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藏光芒

2019-09-10郭元斌

新晨 2019年5期
关键词:登山队雪崩科考

郭元斌

本书是一部全景式展现青藏高原科考研究历程的纪实之作。通过全程追访描述,再现了地球高极之上的科学攀登。重点叙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导的青藏科考各阶段,特别是1973~1992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首次进行较大规模考察的经历和成果。

2019年年初,全球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珠峰和西藏许多景区向游客关闭,让不少对这片世界屋脊心驰神往的人颇觉遗憾。

如果您也对西藏这片雪域高原充满向往,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亲白一睹它的风采,那么,我要隆重为您介绍马丽华这本致敬高原以及高原探索者的新作《青藏光芒》。

说起国内的青藏研究,您可能不会想到,它竟然是从登山运动开始的。

那是1956年,中苏联合攀登西昆仑主峰慕士塔格。登顶成功后,有西方媒体说中国人是被苏联人扶上去的。这话在那个特别强调争光争气的年代,很是让国人生气。决意甩掉“东亚病夫”蔑称的贺老总,推动了中国登山队和中国登山协会的创建。他说:“中国这么大,高山这么多,山多宝多,解放的中国人民要踏上祖国的每一座高山,要给每座山峰做出结论,这是光荣的职责!”落实贺老总指示,登山队特邀了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的一批师生,选拔过后,研究地貌的崔之久,研究地质的马文甫,还有研究地球物理与气象观测的丁行友,三位随队考察。

1957年6月,登山队第一次适应性行军,从贡嘎山海拔5500米的山道上开始了。这壮丽的冰川给登山队带来的第一课,就是雪崩洗礼,濒死体验。山上积雪有一米多深,崔之久所在小组在前面开道。就在大家快速穿过一条雪崩通道时,崔之久一眼瞥见上方的雪壁有异动,只惊呼一声“雪崩”,连人带声音已被来势迅猛、雷霆万钧、铺天盖地的溃雪卷裹而下。这次雪崩,初懋孔获救,记者张克松也脱险,丁行友没和大家一起被雪崩席卷而下,原地掩埋過深,牺牲了。此次登山科考总共牺牲了4位队友。这项事业从一开始就显现出它的严峻残酷,代价高昂。崔之久考察撰写的《贡嘎山现代冰川初步观察》一文,被视为中国现代冰川学第一篇研究论文。

在藏北腹地马尔果茶卡的考察,充满了有趣的经历。

考察小分队在湖边安营扎寨的时候,这个面积70平方公里的湖,碧波荡漾,看上去没有任何异样。队员们穿上深筒雨靴,带着各种仪器和救生设备,抬着橡皮艇,准备往湖心深处去。一行人前进了200米,水深依然只有一两厘米。干脆放弃橡皮艇,小心翼翼地在水中探路。过了一会儿,就迈开步子,在湖面上大摇大摆地走。从此岸到彼岸,走了俩小时。湖中心最大水深不过5.5厘米!原来这是一个大盐湖啊!整个湖底铺满坚硬平整的白色盐晶,与覆盖在上面的浅水同一色调。别说是人走过,大卡车也可以如履平地。队员们在湖心处打了1.5米的钻孔仍不见底,粗略估算,马尔果茶卡的食盐储量,足够西藏人民食用万年!

除了食盐,盐湖还含有芒硝、天然碱、苏打、硼砂等多种矿藏,还有稀有金属锂、铯、铷等,真是一座天然宝库。

藏北高原同样让动物学家乐开了花。这里是飞禽走兽的乐园,野牦牛、藏羚羊、藏原羚,那些名字中带有“藏”字的,都是珍贵的高原特有物种。藏野驴是藏北最好奇、好事、好胜的一群动物。当考察车队飞驰在荒原上时,惊逃奔命的一定是藏羚羊。只有灰棕色的藏野驴,纷至沓来,与汽车拼命赛跑。

藏北无人区科考接近尾声,科学家们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尼玛区委。在这里,人人眼中放光,4个月来第一次见到最诱人的东西——青菜。区干部执意不收钱,把他们种的小白菜,全都拔了送来。眼见科考队员们洗也不洗,像羊一样大吃大嚼。区干部脸上一直在笑,难怪都说汉族吃草。

一万个人,去往青藏高原,有一万个理由。作者马丽华希望通过这本《青藏光芒》,为读者提供一个科学打开青藏的方式,让人们不仅看到青藏有景观之美、人文之美,更有科学的壮丽之美。

书名:《青藏光芒》,作者:马丽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选自仁仁阅阅读平台)

猜你喜欢

登山队雪崩科考
你和我
恐龙跑得快吗
视界
一支登山队的覆没
华耐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凯旋盛典在京举办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Because It?s There
雪崩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