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语文就是教做人

2019-09-10徐俊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贾老师核桃松鼠

徐俊

贾老师的课看似很传统,无非是听、说、读写——不管是阅读课还是习作课,但贾老师的课却总是很经典,不事雕琢,语言干净,设计完美,堪称教科书式的课堂范例。贾老师的课

看似平淡无奇,一点都不精彩——没有任何剧场效应,但贾老师的课却总是震撼人心,他用学生生命的状态变化告诉我们“教语文就是教

做人”。

30年前风靡大江南北的“贾老师教作文”如此,13年前的一堂续写童话的习作課《谁动了松鼠的奶酪》更是典范。

一、 朴实设计——语文教师应有的智慧

贾老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突出其学生,淡化他自己。贾老师如是说,“真实、朴实、扎实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课的导入是从“童话”说起的。学生静下来后,贾老师极其工整地在黑板上写下“童话”二字,又十分认真地指导学生轻声地、干脆地读此二字。

贾老师告诉学生,每个童话都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他又告诉学生,童话是作家写的,如果有丰富的想象力,你们也能写出精彩的童话。

这堂课的全部时间都在“听说读写”。正当学生对童话充满期待时,贾老师却让他们听写“冬天快要到了”“小松鼠一家”“核桃”“仓库里堆满了核桃”“哈哈”等语句。听写过后是抄写、朗读、评议书写和朗读。评议过后是顺着学生的“浮想联翩”,一起编一个关于松鼠和核桃的故事。

当故事讲到“哈哈,今年过冬我们不愁啦!”时,贾老师用一句听写——“一天,小松鼠到仓库里去一看,就大叫起来:‘不好了,不好了,出大事了!’”让故事戛然而止。

当贾老师用报纸上的新闻为学生解释故事的结果:《小松鼠的核桃被游客拿走了》《朋友,你动了小松鼠的核桃吗》……孩子们“义愤”了。

接下去,松鼠一族会怎么样呢?贾老师问学生,学生也在问自己。于是,课堂上便生成了一个共同关注的话题。故事就在听、说、读、写中进行着。随后的习作,学生对松鼠一族的关切、同情、怜悯,对动了松鼠核桃的“人”的愤怒、质问、鞭笞,对事情本身的关注和思考,都自然地融入到规范表达的练习中了。

40分钟,学生相继写完故事。写得如何?怎样评讲?贾老师并不着急,也不提先前作文的事,只是领着学生读“文章不厌百回改”。

习作讲评是从修改病句开始的。贾老师让学生读另一段文字:“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妈妈扯下两条腿,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

似乎很通顺的一句话,经贾老师一点拨,教室里笑声四起,学生找出六处语病。修改完病句,贾老师让学生重读这段话。学生边读边发出会意的笑声。想必他们已经感觉到什么叫“文从字顺”了。于是,贾老师请他们以自己的习作为例,实践“文章不厌百回改”。

这是师生互动的修改过程。从文题到结构,从语言文字到标点符号……精彩不断生成,语感(首先是对语言的敏感力)在读、评、改中不断历练。

一则则富有现实意义的童话,一段段文从字顺的练笔,一个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一篇篇生动有趣的习作,就在这朴实的课堂上诞生了。

在课堂上,凡是要求学生读的,贾老师都要求读到位,读清楚,读连贯,不拖腔,不拿调。这是作文课还是阅读课?贾老师说,这是语文课。在他眼里,听、说、读、写就是最朴素的语文,应贯穿于每一种课型、每一节课上。

这是最朴素的语文智慧。贾老师的每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眼神,无不充溢着对学生的关爱。他对学生的指导—— 一个字的书写、一个坐姿的纠正、一句谚语的真实情态的表述,都是朴实的、深沉的。

二、 善于发现——语文教师应有的敏锐

和许多语文教师一样,贾老师具有非常敏感的语文意识。

这种敏感的语文意识,可以发现并树立学生中“治学为人”的榜样,如同贾老师一进课

堂,就发现端坐着并注视老师的那个“大眼睛女孩子”。

这种敏感的语文意识,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如同贾老师发现报纸上《谁动了松鼠的奶酪》这个素材之于教育的意义、之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价值,并巧妙地将其转化为习作教学的材料。

这种敏感的语文意识,能引领教师在语文训练中教给学生治学的严谨,做事的规范和对人、对生命的关爱。

三、 植根语文——语文教师应有的操守

“有人说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不全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贾老师指着工整地抄写在黑板上的一段话告诉学生,“这段话里有六处错误。”学生惊讶之后开动脑筋寻找错误。

很快,第一处被一个孩子找到:“老鸭汤‘搬’上来了,这个‘搬’字用得不恰当,该用‘端’。”第二处被另一个男孩发现:“妈妈扯下两条腿,应该是‘老鸭’的腿。”教室里,孩子们笑成一团。

在贾老师的引导下,又有几个学生发现了:“‘搬上来了’后面应是句号。”应该是“‘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另一条放在我的碗里’,这是尊老爱幼,应该先奶奶后孩子。”“一句话里接连用两个‘放’,说明词汇贫乏,妈妈尊老,奶奶爱幼,应该是‘摁’在奶奶的碗里。”

短短几分钟,贾老师身体力行,带着学生历练语感,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什么叫“语言的推敲和锤炼”。

贾老师说:“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人文关怀,需要在语文课堂的细节里适时锤炼。

根在语文。这是语文老师应有的职业操守。

四、 关注细节——语文教师应有的功力

贾老师的课上,我们时常被一些细节所感动。有些细节,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

课前,主持人在介绍贾老师时,他却留意每一个孩子的眼神。这堂课的第一个问题是“听别人说话用什么?用眼睛啊!这是用心倾听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贾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怎样学习,更是怎样做人。

这堂课的设计,是从听写几组词语到听写句子,到创造性地说,再到创造性地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这般细致的训练,我们很少看到。将语文训练做得如此精致、到位、有效,我们更没有见过。然而,正是这些细节,成就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缺钙”。

“评讲时敏锐、准确”,早就成为贾老师教作文的标志。比如,跟学生交流作文的标题时,学生说《动物法庭》,贾老师说,不太明白,改为《动物法庭上的较量》更好些;学生说《人类是我们的好朋友》,贾老师补充,这是引自动物说的话,需加引号;学生说《法庭上的争执》,贾老师指出,法庭上应该是辩论,不是争执。

这就是细节!语文的细节,做人的细节!贾老师关注细节,“语文”的细节让课堂充满思辨与灵性,体现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关注和人格修养的培养。

五、 治学严谨——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

贾老师的课,不是“上”出来的,而是“酿”出来的。如同“酿”一坛语文的好酒,“能”改一字,“酿”出深厚的文字功底;“求”改一字,“酿”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常”改一字,“酿”出精益求精的求学之道。

关于“妈妈把鸭腿放在奶奶的碗里”这句话,贾老师引领学生改“放”为“摁”。这一字之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严谨性,感悟到了“尊老爱幼”,更接收到了教师严谨学风的言传和身教。

让学生上台朗读习作时,贾老师在一旁不断评点、修改。既有表扬其遣词造句准确生动之处,也有纠正其谋篇布局重复累赘之时,每处细节都不放过,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使语言做到准确、精练。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语文教师的严谨、细致。“作文要写得明白、干净。”严谨的态度,不仅让学生印象深刻,更让听课者心灵震撼。贾老师的课让我们明白了,在语文课堂上的言行举止,乃至每一个细节,都将成为铸就学生语文生命的鲜活“存在”。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笕桥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贾老师核桃松鼠
神秘的礼物
你猜我猜大家猜
小松鼠
师恩难忘
松鼠
松鼠
松鼠
热胀冷缩巧取完整核桃
大师很幽默
多功能漏斗型核桃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