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不畏网,而畏鹈鹕 “鸟界恐龙”鹈鹕濒危 天劫还是人祸?

2019-09-10萧野

环境与生活 2019年9期
关键词:鹈鹕越冬羽毛

萧野

“鹈鹕会游善飞翔,眼疾嘴快捕鱼忙。大嘴下面长皮囊,有了食物能存放。自由伸缩像鱼网,鱼儿撞上难逃亡。”这首儿歌生动地概括了大水鸟“鹈鹕”的特点。它们生活在热带、温带的江河湖泊、沿海和沼泽地带,体型大、翅膀大、嘴大、喉囊大,被称为“鸟界恐龙”。全球共有8种鹈鹕,我国分布有3种,即卷羽鹈鹕、白鹈鹕和斑嘴鹈鹕,它们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均已“濒危”,是什么原因让它们陷入这般处境呢?

显得滑稽笨拙的巨嘴怪鸟

被称为“巨嘴怪鸟”的鹈鹕科动物全球共有8个物种,它们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喙长直且宽,嘴前端有一个爪状弯钩,像鸬鹚。下嘴壳与皮肤相连接,形成了一个大的皮质囊——喉囊,这是它们的另一显眼标志,据说能“容二升物”,可自由伸缩。古籍记载,它的喉囊甚至可以像袋子似的装着水养鱼,能“竭小水取鱼”,所以又被俗称为“淘河”,也有些地方称这种鸟为“塘鹅”。

它们性喜群居, 四趾之间都有蹼,便于栖息在沿海、湖沼、河川地带,不过在陆地上行走时像鸭子似的左右摇摆,憨态可掬。与那些体态矫健、色彩艳丽的鸟类相比,鹈鹕算不上美丽,姿态也有欠高雅,甚至因为一张大嘴而显得很笨拙,看上去有些滑稽可笑。

我国拥有体型最大鹈鹕

我国分布的3种鹈鹕,分别是白鹈鹕、斑嘴鹈鹕、卷羽鹈鹕。

白鹈鹕也叫东方白鹈鹕,因体型巨大,又叫大白鹈鹕。它体长1.4~1.7米左右,全身羽毛雪白,嘴呈铅灰色,脸上裸露的皮肤为粉黄色,头后部有一束长而狭的悬垂式冠羽,胸部有一撮淡黄色的羽毛,翼下飞羽是黑色的。它的体型在鹈鹕中仅次于卷羽鹈鹕。尾羽24枚,比卷羽鹈鹕多2枚。

白鹈鹕在欧洲东南地区繁殖,在亚洲和非洲越冬,在我国常见于新疆的天山西部、准噶尔盆地西部和南部水域、塔里木河流域和青海湖等地。

斑嘴鹈鹕又名“花嘴鹈鹕”。鸟如其名,上下嘴边缘布满了蓝黑色的斑点。它的体型比白鹈鹕略小,体长1.3~1.6米。斑嘴鹈鹕上身灰褐色,下身白色,脚为黑褐色。头、颈白色,有粉红色的冠羽,后颈的羽毛淡褐色,长而蓬松,像马鬃一样。

斑嘴鹈鹕主要分布分布于缅甸、印度、伊朗、斯里兰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我国分布于长江下游、广东、福建、云南和台湾及海南岛等东南沿海一带。

卷羽鹈鹕是所有鹈鹕中体型最大的,可以用“壮硕”来形容它,它在整个鸟纲家族里也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体长能达到1.8米,重可达15公斤,翼展超过3米。它有“水鸟中的轰炸机”之称。

卷羽鹈鹕的嘴呈铅灰色,体羽主要为银白色,并有灰色。颊部和眼周裸露的皮肤为乳黄色或肉色,脚为蓝灰色。

与其他两种鹈鹕相比,卷羽鹈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头上一些散乱的冠状羽毛呈卷曲状,跟烫了头似的。

卷羽鹈鹕分布于黑海、地中海地区、南亚及东亚地区的沼泽和浅水湖中,按照其繁殖地的不同,分属于3个相对独立种群:分别在欧洲、中亚和蒙古国三地繁殖。其中,在我国东南沿海越冬的东亚种群繁殖于蒙古。

自备“油膏”滋养羽毛

大水面、人为干扰少、生态环境优越的地方是鹈鹕的乐土。别看它们块头笨重的样子,却是飞行和游泳的一把好手。它们常常成群在水里游泳,不过不会潜水。不论是飞行、凫水或者在地上蹲卧,它们都常常将长长的脖颈弯曲成“S”形缩在肩部,像打了个结。

平日里,鹈鹕时不时就到水中洗浴,再爬到岸上晒太阳,用长长的大嘴细心梳理自己的羽毛。它们尾羽根部有黄色的油脂腺,会分泌大量油脂,将其涂抹在羽毛上,能让羽毛变得光滑柔软,入水后不容易沾水。所以一有空,鹈鹕就会弯转自己的长脖子,将大嘴巴凑到油脂腺上蹭蹭,再將嘴蹭到的油脂涂到羽毛上。

飞行时,鹈鹕为了减少巨嘴带来的阻力,头部向后缩,颈部弯曲靠在背部,把嘴尖对准要前进的方向,脚向后伸,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速度很快,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利用上升的气流来回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没有鹰飞得高。

鱼不畏网,而畏鹈鹕

它们钟爱吃鱼,主食几乎全是鱼类,如鲤鱼、鲈鱼、梭鱼等, 这些鱼的大小和鹈鹕的大长嘴是相匹配的。有时,鹈鹕也吃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两栖动物,甚至小鸟。

鹈鹕眼神锐利,在高空飞翔时,水中的漫游鱼儿也逃不过它的眼睛。这时它便俯冲下来,而它的长嘴又像一把利剑,可以准确无误地刺中猎物。由于它整个骨架的骨头具有多个充满空气的空腔,在身体与水面撞击时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喉囊是鹈鹕捕鱼另一有利的工具,犹如一张微型渔网,使其成为“捕鱼达人”。捕猎时,它们将头部插入水中,用宽大的脚蹼推动水流向前游,将喉囊张得很大,像鼓动的风箱一样起伏不停,左右横扫一番,水中的鱼便顺着水流入皮囊内,成了它的囊中之物。然后它将大嘴合拢,像挤海绵似地收缩喉囊,水顺着嘴边滤出,而鱼就暂时贮存在喉囊里,或者被它直接吞食。一天下来,一只鹈鹕平均要吃1.2公斤的鱼。和其体型相比,这食量似乎不算很大。

集群活动时,它们还会采用“包抄围剿”的战术来捕食。通常一群鹈鹕合伙在水面包围鱼群,再用宽大的翅膀奋力拍打水面,发出阵阵响声,一直把鱼群驱赶到靠近岸边的浅水处,趁“吓尿了”的鱼群乱成一团时,再集体把头埋进水里“捞”鱼。《庄子·外物》里就写道:“鱼不畏网,而畏鹈鹕”,鹈鹕捕鱼之威力可见一斑。

虽然鹈鹕天生自备捕鱼工具,长着网兜一样的大嘴,但吃起鱼来显得有点笨拙。它们把鱼吃进嘴里以后,要在喉囊里来回“涮”几次,才仰起头咽进肚子里,吃一条300~500克的鱼,需要3~5分钟。

鹈鹕的喉囊又像一个储藏箱,吃不了的可以兜着走,想吃随时有的吃。不过,将食物“挂”在头上,容易造成鹈鹕起飞困难,头重脚轻等,所以它们有时候就显得笨拙。

一夫一妻制 会跳求偶舞

成年后的鹈鹕一般配对生活。每年春夏,其喉囊会变成鲜艳的橘红色或黄色,使它们看起来“更迷人”,更能吸引异性。它们通常一大群在一起繁殖,平时都比较安静,但在交配季节到来时,就比较躁动了,会发出各种喉音,如嘶嘶声、咕噜声等。

卷羽鹈鹕对“婚姻”的态度比较认真,“小伙子”遇到心仪的姑娘,会展开热烈追求:挥动大翅膀,跳火辣辣的“求偶舞”,如果“姑娘”没赶它,就更进一步:用自己的大嘴巴去梳理“姑娘”的羽毛,讨得欢心,如果“姑娘”接受了,那维系一生的姻缘也就定下来了。

一雄一雌便开始共同营巢。它们会在内陆湖泊边缘的芦苇丛中或者沼泽地带的树上选一块风水宝地筑巢。树枝、枯草、芦苇、枝条和羽毛是它们建造新居的主要材料,盖好的巢结构甚为庞大,通常约一米深,直径60多厘米。

雌鹈鹕每窝产卵3枚左右,夫妻轮流孵卵并喂雏。孵蛋期间,鹈鹕的喉囊也逐渐退色,变为淡黄色。经过约30天的孵化,小鹈鹕出壳,浑身无毛,不久后长出一身浅浅的绒毛。

亲鸟会以半消化的鱼肉喂雏鸟,雏鸟长大点,就可以把头伸进父母张开的大喉囊里,啄食它们带回的小鱼。雏鸟成长迅速,在出生85天后就可以开始飞行,从第100天到105天就能独立生活了。

白鹈鹕和斑嘴鹈鹕难觅踪影

鹈鹕属于候鸟的一种,脑子里“印有迁徙地图”,每年在越冬地与迁徙地之间往来。与留鸟相比,迁徙的鸟类更脆弱,它们的生存状态取决于繁殖地、中转站和越冬地这3个地方的状况。任一环出现问题都会给种群的繁衍造成重大损害。目前,我国的3种鹈鹕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已经被列入“濒危”等级。

白鹈鹕曾经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鸟类,但前些年因生态环境恶化,野外数量变得十分稀少。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我国境内没有任何白鹈鹕的发现记录,而1992年在亚洲其他地区共记录到5666只。有分析指出,我国的越冬区环境条件严酷,沙丘淹没了许多草地,植物变得稀少,还有人在湖泊大量捕鱼使猎物数量急剧减少,种种因素致使白鹈鹕迁至他处越冬。

据爱尔兰鸟类学家拉图什20世纪30年代所著《华东鸟类志》记载,当时在长江下游和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斑嘴鵜鹕还较为常见。但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极大影响,在百年内,斑嘴鹈鹕已经从长江流域以南的我国广大区域内逐渐消失。20世纪60年代初,有人在福建闽江口采集到斑嘴鹈鹕标本,被认为这是该种在华南及华东一带最后的确切记录。

邻国牧民盗鹈鹕大嘴制马刷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的评估中,2017年,卷羽鹈鹕全球成熟个体数量为11400~13400只,濒危级别由“易危”下调为近危。世界自然基金会分析,濒危级别的下调主要是由于欧洲繁殖种群所在的希腊等地实施的保护性措施产生了较好的成效,缓解了全球种群的下降趋势,部分地区的卷羽鹈鹕数量趋于稳定甚至有所上升。

不过,IUCN的官网信息显示,卷羽鹈鹕的总数呈下降趋势。卷羽鹈鹕的分布从东南欧经中亚一直可达中国东部,形成了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彼此孤立的种群,其中繁殖于蒙古国西部湿地的东部种群形势最危急。

根据2006年湿地国际的评估, 全球卷羽鹈鹕约有一万多只, 其中有5000只左右在黑海地中海沿岸, 6000~9000只在南亚和东南亚, 只有约50只在东亚地区,主要是中国。我国多达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过卷羽鹈鹕的分布记录,它们在蒙古西部繁殖,迁徙季节时,再飞到渤海湾,沿着山东和浙江沿海往南到我国东南部海边越冬。2007年,蒙古学者估计,繁殖于蒙古西部、越冬于我国东南部的这一种群,数量不足130只。

在蒙古,牧民们迷信用鹈鹕嘴做的马刷去洗马,能使它们更强壮,跑得更快。2007年,当地黑市上一张鹈鹕嘴能换10匹马和30头羊。经济利益驱使下的盗猎导致近30年来蒙古的卷羽鹈鹕数量迅速下降。

除了直接猎杀,其他人类活动也严重威胁卷羽鹈鹕的生存。湿地危机加重生存压力

卷羽鹈鹕从繁殖地向我国东南部越冬地迁徙,需要穿越干旱区域,这一带许多绿洲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已经消失,使得鹈鹕丧失了不少能够觅食、补充能量的中途歇脚地。

湿地排水、土地复垦大大减少了卷羽鹈鹕可以使用的湿地数量。春季焚烧芦苇可能对卷羽鹈鹕的栖息地非常不利。湿地长期富营养化也是一个负面因素。

此外,东南沿海是我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卷羽鹈鹕的栖息地面临着各种经济活动带来的极大压力。

卷羽鹈鹕面临的生存困境也是白鹈鹕和斑嘴鹈鹕所共有的。有学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了解鹈鹕的迁徙路线,以确定哪些是最关键的保护地点,为下一步的行动指明方向。

猜你喜欢

鹈鹕越冬羽毛
萝卜萝卜快显形
水蛭越冬技术
轻盈羽毛
千奇百怪的石头
羽毛项链
长羽毛的朋友
洞庭湖监测到18.3万余只越冬水鸟创下同步调查11年来新高
神奇的香蕉
鹈鹕迷宫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