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势利导 水到“趣”成

2019-09-10蒋仁乐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孔乙己课外活动情境

蒋仁乐

摘 要:“兴趣”乃是学生在新课改进过程中最好的良师;问题设定,争取让每一类型的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平台,使学生接受知识于讨论之中;竞争回答,着意塑造有鲜明个性的学生,获取知识于争辩之中;模拟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沉浸在所设的氛围之中,承受磨炼;课外活动,更是学生的能力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舞台,是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激趣教学贯串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激趣;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往往胜过责任感。”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兴趣越高,学习和探究的效果就越佳。

语文学科的功利性不太明显,其“获得地位”这一主导动机也不够突出,再加上语文教材内容分析的繁琐,学生成绩的差距不大,造成学生有着“勤与懒”效果差不多的模糊认识。针对这种情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多年的语文教学缩手缩脚,近年来开始松绑。“适逢机遇,如沐春风”,笔者从“激趣”人手,探讨并实践着如下几种方式:

一、问题设定的激趣

新授课时,常常把问题设置在知识的浅近区,使学生稍作思考后就能作出回答,或就是文中的原句,这样有助于学生保持课堂上的思维的能动性、阅读的主动性,从而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每个同学的知识浅区不同,问题的设定就要有多层面性,争取让每一类型的学生都能够有回答的问题,照顾学习的差异性,着眼于普遍提高。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讨论“探究”题:怎样才算直正的男子汉?学生能各抒己见,无拘无束,个个(包括女生)俨然“小大人”的气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学到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竞争回答的激趣

语文的答案往往不是单一的,怎样表达更完整,怎样表达更形象,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力争创新,提倡举手发言,但哪怕是自言自语或是一句悄悄话,只要符合情理,就应给予充分肯定。教学“信息”单元后,布置学生一道作业:今天中午请各位同学收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第一新闻,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检查作业时,绝大部分同学用字幕上的“海军361潜艇遇难官兵追悼会隆重举行”标题来完成,这应予肯定。怎样更完整,更明确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字的讨论,教者点拨后认为需加“时间、地点”。变成“海軍361潜艇遇难官兵追悼会20日上午10时在大连隆重举行”。最后,同学们明确了一句话新闻应有高度的概括性,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必要的修饰语。这样学生对“消息”的知识更扎实牢靠了。

三、模拟情境的激趣

情境的再创造,能使学生很快地进人角色,沉浸在所创设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语文内容。我曾听过有位老师上《孔乙己》的第二课时,在《二泉映月》的凄惨的二胡声中,教者沉痛地介绍了孔乙己的身世和作品的主旨,让学生先入为主,为气氛所感染,而后让几个学生表演了课本剧(这些课前预习要充分),学生绘声绘色地表演了孔乙己几个片段的生活,这样使孔乙己的性格暴露无遗,文章的主题也显而易见,也使学生真正学到了文化知识。

四、课外活动的激趣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能力的迁移与表现。如举行一次普通话朗读竞赛,也会激发起朗读的兴趣,促进课内朗读水平的提高,如学生张桂铭同学在获得班普通话比赛第一名后,成了学校升旗仪式的主持人,这样使得全班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致高涨,人人跃跃欲试。再如自我介绍、故事会、佳作欣赏,也会不断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平时的日常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源泉。一次偶然发现几位女同学坐在教室里泪流满面,一打听,她们更是声泪俱下地诉说了心中的委屈:她们不经意中在广播操队列训练中被淘汰了,一个个指责体育老师的不是。那我顺势利导地指出,哭鼻子是没有用的,不如把事情的过程、心中的不平写成日记给体育老师看,老师反而会理智地处理好此事的。于是,她们写出《谁之错》、

《老师啊,我们多么需要您的指导》、《我又长高了》、《班级花絮》等情真意切的习作,后经我的修改印成范文发给了全班同学,并将这些优秀习作投寄报社,后来又被刊登,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热情,还妥善地处理了师生间的矛盾,真是一举两得。

“摸着石头过河”是不怕鞋湿的,哪怕弄潮衣服也心甘情愿,但愿凭“兴趣”过了河,快速走上“小康”之路。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课外活动情境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
淘气包马小跳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