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供给与结构性改革思路探讨

2019-09-10刘增玉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思路

摘要:从供需结构性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透支利用及面源污染严重等层面分析了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面对我国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从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3方面阐述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

關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坐拥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其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第一个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至今,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创造了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奇迹,但问题与发展相随,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进口粮食产品、社会总库存量出现了三量齐增的局面,虽然从农产品总量来看,供求基本平衡,但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供给侧方面。因此,为了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并为此制定相应的改革思路。

一、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一)供需结构性失衡

有效供给不能及时跟上需求的变化,导致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其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的过剩和结构性的短缺。

结构性过剩表现为:有的农产品过多,如,玉米,年度性供大于求,库存积压较为严重。而有的品种短缺,如,大豆,国内产量不断降低,种植面积逐年递减。由于国内优质农产品的短缺,以至于许多食品加工企业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农产品,因迫求数量而不论其质量,生产出来的产品却不是人们需要和接受的,就会导致产品结构性短缺。

(二)生产成本过高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小,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高及农业服务价格攀升等原因,使得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据测算,2013年以来,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及增幅高于国外,加上人民币升值、海运费下降等因素叠加,导致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进口农产品价格,有的甚至高于配额内的进口到岸价格。较高的粮食生产成本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国内企业也不愿意收购,为不影响农民利益,国家只有按保护价收购,这样就形成了国家收购粮食的“天花板”与农民种植成本“地板”的结构性矛盾。

(三)资源透支利用,土地超垦超牧,面源污染严重

一些地区为了多种粮食,对土地进行过度开垦;一些地方水资源紧缺,但却种植过多高耗水作物,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水稻、玉米生产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分别为35.2%和36.6%,平均比欧美发达国家化肥、农药利用率低15%~30%,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农业面源污染在不断加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思路探讨

面对我国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一)去库存

对于人口大国来说,一定的粮食储备必不可少,但是若库存过多就会影响粮价的合理走势,且超重的存储规模又会加重财政负担,甚至会导致粮食产业链的政策失灵与市场失灵,出现新粮难储、旧粮难出的局面。

去库存就是要加快消化积压的农产品库存量。当前库存特别多的是玉米,据统计,玉米库存每年需贷款利息和保管费用300亿元左右,再加上库存产品品质劣化,损失更严重。可通过积极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促进产品加工转化;加强信息引导,加大收储政策与市场形势宣传力度,帮助农民卖好粮;抓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车用燃料乙醇市场扩容时机,扩大粮食乙醇产能和使用范围,加快消化库存积压。另一方面,调节种植结构,适当减少非优势区的玉米种植,控制其增量。需要说明的是,去库存不是简单地压缩粮食生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

(二)降成本

通过减少化肥及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发展适度规模、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措施,实现节本增效,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农民普遍认为多施肥及多打药能够促进农作物生长,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施肥和施药,不仅加大生产成本,而且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因此,政府应提倡农民根据土壤、所种作物特点以及种植规模合理高效使用化肥和农药,把过去一味追求高产量而增加的成本降下来。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据报道,我国农村承包土地的农户有2.3亿户,平均承包土地规模为0.5hm,是世界上农业经营规模最小的国家。小农经营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束缚,而适度规模经营产出高,抗风险能力强,顺应国际发展的趋势,因此,应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服务,通过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

社会化服主要包括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近年来通过“点餐”或“点菜”,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各个环节的服务,已成为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有效缓解了谁来种地的压力。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农业信息、政策和法律等服务,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如,产前的资料供应、产中的耕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产后的销售、运输、加工等,提高了运营效率、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避免了因盲从生产所带来的额外成本。

(三)补短板

补短板就是弥补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变化;提高农民素质,确保科学种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政府虽然进行了一定投入,但是投入力度依然不够,因此,要健全农村基础设施长效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措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

提高农民素质,应加强人力资本投入,通过开展阶段性的教育培训课程,提高其知识水平,使其对当前的农业形式及相关政策有清楚的认识,通过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让农民学会科学种植,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开展农业经营管理培训,使农民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成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护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要把划入基本农田的陡坡耕地,该改的改,改退的退,让超垦超牧的土地修养生息,让不堪重负的地下水资源压采回补。

重民固本是安民之基。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农业供给侧面临的种种问题,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迈向新台阶,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刘增玉(1969-),男,河南林州人,农业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责任编辑曹雯梅)

猜你喜欢

结构性改革思路
通则有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基层民事检察之进路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我的思路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