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70年的中国特色国防与强军之路

2019-09-10李大光

中国军转民 2019年8期
关键词:我军军队建设

李大光

伴随国家70年来的建设发展,中国军队也走过了70年的强军之路。70年来,人民军队建设走过了中国军事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阶段,体制编制在调整改革中不断完善提高、武器装备实现跨越式体系发展、中国特色军事理论不断探索创新、从军民兼顾到军民融合的国防发展之路。

建国7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的70年,也是人民军队大发展大跨越的70年。70年来,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中国军事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阶段,国防建设更加坚强。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军委习主席依法治军、铁腕反腐、严惩军中蛀虫,我们的钢铁长城变得坚不可摧。在党中央、习主席统领下,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军正以豪迈步伐向着世界一流军队挺进。

一、体制编制在调整改革中不断完善提高

自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我军已经走过了91年的光辉历程。经过22年的革命战争,共产党领导的这支人民军队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锻造成一支无坚不摧的革命军队。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军也进入了压缩调整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前10年,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在担负繁重作战任务的同时,抓紧时机连续进行了4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完成了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联合军队的过渡,军队数量由最高时的600余万减至200余万人,初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编制体制,军队的质量建设迅速提高。随着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复杂等多种原因,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军仍然呈現规模庞大体制编制臃肿的状态。

1978年5月13日,邓小平同总参谋部领导谈话时,针对“文革”对军队建设的破坏,曾形象地指出:“我们军队的状况,还是1975年讲的,就是三种状况:软、懒、散;五个字:肿、散、骄、奢、惰。”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么庞大的指挥机构,指挥战争是要打败仗的。”当时的国际安全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仍然是美苏两极对峙状态,但世界大战在较长时间是打不起来的,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另外,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一场新技术革命,并深刻影响现代战争形态和军队建设。根据国际安全形势发展变化,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对军队实施精简整编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我军经历1982年、1985年、1988年、1997年、2003年和2015年的六次精简整编,全军总员额从70年代末的510余万人,到此次精简整编完成下降为200万人,人民军队由精兵之路走向强军之路,目前正在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20世纪80年代,我军的改革分为三步走,全军以“消肿”为突破口,通过“瘦身”和“强体”,向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大步迈进。第一步从1982年开始“消肿”,历时两年后完成了领导指挥机构精编改制。到1984年,军委和总部机关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圆满完成了“消肿”任务。经过“消肿”,机构和人员的精简,减少了指挥层次,大大提高了领导决策机构的工作效率,为后来的裁军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步是从1985年到1987年“瘦身”,实施了举世瞩目的“百万大裁军”。根据国际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军委于1985年5月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施战略性转变,即由“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全面转入到和平时期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战争准备也由准备进行全面的反侵略战争转向准备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战略指导。根据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实施战略转变,邓小平于1985年6月向世界宣布:中国裁减军队员额100万。“我军按照‘精兵、高效、合成’的标准,坚决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进行了以落实百万大裁军为核心的精编整编改革,全军共撤销4个大军区、31个军级单位和4 054个师团级单位。”第三步是从1988年开始“强体”,对部队的编制体制实行重大调整,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三次精简整编军改,到1990年,全军总员额减到319.9万人。通过大幅度精简军队员额,我军已经走上了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20世纪90年代,世界新军事变革已经在全球展开。为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党中央提出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当年底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又进一步确定了国防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即我军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用10年时间基本形成遂行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所需要的威慑和实战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用20年时间基本实现机械化,然后再用30年时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信息化,进入和发达国家军队同步发展的轨道。经过这次精简整编,我军理顺了关系,优化了结构,向“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初步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人类战争形态向着信息化战争转变。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进一步向世人展示出信息化战争的新形态。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依据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求,中央军委于2004年又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建设目标。基于这样考虑,中央军委下决心解决影响和制约军队战斗力提高的体制性障碍,对体制编制进行深刻的调整改革。在前几次裁减员额基础上,党中央于2003年9月决定再次裁减员额20万,至此,中国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这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压缩了军队规模,优化了编成结构,充实了作战力量,精干了领导机关,收缩了保障摊子,推进了制度改革。人民解放军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目标迈进,开始迈上跨越式发展之路。

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党的十八大强调:“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这是党中央站在历史与时代高度,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世界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武器装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体制编制向精干化方向发展,作战空间向多维化方向发展,军队建设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强调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明确推进领导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军委总部领导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完善各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依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年,党中央、习主席启动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国防和军事改革,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彻底变革,取消了运行多年的总部制,改“四总部”为15个职能部门,改7大军区为5大战区。2017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庄严向世界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

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取得开创性成果,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为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此次军改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了对我军领导指挥体制的深化改革:一是深度改革了军委领导管理体制。“以军委机关调整改革为龙头,按照调整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思路,把总部制改为多部门制,使军委及机关指挥、建设、管理、监督等路径更加清晰,决策、规划、执行、评估等职能配置更加合理,战略谋划和宏观管理职能更加聚焦;形成了‘军委—军种—部队’领导管理体系,为实现军队建设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奠定了坚实体制基础。”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针对我军长期战建职能合一、建用一体的体制弊端,组建新的陆军领导机构、成立了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从而彻底打破大军区、大陆军体制,使部队建设管理重心向军兵种聚焦。三是对现代作战指挥体制进行了战略性重构。本轮军改中,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重中之重。构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就要打破单一军种单打独斗的传统观念,着力在“协同、协调、协作和联合”上下功夫,促进联合作战质的跃升,为此,健全了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创设了军委联指中心;划设五大战区,将原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七大军区整合為南部战区、北部战区、西部战区、东部战区和中部战区五大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了精干高效的战役指挥体系,形成了“军委—战区—部队”作战指挥新格局。从而使我军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联合训练、联合指挥、联合保障体制更加科学。

全军的兵力规模结构更加优化合理。为适应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需求发展变化,落实军委习主席裁减军队员额30万目标,此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按照精简高效原则,坚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在兵力规模构成方面重点实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化:“着力优化军兵种结构,压减陆军规模,组建战略支援部队,使军兵种结构更好适应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需求;着力优化军兵种内部力量结构,统筹传统作战力量与新型作战力量发展,推动了军兵种建设战略转型;着力优化力量布局,依据不同战略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调整力量配置重心,建立海外保障基地,构建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布势。”

经过6年来的努力,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刀阔斧、蹄疾步稳,迈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的历史性步伐,在改革征程上不断创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进程中,我军迈出了强军兴军的历史性步伐,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二、武器装备实现跨越式体系发展

建设一支掌握先进装备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军武器装备从购买、仿制向自主化生产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军的武器主要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缴获的而且多数是美、日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大战期间生产的,性能较差、品种繁杂。1949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明确提出了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奋斗目标。针对当时朝鲜战争的需要,我军从苏联引进了大量武器装备,使我军武器装备的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为掌握武器装备建设的主动权,党中央积极推进国防工业建设,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准了中央军委报送的国防建设五年计划。依据该计划,新中国迅速建立起自制陆军武器、弹药及空军、海军弹药的基础工业。

从仿制到研制,缩小与世界军事强国的技术差距。以仿制为起点,缩短武器研制时间,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路子。从1954年开始,依据《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我国开始从仿制苏式淘汰的旧装备转向仿制苏式现役装备。经过不懈努力,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先后试制成功近百种武器,包括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大口径的榴弹炮、小口径的高射炮、野战炮及配套的弹药、多型号的雷达、装甲输送车,到60年代,我国先后仿制成功各种类型战机和各类舰艇,还有各类导弹。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大量仿制的武器装备相继装备我军部队,从而大大缩短了我军与外军常规武器装备的距离。我军的常规武器装备, 也完成了从购买、仿制到自主化的历史性跨越。

向尖端技术进军,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在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就作出了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6月,中程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经过千百次试验,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7个月,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飞机空投原子弹空爆试验,有了可以使用的核武器。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成为第4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1970年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洲际弹道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火箭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我军武器装备发展经历了在忍耐中奋斗、创新的艰难历程。在改革开放初期,根据邓小平提出“军队要忍耐”“要给国家经济建设让路”的要求下,军委领导仍然决定,要突出重点,有所作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加快“高、精、尖”武器装备的开发研制。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坚持走多研制、少生产、少而精的发展道路,武器装备发展进入一个技术积累期。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重视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努力搞好技术储备。针对世界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和国家安全形势的重大变化,重点发展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军初步建立起快速机动、立体突击的陆军装备体系,建立起海军一体、适应近海防卫作战的海军装备体系,建立起空地结合、攻防兼备的空军装备体系,建立起核常兼备、射程衔接的导弹装备体系,建立起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精兵必须配利器,武器装备是实现精兵的物质基础。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对我军现代化建设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波,深深改变了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建设和发展的轨迹。全军上下深深地感到,当今时代的战争已经不是过去的机械化战争,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很难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意识到,我军武器装备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军相比,已经不是同一代的了,武器装备出现“代差”。面对这种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大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为实现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新的国防科工委于1998年4月5日正式成立。武器装备新的组织领导体制成立以后,加强了对全国武器装备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完善武器装备研制采购的竞争、激励、评价、监督机制,制定武器装备发展目标和近、中、远发展规划计划,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指导下,加速推进我军武器装备发展,使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以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事电子6大行业的11个大型军工集团为主体,由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纺织、有色金属等行业相配套,涵盖科研、实验、生产、教育等各领域的国防军事工业体系。

进入21世纪,高科技大量运用于军事领域,已使战争样式、特点和规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军委胡主席要求:“建设一支同我国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随着一大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先后完成研制并交付使用,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综合技术性能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的跨越,为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一代主战坦克、反坦克武器、导弹驱逐舰、新型战机、机动远程战略导弹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其技术性能有的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军事电子信息装备初步实现数字化、综合化、一体化,保密和抗干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武器装备完成研制并交付使用,使中国军队适应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拥有了克敌制胜的先进作战手段,武器装备的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着眼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需求,积极构建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的装备体系,加快推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习主席深刻指出:“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要看到,随着军事技术不断发展,装备因素的重要性在上升”。在习主席亲自运筹决策、领导推动下,我军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实现整体跨越。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杀手锏武器加速走向战场,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我军武器装备已经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航空母舰、第四代坦克、第五代战斗机、高超音速导弹等“大国重器”实现零的突破,新型主战坦克、武裝直升机、大型舰船、高性能战斗机等一大批骨干装备批量列装部队,基本建成要素齐全、功能完整的武器装备体系,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武器装备发展道路。

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硕果累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与回收和航天员中期驻留、“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太空加油”等任务压茬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覆盖向全球覆盖拓展,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不断完善、资源共享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我国与世界强国差距不断缩小,部分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实力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接连制造出国产航母、重型五代机、战略运输机、万吨驱逐舰等世界顶级装备。海军主力战舰以“下饺子”的速度更新换代,空军主力战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进以“20”时代,“东风”系列战略导弹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中国海军得到快速发展,有人甚至用“下饺子”来形容海军装备的发展,“中华神盾”舰装备了类似宙斯盾作战系统。

如今,中国研制新型万吨级驱逐舰055型导弹驱逐舰已于2017年下水,中国第三代战略核潜艇096型已经下水,采用AIP技术的混合动力的039B型潜艇已于2016年底开始舾装。2018年5月13日至18日,第一艘国产航母001A型航母完成首次海上试验任务后返回大连造船厂,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航母制造技术。目前,歼20、运20等一批新型战机和运输机已经服役。2017年9月28日,中国军方宣布歼-20正式入列空军作战部队,成为全球第三款服役的隐形战机,大大增强了中国空军夺取战区制空权和远程兵力投送的能力。代号“鹘鹰”的歼-31战斗机是中国第二款隐身战斗机再次进行试飞,它将与重型隐形战斗机歼-20形成高低搭配格局。中国的“东风”系列战略导弹被称为扭转乾坤的神器。如今,中国的最新东风-41洲际导弹已经进行了第10次成功试射。东风41导弹的射程可达1.4万公里,可以攻击地球上的任意目标,而且东风41导弹可以携带6—10枚分导式弹头。这些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成功和装备部队,标志着我国又向强国强军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猜你喜欢

我军军队建设
《突破口》,道出我军制胜密码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寒露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一段往事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