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大理念助推校园足球师资培训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2019-09-10孙科

校园足球 2019年7期
关键词:师资足球校园

校园足球发展关键在师资,足球教师是校园足球提质增效的关键。《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5年)》指出:“到2020年,计划培训3万名体育教师,使其能够承担足球课教学、校足球代表队训练、校内外赛事组织、学校足球社团和文化指导等工作,基本保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需要。足球师资培训工作,整体纳入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教师‘国培计划’,在‘国培计划’中单列校园足球师资培训专项。并本规划施行期间,设立为期十年的校园足球培训项目,中央财政予以经费保障。”为此,全国各地开始了系列的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然而,在现行的校园足球师资培训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如,理念模糊、内容不合理、架构混乱、评价体系缺失等。笔者结合校园足球师资培训现状,提出提升培训质量的六大理念,希望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重过程、轻结果”“重物质、轻文化”“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

一、育人为根,注重导向

2014年7月,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表示,教育部将重点发展校园足球项目,并增加中小学体育课时,这预示着校园足球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目前,校园足球师资培训项目虽然在这个“快车道”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一些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在理念上存在不足,常常在形式主义与锦标主义的双重裹挟下忽视足球运动最根本的育人功能,将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向“矮化”为足球教师技能提升的平台,未能真正领会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的宗旨与使命。

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要重视育人功能的发挥,这直接决定师资培训工作的视野与成效。质言之,育人功能可以分为德育与美育。德育的内容又分为规则教育和公德教育,体现的是个体对足球规则和礼仪道德的遵从;美育其实就是价值观的教育,绿茵场上足球能量的爆发显现了“尚武精神”的魅力,这也是当前必须要扭转的观念意识。[1]因此,校園足球师资培训工作应该始终贯彻“育人为本”的理念,力争让每一名参训教师都能领悟到这一理念的真谛,这有助于教师们深刻理解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为今后在足球教学工作中秉持不功利、久久为功的优良作风奠定基础。此外,校园足球师资培训项目还应充分发挥其在校园足球大局中的先导作用,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理念,加强参训教师的思想认知,推动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在正确的思想导向下不断开拓向前。

二、技艺为重,强调教学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校园足球就是给中国足球提高竞技水平,开了一条人才成长的新通道,它的意义就在于此。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也应该深刻领会这一指导方针,突出竞技水平提升的工作目标。校园足球教师在具备充分的足球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备扎实的足球技能水平。在足球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采用单一的讲授教学法,会使学生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抽象思维层面,不能真正掌握所学动作。因此,需要把知识讲解与动作示范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概念认知、形象认知及身体认知,[2]这有助于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和把握动作。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并进行针对性的矫正与指导。总之,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应该重视足球教师规范技术动作的掌握,以及足球技战术能力水平的提升。

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除了重视教师技能水平发展之外,还应该特别关注“足球基本教法”以及“足球教学能力培养”,否则培训出来的足球教师至多只会自己踢,但是不会教、不会组织,如果这样,所实施的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3]因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于足球运动以及足球技战术运用的领悟程度,尤其对于足球运动这种开放性的动作模式学习,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虽然我国校园足球仍面临着师资匮乏的局面,但也不能因此降低足球教师的准入门槛,出现其他科目教师通过简单几次培训就“滥竽充数”的操作。概而言之,在校园足球师资选拔与培养环节上,应重视教师足球技战术水平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遵循“提质增量”的校园足球师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与增强校园足球师资队伍。

三、游戏为主,突出趣味

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的目标是为中国校园足球发展输送更多优质的师资力量。由于足球教师是教学训练的主导者,其课堂的吸引力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要探索出一条让校园足球课堂更具吸引力的路,进而扩大选材面,让更多学生接触足球、热爱足球,甚至是以足球为职业。同时,校园足球还肩负了学校体育教育的职责。正是由于中国校园足球承担着夯实竞技人才基础以及学校体育教育职责,所以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也应以此为准绳,提升校园足球教材、教法以及课程编排的趣味性,创新更具“乐趣”的足球教学理念和手段,增加游戏性教学内容的比重,让校园足球的乐趣为更多的学生所享。

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的直接对象是足球教师,但最终面向的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群体,因此,校园足球师资培训的开展一定先要明确工作对象的特点,否则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校园足球教材、教法的游戏化内容应该增大比重,尤其是在入门阶段。体育游戏是可以娱乐身心、提高注意力、消除疲劳和提高运动能力的有效方式,其所体现的趣味性易于形成有效的向心力,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4]而不是让学生一味进行枯燥而单一的技术训练,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喜欢足球,反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应坚持兴趣先导的原则,增加趣味性体育游戏内容的应用,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走近足球、爱上足球。

四、整合为先,重塑体系

校园足球是中国足球振兴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师资又是校园足球发展进程中亟须解决的难题,因此,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必然会踏上新的征程,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涉及教育、体育、传媒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这就需要进行协调、顺畅的跨部门合作,破除部门之间的壁垒,整合教育与体育双重资源,共同推动校园足球事业的快速发展。相关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也需要多部门联动,整合相关资源,构建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在社会转型期的政府职能转变和跨部门合作发展趋势下,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优化校园足球师资培训体系和组织架构,使校园足球师资职前培养阶段、入职教育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的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培养流程、组织结构相互匹配,协同发展,并最终构建一个完整的一体化体系。[5]纵观校园足球政策的过往,由体育部门的发起到教育部的全局统摄,成了跨部门协作的综合性项目。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应着力建构一个跨部门的集群体系,在体系的布局结构上、地域分布上、资源上、技术支撑上、各项工作的衔接上发挥出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建立一条稳定的师资输送通道,[6]为校园足球的腾飞提供助力。

五、政策为本,形成常态

当前,我国校园足球教师规模与质量都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存在大量足球教练员“无证上岗”的情况。同时,校园足球师资培训环节存在培训时间短、培训地点远、培训时间不灵活、培训成本高、培训内容不统一、培训讲师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7]对此,相关部门多次出台文件指导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为其提供政策支持。面对当前校园足球师资培训难度大、任务重的局面,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应力求在政策指导下,完善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使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形成常态化。

当校园足球师资培训体系有了政策方面的保障,相关从业人员也就拥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然而,政策的形成只是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程的一个开端,最终考量政策的试金石应该是落实的情况以及实施的效果。校园足球师资培训政策是否切实施行,是否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这就成了决定校园足球师资培训政策最终成色的关键。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应该提升到常态化、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不能培养一批算一批,走入重形式轻过程的怪圈,而应该建立一个前后衔接、全面合理的培养体系。[8]概言之,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需要更多的政策指导与支持,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的管理者也应把握住政策方面的利好,尽快推动培训工作的常态化进程,让更多的足球教师得到进修与提升的机会。

六、评价为要,完善机制

现代足球理论认为,一个青少年从接触足球开始,到成长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需要10 000h高质量的系统训练。这里的系统训练包括足球技术战术能力训练、团队作风培养、拼搏精神和意志力体现等各个方面。毫无疑问,这里所讲的高质量系统训练的主导者是广大的校园足球教师。换言之,足球教师水平的高低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足球乃至中国足球的人才质量。因此,提升校园足球师资水平也就成了当务之急。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投入了较大财力做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具体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到目前为止,北京教育学院培训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长共计12 000名,培训骨干教师15 000多名,培训教研人员、退役运动员约5 000名,培训力度非常大。[9]然而,反观中国校园足球的现状,一些中小学足球教师并非足球专业科班出身,只是参加过几次培训班,即便是在北京、上海这样教育资源聚集的大城市,也同样缺少足球教师。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廷安认为,中国校园足球要想培养出高精尖的足球苗子,一定要提升教练员的知识储备、技术水平、组织教学、沟通交流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日本足球之所以能后来者居上,与汤姆·拜尔(前美国职业足球运动员)这样的专业运动员数十年致力于日本足球青训工作是分不开的。[10]毋庸置疑,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是决定校园足球师资队伍质量的关键,因此,这就需要对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建立统一、具体的执行标准和执行力度,维护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的社会公信度和专业权威性。[11]通过这个监督评价机制可以选拔出优秀足球教师,也能对目前的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现状进行科学规范与考察。同时,还应着力细化监督评价机制,完善的评价机制也能吸引更多的专业运动员参与到校园足球中来,为校园足球师资提升工作增添活力。

师资培训作为校园足球体系中起始性、基础性环节,直接关乎整个校园足球发展的水平与质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校园足球授业传道的一方,师资队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输出的效率和质量,应不断地对校园足球师资培训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夯实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工作的发展根基,全面助力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与中国足球的快速崛起。

参考文献:

[1]龚波,陶然成,董众鸣.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重大问题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1):61—67.

[2]王水泉.身体认知的方法论意义[J].体育与科学,2016,37(4):1—5.

[3]刘桦楠,季浏.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修课程改革的思考——基于复合型足球师资的培养导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31):79—85.

[4]袁海强.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运用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5 (3):146—149.

[5]贺珷.校园足球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流程及组织结构优化和再造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

[6] 刘桦楠,季浏.上海市校园足球“一条龙”培养体系的集聚、辐射效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7):84—90.

[7]马忠臣,何志林,马健.对我国足球教练员培训中若干问题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33—37.

[8]王辉,董文梅.关于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师资培训课程模式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6(5):153—157.

[9]孙科.心态·体制·形式——中国校园足球改革障碍及其突破策略访谈录[J].体育学研究,2018,1(1):83—94.

[10]陈翀,孙科.本源·功利·回归——纵论中国校园足球改革障碍突破策略[J].体育学研究,2018,1(2):86—94.

[11]傅鸿浩,张廷安.我國校园足球骨干师资国家级专项培训实践反思与发展策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1):80—85.

(本文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体育美育与国防”专项任务项目《校园足球师资培训质量管理办法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师资足球校园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让足球动起来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少年快乐足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认识足球(一)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