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的课课有“读”

2019-09-10方珍

学习与科普 2019年6期
关键词:湖心亭语文课文本

方珍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三年级学生借故逃避语文课,还说:“语文课没啥意思,总是读过来读过去的”。听他这么一说,我立刻被惊到了:好一个“读过来读过去”,对语文课的一般特点概括得够精准。仔细想想,又发现这话是在对我们的阅读课提出质疑:“读过来读过去”到底对不对?孩子为什么会觉得“读过来读过去”没意思?到底读什么才有意思,怎么读才有意思呢?

在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开始在新的教学实践中更多地思考“读”的意義。首先,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所以阅读教学要课课有“读”,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如何读才有趣,如何读才有效呢?我以为阅读教学中的“读”,还得是有意思地读:

一、有目的地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实现这种对话,就得在课文中走上几个来回。”所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感、学习表达,让“读”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王崧舟老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课《湖心亭看雪》中,“读”成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手段。他先从大家眼中的西湖聊起,引导学生诵读白居易、杨万里、苏轼关于西湖的诗词,导入张岱写的《湖心亭看雪》。这篇文言文原本很难,但王老师化难为易,教得轻松有趣。他先让学生自由读,勾画文中带“一”的句子,也就是文中的难句,逐句指名读,正音,根据句子的特点做字音、字义的点拨。再对四句话中的“一”的含义进行辨析。随后,回归整体,让学生全文朗读,探究张岱为何去湖心亭看雪,在朗读中静观湖心亭夜色中的雪景,走近作者,体会作者之“痴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作者与舟子对话进行补白,引读三个重点句,升华感情。最后,全文齐读,将板书连缀成诗,再次深化主题。“读”,贯穿了整堂课的始终,每一次“读”的设计,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或掌握字词,或感受景美,或体悟诗情,学生在读中获得了语感,收获了知识,形成了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书声琅琅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

二、有重点地读

读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形式,而非目的。所以如若让学生对一篇文章机械重复地读,一遍一遍地通读,只是在辨识文字,根本谈不上与文本对话。所以每每拿到一篇文章,我会先“赤手空拳”地通读几篇全文,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再深入分析和挖掘文本内涵,找到文中有特色的句段,细细赏读,将其列为重点指导朗读的文段。

在教学《带刺的朋友》时,我发现该课的语言很有特色。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都很精彩,拟声词的使用、称呼的变换也都非常巧妙。如若面面俱到,便是跑马观花,所得非常有限。为使读的训练落地开花,我选择了学生可能会最感兴趣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自由读、比较读、表演读、赛读等形式,轻松地突破了运用积累的语言复述课文这一难点。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不宜讲授朗读技巧。教师可用范读、评价对学生进行引领。此外,我以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允许读出不一样的味道,“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只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结果也必然是“东施效颦”,让学生觉得“读过来读过去”毫无意义。

窦桂梅老师上《皇帝的新装》时,出示了这样一句话:“‘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她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叹号隐藏的含义,接着让学生阅读英文原句,说说“Oh”可以译为什么,让学生试着用不同的声调读“哎呀”。顿时,课堂上“哎呀”声此起彼伏,学生兴趣盎然,因读出了不同的情味,皇帝的形象也顿时丰满了起来。

三、有层次地读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将其运用到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多读,而且要做到读有层次。李卫东老师提出了三步读书法:一是鸟瞰——把握全篇,理清思路;二是解剖——抓重点,质疑;三是会通——文内文外,深入研究。也有学者提出四读法:1.初读,抓重点字词,读正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精读,抓重点句段,读流利,深刻领会课文内容;3.品读,创设情景,读出感情,体悟思想感情;4.赏读,声情并茂,内化语言,赏识文本妙处。二者观念相近,只是表述略有不同。让学生感受到每次读达到了不同的目标,学生也会产生成就感,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具体到朗读方面,课标提出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要求,层层递进,要逐一达成,不可操之过急。在教学《秋天的雨》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意,将各段中心句连缀成诗,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指导学生找出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把喜欢的句子读流利,说说喜欢的原因,进而指导读出感情。在共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说说你还看到了秋天里的什么美景,进一步升华情感,实现了有感情地朗读。

四、有深度地读

读书若不思考,就如吃饭不加咀嚼,是会消化不良的。杜甫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所以,他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深度阅读,让他做起诗来得心应手。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我们走进了一个碎片化的时代,特别容易走进浅尝辄止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深度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薛法根老师在《珍珠鸟》一课中,设计了精炼的问题:“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学生紧扣文本,在文中找依据,让实实在在地读书和静思默想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王崧舟老师也特别重视品词品句,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在《湖心亭看雪》一课中,王老在教学“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时,抛出一个问题:文言文要求语言精炼,该句中却用了三个“与”,是否多余,可否删改为“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使句式更加工整?学生边读边思,各抒己见,智慧的火花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在对比朗读之后,学生感受到,用上“与”,就将天人山水,融为了一体。接着,王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思考还有些什么融为了一体,拓展说话,孩子们俨然来到湖中,在天人合一之境中放声吟咏,道出了自己独特的想象。有思考的读,有深度的读,让阅读教学变得趣味良多。

五、有创意地读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有时巧妙地重组教材,改变作者的行文顺序,或对课文进行适当地增删改,孩子们会觉得很新鲜,也很有兴趣……

如在教学《江南》时,我们可以一唱一和,部分学生读“鱼戏莲叶东”,一部分学生和“莲叶东”。在学习《珍珠鸟》时,可以将文中的“他”改成第一人称“我”来读。

此外,我们提倡长文短教,倡导以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模式。在阅读教学中,不妨让课外阅读挤进课堂来。

我在教学到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时,我出示了《小灵通漫游未来》相关段落供学生阅读,并让学生猜后面会怎样,学生非常感兴趣。在学习《在牛肚子里旅行》时,也为孩子介绍了别的科普童话,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如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引“读”,以“读”攻读。相信做到了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有深度、有创意地读,孩子们会对阅读教学越来越感兴趣,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也会越来越充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必将在“读”中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湖心亭语文课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湖心亭看雪
语文课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