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启示

2019-09-10王春亮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党性修养文化自信

王春亮

摘要: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抓手,加强其创造性转化意义重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入认识中医文化的“仁心仁术”“天人合一”“治未病”等精神特质,从仁爱群众,坚定宗旨意识;顺应天道,常怀敬畏之心;内外兼修,做到表里如一;思患预防,重在遏渐防萌等层面加强党性修养的锤炼。

关键词:党性修养;中医文化;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一方面,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我反省、自我认知的升华。另一方面,这是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文化演进的必然结果。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对于当前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提升不无启发意义。

一、加强中医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时代性,只有能够不断地运用于实践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文化,其发展虽历经坎坷,但随着新时代的开启,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一)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优秀的中华儿女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医学,即中医学。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极大促进了国人的身体健康,并形成了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体系。中医学不仅关注人身体的健康,而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人与自身的神形合一,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理念上,中医文化深受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吸收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神形一体等理念,而且在实践上得到切实的运用,是道与术的完美结合。因此,中医文化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在不断的实践中将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扬,并进行了极大丰富和升华。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从战国到1949年,存留于世的中医药图书达12124种。且随着大量出土中医文献的发现,中医文化的深入挖掘大有可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不能没有中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深入弘扬,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发扬光大,才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性的继承与发展。

(二)中医文化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习近平同志对中医事业高度重视,指出要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随着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进一步彰显,文化的对外交流也更加频繁,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也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和认同。在当今时代发展契机下,中医文化也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而且中医在治疗一些人类重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新时代,我们党肩负着沉甸甸的文化使命,必须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就需要我们以国际的视野、包容的态度深入挖掘中医文化的时代内涵,让先辈所创造的中医文化,在新时代更加出彩,让世界各国人民以此为窗口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中医文化是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国的发展最终体现在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上。党员干部作为党中央各项决策的贯彻执行者,只有身心健康才能保证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梦的顺利实现。相较与西医,中医文化在调整党员干部身心健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从文化心理上来讲,中医文化的理念和方法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人更易于接受中医文化。另一方面,中医文化是适应国人身心特点而形成的,對于国人身心健康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充分发挥中医文化的积极作用,加强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医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勃勃生机。

二、中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医文化有其独特的精神实质,对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就中医文化的主要价值导向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仁心仁术”的人文精神

中医文化的基本价值定位是“医乃仁术”。也就是以恻隐之心来治病救人,将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医患之间的关系是深深地根植在生活之中的伦理共生关系,医道与伦理是相通的,仁爱、仁慈是古今医家最基本的职业伦理道德原则,“人命至重,有贵干金”。同时,中医文化更将医术的重要性上升到经世致用的高度上。明代医家李时珍认为:“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更提出了“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名言。因此,中医文化强调的是超越个人的大爱,医道是济世救民的一种途径。

(二)“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

中医文化的一个突出的特色便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是大自然运动变化的产物,人与外部环境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黄帝内经》反复强调这一观念,认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因此,人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人体的运行规律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只有敬畏自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来把握,才能更好地认知生命。

(三)个人身心的内在统一性

中医文化强调人自身的内在统一性,只有形神一体才能真正实现人自身的康健。《黄帝内经》说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因此,只有实现精神和身体的统一,达到表里如一的状态才能实现健康的目的。如果单方面强调身体的健壮,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健康,人自身这一统一体也将处于失衡的状态。而且人体的脏腑也是互相沟通、相互协调的,最终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因此,必须从统一性、联系性、整体性的角度来认识机体的内外关系。

(四)“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中医文化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是其重要的价值理念。这与西方医学“有病治病”的价值理念不同。《黄帝内经》早已提出了中医学的至高境界,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唐代的孙思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原则,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这种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理念不仅对保持身心健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上“小方防大病”往往具有奇效。

三、中医文化对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启示

古人讲:“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中医文化不仅论述了人体的健康问题,更论述了天地运行的规律。因此,中医文化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抓手。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员干部要“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如果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不足或缺失当作一种病态来认知的话,中医文化的核心理念对于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十分重要。

(一)仁爱群众,坚定宗旨意识

古人说:“仁者寿。”中医文化在道的层面强调推己及人,以仁心仁术救民于危难。这种德性精神是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是中国人修身立命的根本。一个高尚的医者只有对罹患疾痛的群众感同身受,以利他之心践行医术,才能最大程度消除病痛,获得群众的衷心认可。我们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切实解决近代以来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境地,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站了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与人民群众一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彻底改变了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历史面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扭转历史的航向,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使人民群众富了起来。新时代,我们党重整行装再出发,开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征程。因此,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在人民群众之中,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我们党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因此,党员干部要如同一个高尚的医者一样,对人民群众的困难感同身受,以仁爱利他之心帮助群众、解民之困,才能让我们党在新时代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之力,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顺应天道,常怀敬畏之心

中医文化是从天人关系中来思考生命。人类作为自然孕化的生命现象之一,只有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不违背天地生长收藏的变化过程,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享有天年。一旦违背了自然运行的规律,轻则遭受病患的折磨,重则折损寿命。因此,敬畏自然是中医文化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层面。党员干部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在人事之外还有一个天道的存在,时刻怀着“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敬畏之心,敬畏人民群众,敬畏手中的权力,按照党纪国法的要求,用好手中的权力。党员干部在日常的言行中要认识到,“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深刻道理。只有敬畏百姓,敬畏权力,以战战兢兢的戒惧之心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最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否则,党员干部一旦失去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脱离群众,则有可能落入“千夫所指,不病而死”的境地。

(三)内外兼修,做到表里如一

中医文化所强调的健康,是身体和精神的一体,是形与神的合一,只有内外兼修,实现外在康健和內在和畅的统一才最终获得有质量的生命。这种外在与内在的统一,对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启示就是要做到表里如一,切实避免做“两面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员干部的面貌焕然一新,但一些党员干部表里不一的病态现象也凸显出来。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口是心非的‘两面人’,对党和人民事业危害很大,必须及时把他们辨别出来、清除出去。”这种表里不一的现象表现形式很多,如不信马列信鬼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只顾个人利益而牺牲党和人民利益等。这种病态现象,无论其口头上承诺得多么信誓旦旦、行动上表现得多么义无反顾,最终都是诓骗自己、诓骗党和人民的作秀行为。因此,党员干部必须从表里如一上下功夫,加强理想信念的涤荡、加强担当作为的行动,只有强根固本,才能形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定党性。

(四)思患预防,重在遏渐防萌

中医文化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只有从细微之处着手,及早将病机扼杀在萌芽状态,才能有效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转化,防止身心遭受深层次的损害。《黄帝内经》中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可见,身体的健康不仅在病已至的精心治疗,更在于思患预防,防止小病转化为大病。这种注重疾病防治的“治未病”的思想对于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只有从小处着手,在量变的范围内下功夫,切实将不好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才能有效地避免朝为好同志暮为阶下囚的悲剧发生。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提升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会随着党龄的增长而自发增长,只有正向的量变的积累,才能实现党性修养质的飞跃,而反向的量变集聚,最终导致个人的腐化变质。因此,党员干部要注重遏渐防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可轻忽细节,让自己的党性修养在正向的量变中实现飞越。

猜你喜欢

党性修养文化自信
延安精神在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中的时代意蕴及现实启示
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历史逻辑
论党性修养
提高党性修养,打造共产党人精神高地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习近平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论要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