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2019-09-10翟宗鹏

体育风尚 2019年9期
关键词:出路困境

翟宗鹏

摘要: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体育研究生的培养问题日渐凸显。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发现:目前的主要困境一是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区别不明显,二是体育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待提高,三是缺乏相应的监督及管理制度。

关键词:体育研究生;困境;出路

华南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重视体育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建设。作为一所侧重师范类的综合性大学,与专业的体育院校相比,其培养方法必定有所侧重和不同。深入探究华南师大体育研究生的培养策略,对于掌握目前综合性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寻找出路便显得尤为的重要。

一、华南师大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的制定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受一定的社会范畴和一定的社会层级的需要影响,不同的教育教育层次也会衍生出各自的培养目标。社会需要是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因此必须建立各类学校与之相匹配。在社会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各类教学单位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而这首当其冲的便是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

华南师大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文字写作和阅读能力,通过培养过程达到逻辑思辨能力的提升;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方面,重视学生设计、操作、控制实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学会各种统计方法以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提炼;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方面,这两个专业首先注重的是学生术科基础技术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强调学生的教学及训练能力。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基本与学术型研究生的目标相差不大。具体的实践是专业硕士更为强调的方面,这集中体现在学生的示范能力。

(二)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现状剖析

华南师大具备强大的师资团队。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下设以下具体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体育原理、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与传播、体育心理学、体育法学、运动休闲管理、体育产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下设以下具体研究方向:运动与心血管功能、人体运动分析与伤病预防、运动与健康、免疫与健康、运动生化与营养、运动损伤与康复、激光运动医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下设以下具体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下设方向以大球、操类及竞速性项目为主,小球项目研究方向亟待补充。

课程性质方面,是将体育研究生的课程体可划分为专业课与公共课。而在这其中,又具体细分为非学位课程和学位课程。不同专业的总需要学分有所不同。华南师大针对学生的学术活动有自身特定的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至少12次学术报告会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此规定可间接敦促学生的科研学习。

(三)培养时限及过程解析

华南师大体育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时限设为3年,体育硕士为2年。指导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双结合办法,并以此为根本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过程强调对研究生的思想、德道、业务的全面指导和关心,规定做到理论与实践活动一体化相结合;系统、层次的专业知识与科学研究一体化相结合;面对面讲授与小组讨论相一体化相结合;教师教学与研究生自学一体化相结合。培养步骤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入学后制定培养计划,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其中学术型学生在第三学期进行硕士论文开题工作。第二阶段是中期考核阶段。学院对学生进行学业中期考核和论文工作的中期考核,针对毕业论文采取“双盲”制度全部送审。第三阶段是答辩阶段,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完成课程论文是所开设的课程主要的考查办法之一。在此基础上,再综合学生的出勤、课堂、完成课程论文情况等进行最终的成绩评定。

二、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困境

(一)培养方法尚未根据目标区别对待

相异的培养目标指的是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培养产出预期从而选择恰当的培养方法和手段而达到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对于学术型的学生而言,主要培养重心应该集中在学生学术、科研能力方面,这是学生今后从事高层次研究的前提和保证,也为其日后的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相反,对于专业型的学生而言,培养的重心则应该要放在学生的实际教学及训练能力,力求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动地应用在实践当中去。但据调查发现,实际中培养学术型同专业型学生的培养方法、手段等区别不大,只在学制时限方面稍有不同。这不免会给学生在报考研究生的时候造成疑惑,同样的这种疑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研究生择业的困境。据调查,广东省地方的教育事业单位在进行用人招聘时,更加青睐于学术型的体育研究生。专业研究生呈明显弱势,这直接导致其本身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感不强。

(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在培养研究生的各个环节中,课程如何设置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顺利达到。设置和安排良好的课程,有助于学生迅速的适应新的学习阶段;能够培养自身独立的思考能力,从而针对自己的专业方向又目的性地进行学习。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较而言,体育专业自身的特征明显。因此在安排具体的课程时,要合理的进行分层和区别。具体来说,对于术科方向而言,目前的课程设置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同样的,对于理论方向的学生而言,将自己封闭在理论的世界中就如同坐井观天。同其他基础理论学科一样,体育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要推进体各项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落脚点应在于应用与实践。

(三)监督与管理制度较为滞后

导师责任制是研究生管理和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导师是研究生在学期间的责任人,学生在学期间的各项事务都理应受到导师的监督与管理。它可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的角色转变;在相对宽松和受监督较少的学习氛围中,督促其在自觉完成学习;对学生的安全问题形成保障。在导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表现在一些导师有很强的责任心,对于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而同样也存在一些却缺乏责任心的导师,他们很少对于学生给予指导和关心。

三、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将培养目标落地生根

现如今,社会市场的现实需要促成了体育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构建,不同的专业方向基本上能够设置反应自身需要的培养目标。因此,应根据实际情況,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方法去对应不同的培养目标。以学术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区别为例,首先要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并根据此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与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二)转变课程思维,创新课程建设

采用基础教育层面中的新课程理念,从理念上转变体育研究生课程设置思维。首先,转变课程的设置理念,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其次,通过转变设置的课程,学生可以拓展其的思维与眼界,能够逐渐使学生具备敢于质疑的精神、能力及素养。具体来说,研究生教务工作部门应该统筹管理。让学生的跨专业或方向选课、导师的异地指导授课等成为现实和可能。同样,导师组在课程设置时也应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作用,应该根据本专业方向的以往的研究历史、目前的研究进展与趋势等,用专业最新的咨询开展学术讨论和点评,启迪学生的思维;课程的具体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可选择如学术讨论会、沙龙等形式。

(三)构建监督机构,完善培养制度

教务、纪检等部门应联合起来,以基层导师的层面和研究生教学培养机构的宏观视角为出发点,在学校、学院、导师、学生这条培养工作链条上,设计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注意强调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通过构建的专门的规制机构进行奖惩。具体来说,对于严格按规章制度、良好实施管理监督的单位、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相反,对于那些不能遵守相关条例的单位或个人应进行责任追究并实施严厉的惩戒。

参考文献:

[1]胡斌武.我国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转换[J].当代教育论坛,2006 (1):19-20.

[2]章淑慧.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 (11):84-86.

[3]唐成,孙卫国.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 (03):22-23.

猜你喜欢

出路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神奇的设计师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