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

2019-09-10林欣滢

锦绣·中旬刊 2019年8期

摘 要: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多样化,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哭嫁”是土家族地区的流俗一种婚仪中,作为一种婚俗必然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之所以一直流传下来的社会基础。作为土家族的女儿,她结婚后一定要哭。有一种特殊的“哭嫁歌”,是一种具有深厚艺术特色的传统。土家族的女孩一直从小十二、三岁就要求学会哭嫁,那哭嫁长鸣一声,哭了感人的,这女孩是个好妻子叫聪明。相反,不哭的女孩是不允许结婚的。“一哭我的妈,不该盘冤家,盘到冤家放婆家。” “二哭我的爹,把奴盘成人,盘大又是别姓人。”在当前的社会大家庭中土家族哭嫁习俗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意蕴。作为一种无形文化教育的形式,哭泣婚姻对实施体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和设计学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它对于女性而言又是一种独特的家庭观念,值得我们探索讨论的一个话题。本文将使用例证法等论证方法一一简述土家族哭嫁的独特文化习俗,深刻揭示内涵,从而加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哭嫁婚俗;新娘与哭嫁歌

一、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土地大娄山的千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山,武陵山和总线山麓东端。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20.81万人口,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

文学: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舞曲。摆手歌有两种,分别是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歌曲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苦,情歌,抒情性作品。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本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气息。

艺术:土家族人皆爱唱山歌,山歌又有情歌、哭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和宴会等方面70多个动作。它与祖先崇拜和乞讨丰收有关。通常三天,五天,七天。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九天或三月的第三天,成千上万的人参加。有节奏,优美的动作,简单生活,香味浓郁。

饮食:土家人讲究酸、香、辣的食物。俗话说“三天不吃酸辣的食物,会有抓挠脚、用软眼睛走路的感觉”,因此,他们特别注意菜中的胡椒、花椒、青椒、大蒜等辛辣香浓的食物。土家族的主食是玉米、小米、小麦、豆类、土豆和其他杂粮,后来增加了大米,节日必须吃米饭;非主食是辣椒、泡菜、大豆,然后再加上面条、糕点、饮料。住宅:土家以森林山建筑,通常在高跷,楼上住谁,楼下关野兽。盖房子需要背山、面山。一般有四排三室,中间有祠堂正面有两个房间,主要在两个小房间之间,称为“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设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煮饭,火炕上放有铁制三脚架。炕上挂着一个炕架,供炕品用。尤其是春节前,用来做康肉和香肠等的东西,现在都保留下来了。

生产工具:数千年来,土家族人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开发自身的智慧和富饶的自然资源,创造出了多种类型,经济、朴实、耐用的各种物体,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在农业生产中经常使用农具。还可分为木制生产工具,如用于浇水的桶、用于移栽的苗钵、用于与山上的刀具工作的刀箱等,所述的金属工具上设有用于切割木材的刀和用于切割小麦的镰刀;以及竹生产工具,如种子袋、大豆筐和集尘袋。

宗教:土家族祖先崇拜信鬼,每到过年大,谁开始了小祭的祖先。土家族用猪头、汽巴、鸡、鸭和五谷杂粮一套。农历6月6日,朝拜大地、村庄和村庄国王的月历应当将猪头、水果和其他食品放在机顶盒内。

节日和传统:最大的土家文化是中国农历新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过年是土家族最大的节日。每个离家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这就是团圆。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为农历新年做准备。四月八是土家族祭祀牛王的节日,土家族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较久,固然对牛耕特别的爱护重视。这一天是土家族人民预测其年度收成质量的又一天。晴则丰、雨则嫌。因此,在县里流传着“四月八日雨万人恨”的民间谣言。六月六是在这一天屠宰动物的大型节日土家族乡,还特意访问的朋友和家人,参加盛宴。七月半是该县的一个大型土家族节日。在这个县里有“家家有个七月半的说法”。民间流传七月半,阎王放手地狱之门,让所有的鬼,是回家探望子女和孙辈。所以土家人认为7月7日是他們祖先回家的日子。

二、哭嫁婚俗

哭嫁歌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可以有作为妻子和儿媳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和哥哥的人情常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有和父母之间不可分割的感情联系起来;可以将两个玩伴分开他们远婚后,没有消息,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再聚一聚,也可以有两个玩伴即将成为妻子和儿媳,向嫂子的姑姑请教他们的伦理知识。

哭嫁歌的话语形式主要是民歌的演唱,可以是姐姐独唱,姐姐和玩伴、父母、兄妹、亲戚邻居对唱,姐姐和所有关心这段婚姻的人对唱,歌曲的旋律线主要是横向展开,可以是姐妹、玩伴、兄妹、叔叔阿姨、亲戚邻居之间的单曲旋律线。它还可以与这些人进行贯穿于哭嫁的全过程,多条旋律线在纵向空间和时间上横向重叠,即声音复调。哭嫁歌曲的行为主体为准新娘,玩伴,兄妹,父母、舅舅、亲戚、邻居等很多人都加入这样的行列,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是幺妹结婚的哭声本身,也可以在个人和群体之间,而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幺妹则与相关人员结婚,在其中啜泣,结果,对于准新娘哭嫁行为中心群体来说,在人的身份认同方面构成了很强的随机性。哭嫁行为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自婚期开始,土家族的哭嫁歌便会随时出现在家门口。有人说土家族幺妹会哭着结婚,有人甚至说土家族幺妹哭着结婚的程度可以反映土家族美眉将来成为好妻子的可能性。

因此,在自然状态下,有很多精神和思想上的关注点,哭嫁的内容和哭嫁的基调都体现在音乐旋律上微妙细腻、感人的心灵上,它成为了最值得人们怀念的哭嫁歌,用“真”来表达。土家族“哭闹挥之不去、传承民族人文。”这样一句话里,概括陈述了土家幺妹哭闹结婚的真谛,不算太多。因为哭嫁歌的行为主要发生在嫁娘和玩伴、父母、兄弟姐妹、舅舅阿姨等人之间。因此,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数的个体和群体之间有多种形式的哭泣。

参考文献

[1]陈宇京.狂欢的灵歌[J]人民出版社,1987.

[2]王晓宇.土家族文化[M]上海出版社,1992.

[3]卢爱玲.土家族歌师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35.

作者简介:

林欣滢(1995-),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