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国家话语下的新军事题材电影叙事特征研究

2019-09-10吴佳妮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6期

吴佳妮

摘要:近年来,一些民族国家话语下的新军事题材电影,如《战狼》《红海行动》等,给我国的军事电影和主旋律电影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无论是在口碑、票房方面,还是在艺术性方面,都获得了大量的好评。这些电影在传统叙事模式中大力开展相应的元素创新,把叙事特征结合了民族国家视野,本文对新时期的军事题材电影叙事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关键词:民族国家话语下:军事电影:叙事特征

曾经的《战狼》创造了5.5亿元票房的佳绩,为国内的新军事电影题材注射了一剂强心针。2017年,电影《战狼Ⅱ》更是创造了50亿元票房的佳绩,成为全球电影票房中入围前100名的首部中国电影。纵观《战狼Ⅱ》的叙事特征,是在传统的叙事模式下,将商业片和类型片进行有效的融合,无论是创作方式还是视听因素,都实现了深度的融合,与较为流行的审美趋势同频共振,并且在民族国家这一主题下成功激荡起观众的家国情怀。《红海行动》,也反映了军事题材电影在现阶段的旺盛生命力。在这些优秀的电影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怀,其巨大的影响效应及品牌效应不容忽视,为民族国家话语下的新军事电影叙事特征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启示。

一、写实性叙事激发观众情感认同

近几年的军事电影创作者常常受限于国内的背景,结合一些历史的实际事件开展相应的艺术创作,创作的实际效果难以获得观众情感方面的认同。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军事题材的电影越来越被市场边缘化。但《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等影片的成功,利用商业化和类型化的叙事模式,成功实现了军事电影的创作突围,打破了以往的军事电影创作藩篱,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自身的突破。一是在叙事时间方面。众所周知,传统的军事题材电影更多的是立足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历史事件,常常以战争题材的模式出现,导致观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难以被有效激发。反观《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这些影片能够充分结合社会的现实情况,聚焦军人的现实生活矛盾,为观众刻画了和平年代下特种兵的酸甜苦辣,最大程度上拉近了创作意向和现实人物中的心理距离,从而引发观众高度的心理共鸣和情感共鸣。二是在叙事空间方面。以《战狼》为例,这部电影在故事情节方面较以往有很大突破,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叙事空间背景为非洲区域,在这样常年战乱的国际关注热点区域,中国军人的身份就有了别样的意义。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为现实主义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影片现实性的把握常常会影响到叙事的成功与否。无论是《战狼》系列还是《红海行动》,它们的镜头语言往往偏重于纪实性质,比如拆迁队的蛮横举动,比如军人遗属所面临的生活窘境等。此外,电影创作中的故事性也非常重要,要能够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军事题材电影的现实意义。

二、用家国情怀塑造新的军人形象

在西方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过程中,往往将民族国家淡化处理,而将人性、人道主义情怀作为作品叙事的总体基调。《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英雄连》等影片均是将普通人性、人道主义作为叙事的终极价值,将英雄主义作为叙事主调来追求。

在国内的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过程中,通常是以民族国家大义的渲染作为主线,《中国远征军》《战长沙》等均是史诗般的叙事巨作,与西方不同,这些作品均是将个体层面的情感置于民族国家话语下进行,既有家国情怀,又不失人间烟火气。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往往是我们最容易认同和情感升华的内容。新军事题材影片也深谙这一道理,因此《战狼》系列、《红海行动》等作品处处凸显国家的存在,强化国家、民族的意象。

众所周知,人物在影片中的身份会客观上影响到叙事的背景情况,同时,叙事的背景和现实的情境也给人物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性格。从《战狼》系列以及《红海行动》电影的片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类电影对于军人形象的塑造是比较注重的,通过硬汉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与之相对应的家国情怀。因此,如何将个人英雄主义与团队合作精神进行有益的补充就成为了这类题材电影破题的关键。以《战狼》系列电影为例,影片中人物的形象是较为硬汉的特种兵,通过这一身份成功作出了国际化背景的叙事铺垫。如果需要打破以往的传统英雄的集体主义思想及模式,同时又能够充分紧紧依托军人这一身份特质,其中的人物就需要一些较为独特的个性特质。在《战狼》系列的影片叙事中,我们看到的主人公与以往的军人形象有着较大的差别,《战狼》中的主人公更加敢于打破传统主旋律影片关于军人塑造的“高、大、全”刻板印象,注重从普通人物视角来刻画主人公。影片不回避剧中人物的某些缺点,努力将军人还原为普通人,既写他们闪光的人生,也直接显露他们的问题,从而将军人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更加符合影片的叙事要求。这种独特的性格特质导致了主题事件有着高度的可塑性,为军事题材的影片走向商业化的道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作为影视作品来说,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绝对客观的艺术形式,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会有作者自身的主观创作意图融入其中,以往的军事题材电影通常需要一些特殊的创作手段来展示相应的艺术形象。《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则为叙事手法的创新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和通途,它非常灵活地避免了对真实历史的审视,仅仅是围绕着主题事件展开论述,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家国情怀。

三、民族国家话语认同与上座率转化

纵观目前国内的军事题材电影,其创作路径和创作程序已经为广大观众所熟知,空洞的“说教”不能形成观影趣味。在民族国家话语的背景下,新军事题材影片根据新生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喜好,创造了三种基本叙事,分别是:国家强大话语叙事、硬汉形象叙事和中国武打功夫。国家强大话语在这类影片中有许多情景,证明国家已经强大。《战狼》主人公冷锋、《红海行动》“蛟龙突击队”队长杨锐,除了体现打不垮斗不败的硬汉形象外,还突出他们的坚定、果敢、有勇有谋。因此,以往传统的叙事方法已经不能为军事题材影片提供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精神支撑。既酷冷又侠骨柔情,体现了中国军人特有的人格魅力。武打格斗是电影吸引观众的“卖点”,众所周知,现如今观众之所以来到影院观看,是为了获得身心上的欢愉。因此,影片的“娱乐性”程度在客观上已经成为是否是一个合格影片的重要评判标准。因此,军事题材的电影创作中相关娱乐化的元素是保证上座率的重要元素。无论是《战狼》系列还是《红海行动》,都在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方向有所突破及创新,总体说来影片中的动作设计、台词设计、叙事模式都以一种较为乐观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以《战狼》为例,这部电影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的确增加了一些娱乐性质的镜头,整体的影片氛围也是轻松幽默的。这在以往的传统军事题材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是很难想象的,幽默的叙事模式很少能够受到传统军事题材影片的青睐。因此,不得不说,随着《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的成功,军事题材电影的叙事模式和创作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创新和优化。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军事题材的电影可以采取类型化叙事策略的方式来进行,可以通过图解式视觉影像打造符合影片需求的视听效果,让观众的感受更趋真实。不得不说,这一点也是《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给我们带来的新的变化。我们在影片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已经废弃的建筑物,充满了街头巷尾的动作场景,存在着诸多的爆破镜头,这些视觉影像能够带领观众投身于一场现代战争的视听盛宴,从而享受军事题材的“大片”。视觉影像的应用,一方面体现在装备和场景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人物的应用上。以《战狼》为例,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男主人公入水的镜头,动作流畅,充满了镜头语言;在男主人公面对坦克火炮的时候,他用淡定沉着的眼神和气质让我们感受到了男主人公的魅力所在。这都是类型电影的创作特质。正是通過以上各方面的创新突破,《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才能在口碑和票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结语

军事题材的电影一样可以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如今民族国家话语的背景下,这类影片一定要充分摆脱传统的叙事模式,充分与当下流行的商业化发展趋势和类型化叙事模式有机融合,注重影片自身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主题中想要涵盖的精神和气节,打造更加贴合观众心理预期的影片评价机制,创造更具活力的新军事电影叙事模式,推动电影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