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等艺术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2019-09-10苏静

锦绣·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信息

一.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特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移动终端为平台,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各个层面,它让信息和交流变得有时效性,缩小了全球文明的距离。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和家用的电脑的普及再到AI智能电子设备的诞生便开始了科技爆炸。当下主流新媒体网络有微信、微博、豆瓣、视频网站、音乐网站、教育和知识类网站,还有颇有争议的短视频网站等。这些网站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可选择性,为交流提供便利,把当下最有热度的话题推送到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可以获取知识,享受休闲娱乐内容,探讨社会问题,全民都进入了分享和接收的循环里。传统文化也会以科技手段为载体打上新媒体时代文化的烙印,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面貌。

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曾说:“真正的教育离不开媒介。因为大众传播工具是一种扩大器,可以使教育者的作用超越一般传播的对象”①。因此必须发挥大众媒介在艺术教育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实现其媒介素养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媒介融合的时代,参与并分享信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人们的必修课。媒介素养的概念是英国学者李维斯(ER.Leaves)在1933年《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首次提出来到,他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相关论述,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倡导提升民众,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和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制人們获取、分析、传播认识、批判和利用方面的素养”②。媒介素养可以被看作是人们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来自我完善、参与社会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培养媒介素养能力在媒介飞速上升的时代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可以使学生接触前卫的媒介环境,感受社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对待多元化的传媒文化,过滤碎片化的信息能帮助学生正确的去认知媒介,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接触新媒体传播有巨大的帮助。

二.高等艺术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1.媒介辨别能力较弱

大学生群体面对的是含有大量碎片的垃圾信息,如何通过新媒体获取有效信息是一个需要辨别能力的过程。根据调查数据能看出,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大学生会被媒体或者公知等其他媒介引导舆论的走向,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大学生会质疑媒体,保留观点,不被媒体制造的舆论牵着走。高校学生群体对媒介有一定的信任感和依赖性,甚至会被媒体影响一定的价值观。然而他们缺乏对媒体的辨别能力,以至于在提取信息和传播信息上缺乏客观评估的能力。

2.媒介使用的片面性

新媒体时代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但是当代大学生被动浏览无用信息大于主动检索有用信息,例如微博,抖音,甚至是通讯软件的新闻推送,有大量的标题党新闻和低俗内容,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被动接受垃圾信息的模式。所以如何选择媒体去浏览有效信息,屏蔽低俗内容,对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发现,现今不只是大学生,民众对智能移动设备过于依赖,从而减少了思考的过程直接利用搜索引擎去检索结果,媒介也成为一部分人投机取巧的利器,长此以往不能用良性的态度去使用新媒体,会影响学生们的思辨能力。

3.法律意识和道德底线

网络实名制的出现也并没有改善线上的风气,在虚拟的世界里,如果不主动暴露个人信息,大部分学生是有安全感的。当易冲动的大学生被挑起情绪或者理智下降时,会利用媒介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宣泄的空间,但是有些举动会触犯道德和法律的准则,例如网络暴力、作品抄袭、甚至是诈骗犯罪。然而媒介素养就是为了约束使用新媒体群体的道德感和法律意识,相较于其他民众,学生是个对法律意识不强,对网络安全和版权意识薄弱的群体,一些媒体为了盈利会传播一些低俗、价值观扭曲的信息,不具备媒介素养的大学生就会被误导,甚至触及法律和破坏道德底线。

三.高等艺术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策略

1.媒介素养与教育融合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除传媒类专业的课程会涉及媒介素养,其他专业的学生对于媒介素养了解甚微。国内高校对于媒介素养教育也只是在起步阶段,可以借鉴国学习外高校的经验,培养媒介素养教育人才,重视并开始媒介素养的相关课程。在校内学生群里了可以展开线下活动和知识讲座,利用新媒体的特性也可以在线上发布课程、论坛等,服务于更多的群体。

2.媒介素养的能力培养

媒介素养的能力模式注重媒介参与者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强调信息的接受过程。要规范大学生的网路行为和增强大学生对网络的道德感和法律意识,可以把典型案例展开分析,让其主动思考和约束行为。而高校也应当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展开提供更好的大环境。尤其是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提高媒介素质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传播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也会相应地获取更多的知识来源,让其有更多的体验和选择。媒介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推动高校在新媒体时代中的教育模式。

四.结语

科技开辟了一个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时代,我们也很有幸成长、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各种新媒介扎根在我们生活的点滴里,对于教育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所以教育模式也应随着媒介去做出改变,媒介素质教育的责任也更大,开展媒介素质教育,会更好的帮助大学生们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拥有判断是非、完善自己、坚持自我的能力。

注释:

[1][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M].新华出版社,1986。

[2][英] F.R.利维斯、丹尼斯·桑普森.《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苏静(1977.03-),女,籍贯:河北石家庄,学历:研究生,现有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纪录片,高等影视教育.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信息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订阅信息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