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泽伟眼中的古元:亦师,亦友

2019-09-10龙芊霓

珠海 2019年8期
关键词:水彩水彩画珠海

龙芊霓

“第一次见到古元先生,他给我们印象是——艺术的巨匠,朴实、谦和、大度。” 已退休的原古元美术馆馆长包泽伟如是说。

1977年,包泽伟在江西九江市的长江堤坝与一群小画友写生,巧合的是他们遇到了正在堤坝上写生的古元。“我小学时的发小们都知道古元先生的作品,当时我与小画友们能专心地看他画画,是一件特别兴奋的事。”滔滔江水前,古元在画纸上迅速地起笔涂抹,落笔调色,吸引着包泽伟一行人围观学习。古元平易近人,一边作画,还一边耐心地和他们讲解。

“没想到,那次相遇让我和古元先生结下了师生的情缘,忘年交。”那时,古元58岁,包泽伟不过20岁。

河堤上的师生情

九江古称浔阳,南靠庐山,北临长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往今来骚人墨客题咏、商旅游宦乘舟赏景,英雄豪杰络绎不绝,到访此处一览江山。当年的包泽伟就在庾亮楼前的江堤上一笔一画地看着古元创作,气势不凡的江面,在古元的画中显得格外平静,写境、写情呈现的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面对复杂的画面处理,古元先生告诉我如何用颜料在水彩纸上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如何利用水彩画的特点,恰到好处地描绘从乌云中射出的阳光。”古元画到天空时,先将浓浓的乌云画好,再把准备好的棉花揉捻一下,在乌云中擦出几道阳光,一幅生动的阳光透过乌云射向江面的画面便展现在观者眼前,整个画面豁然开朗,滚滚长江东逝水,意味无穷,这幅作品便是《淡淡阳光》。

画面中大码头停靠着往来于渝沪之间的“东方红”客轮平底船,另一小客运码头停靠的则是往来九江地区湖口石钟山、彭泽县的客轮。水色渐变天然成趣的画面中,暴风骤雨之后的长江岸边风云变幻,时而乌云遮天,时而阳光穿云破雾。画面呈现出“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荡气回肠之美妙。

“用水彩画来表现此情此景,举重若轻的大手笔中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慨,更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淡定。画面中透出的铅笔、水彩痕迹不也正反映出历史背景的印迹缩影吗?《淡淡阳光》画面散发出悠扬的音乐感,常常让我联想到库因芝的《第聂伯河上的月夜》和列维坦的《伏尔加河上的清风》,风景画所流露出深刻思想性与大自然的魅力,《淡淡阳光》功夫在诗外。”当年那次难得的大师现场写生演示与点拨让包泽伟收获颇丰。

知无不言的大师

“当时我的发小李见深也和我一起在长江边偶遇的古元先生,出于人之常情,为感谢老师,我们几个画友便商量在李见深家做東,请古元先生一行来做客。”古元欣然接受赴宴,家常便饭中的交谈轻松而畅快,几个小辈请古元和大家讲讲学画的经历以及艺术创作的过程。相谈甚欢,古元也非常乐意与几位朋友分享自己的故事,从童年生活在那洲时便喜欢画画,到在广雅中学念书时常用课余时间画素描和水彩,这些成长中的细节都一一为大家娓娓道来。

“古元先生谈自己尤其爱看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作品。他的水彩画是从风景写生入门,由于他对农村比较熟悉,因此特别喜欢画乡村的景色。古元先生在鲁艺美术系学习了一年,毕业后到乡政府做文书时创作了大量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木刻作品,那时他用毛笔打个稿,征求老乡意见,并觉得创作过程中群众意见很有启发性。”

包泽伟回忆,当时他与发小们都非常喜欢德国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也临摹了许多。古元了解后,针对艺术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对自己如何借鉴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如何用木刻造型强烈的黑白对比手法,又如何结合民族欣赏习惯,采取用线造型,引起群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共鸣,从而探索现代木刻的民族风格重要性。古元对这些在学画路上求知若渴的年轻人知无不言。谈及深刻之处,古元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自己一直坚持艺术家应该具有三方面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个人特色。

会面短暂而愉快。包泽伟后来又到赣南读书深造,而李见深赶赴景德镇学习。时过境迁,当年长江边的两个小伙如今皆在各自艺术领域获得不少成就,每当二人在古元美术馆观看大师的作品,回忆起在浔阳江头与古元先生相逢的故事,都会格外珍惜这段难忘的师生情谊。

再次相聚,亲切难忘

1986年,9年光阴,包泽伟成为《珠海特区报》的一名美术编辑,当时古元正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当年2月“古元傅天仇作品展”在澳门赵斑斓文化艺术馆举行,办展期间,古元回到故乡珠海,包泽伟与古元再次产生交集。“当时古元先生住在第二招待所,我与澳门的庄记者一起采访了古元先生。”包泽伟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在古元的故乡再次与他相见,心情百感交集,认为这既是缘分,也是天意。

“担任报社美术编辑后,我在专业工作上与古元先生的联系变得多了起来,当时《珠海特区报》美术专版‘艺术家’题字就是由古元先生题写的,专版的稿件古元先生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于我在美术创作上的疑惑古元先生也是热情指导。”

3年后,包泽伟在珠海举办个人艺术作品展,已经70岁的古元了解情况后特意题写“包泽伟艺术作品展”几个大字,并且专程从深圳赶到珠海,在展厅边看边指导,耐心细致地与包泽伟讲木版与石版拓印的方法与技巧,画面的构成与效果的处理。老先生亲切的关怀,让包泽伟感动至今。

1993年,包泽伟与朱乃正、钟涵应邀赴澳门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画廊精品展”与古元在澳门相见,“参观时,古元先生同我们说起他小时候骑车来澳门看一些美术书籍、作品,帮助家里买酱油。”与古元相处时的细节包泽伟历历在目。在珠海期间几位老师住在望海楼宾馆,晚上古元抽空拜访亲戚,包泽伟则邀请朱乃正、钟涵前往家中画室看画、聊天。没想到事后古元埋怨起包泽伟没有邀请自己。

“古元先生说他是一定要去看的,但第二天一早老师们就要返京,当时古元先生已经74岁高龄,他返回故乡停留的时间特别宝贵,我担心打扰到他才没有邀请,没想到他如此重情谊,让我难以忘怀。”

艺术与思想的高度结合

包泽伟曾在一篇探讨古元艺术作品的文章中写道:“古元先生不仅版画作品独树一帜,水彩画作品也是出类拔萃。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他的水彩画艺术创作了三个时间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生活在广东时的青少年时期水彩画,有《香山的回忆》等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第二阶段是1950年调入北京工作时期,古元先生再次开始创作水彩作品,怀着对新时代生活的热爱与憧憬,水彩画色彩明快、清新流畅,如《古城门外》《北京什刹海之夏》等;第三阶段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古元先生到各地写生创作,如《淡淡阳光》《九江烟水亭》等意境深远,让人陶醉;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珠海远眺》《渔女献珠》浪漫而高雅、充满了沧海桑田的诗情画意。”

1989年,古元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为家乡创作水彩作品《珠海远眺》,画中前景是珠海石景山形、树木、石块;中景是岸边珠海特区拔地而起的建筑,这些在当年极具代表性的大楼,因画面构图需要,经过了巧妙的移植构成处理;远景是蓝色的香炉湾海景、飘浮的白云,珠海渔女的屹立畫龙点睛,一幅让人期待的珠海风景在古元笔下栩栩如生。

“明朗的色彩用薄涂法渲染,第一次画上水彩透明,二次半透明颜色的技法,透过二次分层水彩、轻快的笔触画出了海水与天空的柔和效果。水彩薄擦技法的处理和明暗色调互为对比,衬托不同的景物形状与效果。深褐色石块纹理质感与绿色调植物相互作用,环境色彩的调和使得水彩语言氛围更显生动性。这幅风景画有从近景的选择、取舍,到中景的借景,远景的眺望。”这幅挂在古元美术馆一楼的《珠海远眺》是让包泽伟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

古元另一幅创作于1993年的《渔女献珠》同样让包泽伟欣赏不已。“珠海渔女雕塑根据渔民生活中的美丽传说而来,是珠海风光中的点睛之笔。 ”

《渔女献珠》画面描绘的是珠海之滨的秀丽风景,海风徐徐,花香四季。蜿蜒的情侣路旁棕榈树、绿地沿着浪漫的海岸线伸展。渔女雕像在海中矗立,脖戴项珠,身披渔网,裤脚挽起,渔女面含微笑的神情在晴朗的蓝天白云下,碧波荡漾间显得质朴、清纯、飘逸动人。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渔女雕像的细节形象刻画,高光处理让画面充满活力,呈现舒展的典雅之美。

“古元先生深感家乡的沧海桑田巨变,触景生情地以《渔女献珠》《珠海远眺》两幅水彩作品寄托内心喜悦与畅想。在古元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珠海经济特区蒸蒸日上的建设,也感受到他用抒情笔调来赞美大时代的同时内心愉悦的心情。随着他在艺术上不断探索、提炼、概括、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古元先生的水彩画的特点与特色——是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完美结晶。”

猜你喜欢

水彩水彩画珠海
珠海 革命风云
徐惠水彩作品九则
编读往来
珠海之旅
与水彩对话
水彩城市剪影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水彩版超级英雄大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