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味独特的馕

2019-09-10屠应超

小福尔摩斯·上下五千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胡饼烤制维吾尔族

屠应超

由于地理环境、作物种植等因素,中国的主食整体上呈现“北面南米”的分布。在地大物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馕”是个特例,它是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主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馕的由来

“馕”是维吾尔语的音译,据学者考证,维吾尔语中的“馕”源于波斯语,是“面包”的意思。关于馕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馕是从中西亚传入我国的。

翻阅我国古代的史料,“馕”在其中随处可见,不过当时并不叫“馕”,而被称为“胡饼”。我们知道,汉代发生过一件关乎中原和西域的大事件,即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中原和西域的物质文化交流趋于频繁。异域的食品大量涌进中原内地,“胡饼”就是其中一种。根据史书记载,汉灵帝喜欢穿胡服,用胡帐,睡胡床,吃胡饼,还喜欢欣赏用胡箜篌、胡笛演奏的乐曲,京城里的王公贵族纷纷效仿他。“胡”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对北方或西方民族的简称,如胡人、胡姬等,后来引申为国外的民族。凡是源自外域的物品或食品都冠以“胡”字,那么源于外域的饼,自然就称为“胡饼”了。

魏晉以后,“胡饼”在中原地区更为普及,文献中有关人们食用“胡饼”的记载越来越多。史料中曾记载唐代“时行胡饼,俗家皆然”。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走到咸阳集贤宫,没有东西吃,只好用“胡饼”充饥。“杨国忠(唐代宰相)白市胡饼以献。”

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诗《寄胡饼与杨万州》: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由此可见,在汉唐时期,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帝王将相,“胡饼”都深受喜爱。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一个墓葬中发现了残馕,虽然残缺不全,但仍然可以看出它的基本形状。无论是烤制方法、制作原料、造型、花纹,都与现在的馕基本一致。

馕的制作

除了少数馕是用平锅烙、炭火的灰烬焖、蒸锅蒸或油锅里煎之外,绝大多数馕是在馕坑里烤制而成。馕坑是用土胚砌成的土灶,直径约1米,深约3米。馕坑口小腹圆、底部稍微收窄,像个大的酒坛子,坑内壁用羊毛、黏土和泥抹平,从底部穿过坑身再设一通风道。

因为工作强度大,馕的制作一般都由男性完成。先取适量的面粉、清水、食盐放入木盆中,加入天然的发酵剂,反复搅拌、揉捏,放置两三小时,让面醒透,再将面团分成大小相等的小面团待用。同时,用木材烧热馕坑。烤馕师傅会用手探一下温度,如有必要,会往馕坑里洒盐水来调节合适的温度。然后,把小面团擀成圆饼状,上面撒上切碎的洋葱、红花、白芝麻等佐料,用馕戳打上花纹。馕戳是用铁钉或者鸡翎制作而成的,用它在馕胚上戳出花纹,不但具有美观的效果,而且能使馕胚在受热过程中及时排出热气,使馕在烤制过程中不会膨胀变形。最后,把囊胚整个放到馕托上(一张厚布缝制的垫子),把馕胚反扣到馕托内侧,贴到馕坑内壁上烘烤。当馕烤熟后,用铁钩将馕取出,焦香甜脆、异常可口的馕就制作完成啦!

馕因为水分少,所以有久放不坏的特点,它耐放置,易保存,易携带,是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干透的馕,要吃的时候,拿茶或者水一泡就松软了,吃起来十分方便。新疆因为地域辽阔,以前交通不便,馕是非常好的旅途食品。维吾尔族人民在劳作间歇,去沟渠洗手,往上游扔一张干馕,洗完手,馕也随着水流漂下来,已经被水泡软,可以当一顿饭了。

馕的文化

馕在维吾尔族人民的心中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所以它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

有很多关于“馕”的维吾尔族谚语,都说到了它的重要性。比如:“可以一日无菜,但不可一日无馕”,“谁有馕,谁就有生命”等。人们从小教育孩子不能浪费和糟蹋馕,馕要放在高处不容易被人踩到的地方,甚至面对馕可以起誓,绝无谎言。说明馕在维吾尔族同胞看来,是绝对不可以践踏和侵犯的。

在维吾尔族的婚丧嫁娶等重要的习俗中,馕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走亲入户,主人会首先拿出馕和茶水来招待客人。以前的人盖房子时,馕坑的位置要先规划好。馕还作为一种礼品,被互相赠送。

甚至还有传说,唐玄奘当年抵达西域后,也正是因为馕,帮助他走完漫长的旅途,最终他才取得真经。

关于馕,还有许多有趣的民间故事。这朴实又美味的食物,实在是令人难以抗拒呀!看了这么多关于馕的趣事,你动心了吗?

猜你喜欢

胡饼烤制维吾尔族
新疆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烤制鸡翅根加工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的菌相分析及溯源
浅析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表演
啤酒的妙用
胡饼、麻饼与烧饼
山西面食
烧烤:口福和健康怎样兼得?
别让钱卷走快乐
中秋佳节话“胡饼”
维吾尔族老人长寿三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