四支曲子,有助于我们了解王实甫戏曲的语言、描写特色,也能让学生了解掌握诗歌、散文鉴赏的常用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以下为选文:

[正宫]调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有人说王实甫的语言华丽,创造出诗意般的动人意境,形成了十分优雅的风格。他和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曲史上文采和本色两个流派。这四支曲子很好的体现了王实甫语言的诗意和优雅。

“碧云天,黄花地”,运用典故,出自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但其实也暗用了李清照的词句“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从而让文章自然的流露一种既空旷又离别伤感的底色。“西风紧,北雁南飞”,是动景,从而与前文形成动静结合的趣味。而这四小句也是运用了意象叠加的手法,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引人入境。“碧云”,“黄花”,“西风”,“北雁”,也巧妙的描绘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季节。而一个“紧”字,更是被元末成书的《水浒传》中“那雪正下得紧”所模仿,可谓“一字之师”。看来《西厢记》不仅影响了《红楼梦》,也影响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另一本《水浒传》。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运用设问手法,提升并提炼出这种情感——人生自古伤离别(柳永《雨霖铃》)。“霜林”是红色,与醉人的脸色相似联想,运用比喻、拟人,使得詩句更具美感和灵性,并且巧妙的虚写出离别前夕,把酒饯行之场景。“离人泪”更是成为了全调的“调眼”。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将相聚短暂,分别仓促,描绘的活灵活现。一个“恨”,是“相见恨晚”,足见情投意合,感情之深;一个“怨”,足见对封建礼教及家长的功名观念的怨恨与不屑。“迟”与“疾”的对比,更是体现对张生的恋恋不舍,情深意笃。

“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与“留”谐音,本是前人之古调,但用一个“系”字,却新鲜生动了许多,更是模写一幅唯美的离别之图,原来伤感也是可以这么美!这是一首曲,也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更是有种“无理之趣”,“疏林”焉能挂住“斜晖”?女主的天真浪漫跃然纸上,同时说明她虽然有“独立之心”,却无“独立之本”。“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运用对比、动作细节描写,巧妙的从侧面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心理状态:一个不情愿走,一个不情愿分别,“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愁暗恨生”!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用声音的划过打破沉寂,用极尽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分别那一刻的刻骨铭心、为伊消得人憔悴,体现女主感情的诚挚与深刻。此去并非永别,却很有风险,万一张生考不中?万一张生考中?万一张生移情别恋?为下文的千叮咛万嘱咐,埋下了伏笔。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运用移情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青山、疏林身上,责怪他们隔送行,不做美,真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与海”(刘勰《文心雕龙》)。这两句也暗指张生远去,崔莺莺的眼睛仍然死死“咬”住他的背影,久久不能放手,这样痴情的女子不知会收获怎样的男子?

“夕阳古道无人语”,化用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将自己比作断肠人,但却并不直白,此时无人声胜有人声。“禾黍秋风听马嘶”,“禾黍”,化用唐代许浑《故洛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禾黍之悲常指亡国或城市荒芜,这里用指崔莺莺内心的荒芜。“听马嘶”化用唐代卢纶《送韦判官得雨中山》:“人语马嘶听不得,更堪长路在云中”。暗指离别之意。这两句还运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手段,达到了以动衬静的表达效果。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用疑问语气自己问自己,足见分别之后的孤寂与无人应答。

“四围山色中”,情人远别,只剩下群山包围,不知该如何突围?

“一鞭残照里”,很巧妙的运用借代的手法,将一个孤独而归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二句从空间上讲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更是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感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同时将舟换做车,更符合故事的情节,并以反问结尾,增强这种离别之愁!

高中阶段,学生掌握的散文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总结: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等。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虚实(想象)、反衬(对比)、用典、动静等。

3.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4.空间角度:远近结合、上下结合、局部整体、点面结合等。

5.语言角度:长短句、文白句、整散句、书面语口语、对仗句等。

而《长亭送别》中的前后四曲,很好的融合了这主要的几大特点。好好分析品读这四曲,以点带面,可以让学生较好较全面的掌握散文和诗歌语言、描写的基本特点,也让学生体会王实甫戏曲语言、描写的华丽、诗意的特点,充分领会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王实甫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长亭西厢记黄花
望月
捣练子·春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红娘”称呼的由来
黑黄花天牛
游瘦西湖
黄花歌
我是一棵忘忧草
战地黄花
《西厢记》赏读之一: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