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中见奇找角度

2019-09-10孙骏毅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蛙声芦苇角度

孙骏毅

月球上坑坑洼洼,荒凉无比,这是探月者登月归来后说。

月球上住着美丽的仙子嫦娥,还有她的那一只可爱的小白兔,这是古代神话。

行路人对着冰冻的道路和漫天飞雪摇头叹息:“路,太难走了。”

孩子对着冰冻的道路和漫天飞雪手舞足蹈:“雪景太美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一个事物,都可能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表述角度。对于文章来说,角度就是叙述或描写事物的落脚点和切入点,换言之,也就是从哪儿写起。它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文章主题的要求;二是所占有的材料本身所能区分出的角度。

避俗就新的新角度

文章落笔难,往往指的就是角度选择难。同样一件事,叙述的角度如果不是新颖的,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很难有新意,就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遗憾。反之,同样一件事,从一个较新的角度去叙述,就可能收到避俗就新的效果。

有一年我参加“月是故乡明”征文大赛,写了《听月亮》,以声示形,以动显静,写出了一个别致的带声响的故乡月,获得特等奖。评委说,《听月亮》仅凭一个“听”字而角度翻新、平中见奇。

故乡的月亮是用耳朵来听的。

最先是一条黄狗踩月亮的从喉咙里发出来的“呜呜”叫声。那一天老屋门前的空地上满是月光,像落了一层霜的,狗的影子落在地上一蹦一跳的,它是好奇了还是惊惶了才叫呢?狗的叫声把家里人都引出家门口,说是中秋了,在外地的谁谁谁肯定想家了,早晓得要去接他回家团聚的,于是耳朵里灌满了思念的话惆怅的话祈求来年的话。孩子们就在月色里跳房子,用树枝在泥地上画出规整的方格子,一格一格跳过去,谁的脚葳了,谁的脚被人踩了,你推我搡满头大汗疯笑一阵。

出门是自留地,种了秋白菜,走百步就见横着一条河,河对面是大片苇子,墨色一片。秋风吹过,苇子摇曳起伏,发出一种惊天动地的“哗哗哗”声响。不甘寂寞的蛙声也来凑热闹了,你方唱罢我登场,月光随着起落的蛙声微微抖动。河上,偶尔有夜航船经过,橹声咿咿呀呀,搅碎一河的月光。门后是棋格似的稻田,田与田之间是水沟,沟里的水是满的,再把月亮沉浸去,闪着鱼鳞般的水就满溢出来了,极轻微地“滋滋滋”淌进稻田里。有人趁着亮月夜猫着腰在钓黄鳝,深一脚浅一脚踏得烂泥田“叭滋叭滋”响。忽然惊叫起来:“蛇!蛇!”刹那间,尖叫,傻笑,跳脚,把一沟的月影弄得乱糟糟的。

——节选自《听月亮》(选自《散文选刊》)

《听月亮》出彩处就是角度新颖。古往今来,写月亮的文字并不少见,对月抒怀,一向是文人最乐意的,望月,拜月,追月,走月,说月,似乎都是侧重于“形”的描述。而《听月亮》则是从听觉角度来叙述故乡中秋的往事和情感,文中大量运用拟声词,模拟各种声响,如狗吠声、苇子摇动声、橹声、脚步声、惊叫声、蛙声等,状“声”示“形”,栩栩如生地绘出一幅江南农村的风情画。尽管写乡间中秋情事的文章也有,但从声音的角度上来描述,《听月亮》是第一篇。

文意的创新有很多方面,但角度的创新是第一位的。

同中求異

怎样才能提炼出新颖的角度来呢?一言以蔽之:同中求异。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同样,写别人早已写烂的东西也是没有价值的。

比如写“老师的关爱”,经常会写到的就是老师帮自己补课;自己生病了,老师来探望;碰到困难了,老师帮助自己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后,老师鼓励自己再接再厉等,这样的写法也可能写得文通句顺,但在角度上是并不新鲜的,因为如此写法实在太多了。

老师关爱自己成长有没有更新的材料?

小段同学就想起来了一件事:他原来是一个差生,又很调皮,是人人见了都头疼的人物。从上一年级开始到小学快毕业时,从来没有哪个老师拿正眼瞧过他。他沮丧极了,想自己永远是一个表扬名单上没有的人,也永远得不到老师的关爱的。有一回,班主任病了,临时来了一个戴眼镜的代课教师。小段同学照例在他上的第一堂语文课上,给新来的老师画漫画像。他的行为被新来的老师发现了,小段以为老师一定会火冒三丈,撕掉他的画,谁知道新来的老师不但不撕他的画,还夸他有画画的天赋,不过画画的时机不对,不应该在语文课上画。课后,新来的老师还找他谈心,最使他难忘的是“老师摸了一下我的头”,之前哪一个老师都是讨厌他的。小段同学很感动,以至回到家里,妈妈让他把头洗一洗,他说什么也不肯,因为那上面有新老师的“手温”呢。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大致这样,从哪个角度上来写呢?小段想,我就从“老师摸了一下我的头”这一角度上来写,采用倒叙手法,先写不肯洗头的原因,再倒叙自己不被老师关爱的事由,着重描述被老师摸了一下头的感觉。这样的角度有别于他人写老师的切入角度,既精细,叙述也合乎情理,真实感人。

由此可见,一篇文章的角度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对已有材料的再思与分析的结果。多动点脑筋,竭力避开他人可能会写的角度,把切入角度磨得小一点、细一点、精一点,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偏偏是——”是个半命题作文。“偏偏”是副词,强调对某人某事的侧重。罗玉晗同学填写“她”。那么,为什么侧重写“她”?作者选取一次800米的赛事,把瘦弱得像一根芦苇的“她”推到读者面前,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她的自信,突出了文“意”:所有的花只要想绽放就都是能够盛开的。本是一件寻常事,但因为有了“扬”和“抑”的转换、巧于对比的叙述角度,我们不仅认可了“偏偏”的合理性,而且为文章平中见奇的切入角度叫好!

偏偏是她

我绝对没有想到女生组跑800米的报名者中会有她,怎么偏偏是她?!

学校运动会报名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班女生只有体委一个人报800米,可是昨天练跑时把脚崴了。老师显然有些失望了。800米,操场上要跑4圈呢,这是我们女生最怕的竞赛项目。

真的没有人敢去跑800米吗?老师显然有些失望地最后扫了全班一眼,然后还是带着一线希望说,我希望还有女生参加800米比赛的。

我沉下了头,在所有田径赛中,我最怵的就是这800米,在操场上跑4圈还不把人累死!

全班又是一阵难堪的沉默。拿我们写作文最喜欢形容“静”的夸张句来说,“掉一根针都能听见声响”。

“我报名,800米。”背后传来轻轻的却是肯定的报告。

我转回头,惊讶得张大了嘴,好像忽然看见太阳变成了月亮:哇,竟是“芦苇”!

芦苇长得瘦瘦的,看上去柔弱得就像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了,说话柔声细语,不过她很少说话。她就像班里的一个影子,有她不多,没她不少。

芦苇跑800米,和别班的强手去比,在同学们看来这似乎就是搬个梯子要上天了。

我不屑地看了芦苇一眼。她却又一次举起手,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地说:“我报名!”

老师在参赛报名表上记下了她的名字。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跑800米的偏偏是芦苇!

然而,芦苇认真起来真的让我吃惊。那天,我早早来到学校,一眼就看见空阔的操场上,一个瘦弱的身影循着操场一圈又一圈跑着。她比太阳起得更早,我看见她时她已经跑得满头冒热气了。

我跟上芦苇,笑着问她:“你怎么想起跑800米的,你能比得过其他选手?”

“我想試试,”芦苇边跑边喘着粗气说,“重在参与嘛。”

到了校运动会那天,芦苇分在了800米A组。那一组尽是强手,有七班跑得最快的,人称“非洲羚羊”;有十二班长得最高的,1米85的个子,腿长跑起来有优势;还有十五班的选手是小学田径队的尖子……我们班偏偏是她,芦苇!

芦苇估计也是“重在参与”了。我们几乎都不对芦苇抱什么希望,不抱希望也就无所谓失望,大家都陆陆续续回教室里去了。只有少数几名同学留在操场上当“啦啦队”。

不一会儿,有同学飞跑回来,一边跑一边喊:“第四名!我们班得了第四名!”

芦苇竟得了第四名,而且是战胜了七班的“非洲羚羊”!

芦苇满头大汗回来了,对大家笑笑,然后默默回到座位上,好像获得第四名的不是她。

我忽然想起一早就在操场上训练的她,一圈一圈跑着。

偏偏是她,其实并不“偏偏”:所有的花只要想绽放就都是能够盛开的。

新颖的角度来源于对生活的潜心思考,比别人多看一点,多想一点;还要学会比较,此事物与彼事物的比较,此角度与彼角度的比较;抓其一点,不及其余,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来。

猜你喜欢

蛙声芦苇角度
石磨豆腐
秋夜
蛙声
我逮住了一阵蛙声
听取蛙声一片
起风了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芦苇
角度不同
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