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穷查理宝典》:想得到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起它

2019-09-10拾依

新华月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芒格巴菲特

拾依

在其一生中,查理·芒格做过不少精彩的公开演讲和访谈,可惜他本人无意写书立著。幸好他多年的朋友彼得·考夫曼,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将芒 格多年来的思想精华汇聚成了这本70多万字的书。它不仅可以作为一本投资指南,甚至也被很多人奉为人生指南,因为其睿智幽默的观点,在许多方面都很适用。

这本书就像一碗又老又毒的鸡汤,即使你对投资或金融毫无兴趣,它也依然值得摆在床头。

巴菲特的名字你肯定听过,但对他身后那位神秘合伙人——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可能就没有那么了解了。如果说巴菲特是位天才投资家的话,芒格更像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富有洞察力的智者。

巴菲特曾说,在自己的投资道路上,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第一个是被誉为“华尔街教父”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另一个呢,就是查理·芒格。“如果不是他,我现在还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慢慢爬行。”

作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芒格与巴菲特联手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记录,将这家公司的股价从19美元每股,提升到今天(截至2018年11月)超过33万美元的股价。

尽管被巴菲特视为导师和黄金搭档,芒格却常年保持着极低的曝光度。他时常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初次见面的人会发现,他很容易心不在焉,只专注于自己的话题,而且说话也很简短,难以深入攀谈。

在其一生中,芒格做过不少精彩的公开演讲和访谈,可惜他本人无意写书立著。幸好他多年的朋友彼得·考夫曼,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将芒格多年来的思想精华汇聚成了这本70多万字的书。它不仅可以作为一本投资指南,甚至也被很多人奉为人生指南,因为其睿智幽默的观点,在许多方面都很适用。

铁锤人综合征

芒格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法学院,曾当过律师,后来改行投资。他的阅读范围非常广,覆盖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文学、哲学等各种领域。而每次接触一个新学科时,他总会进行倒推,追根溯源到其最初的出处,搞清楚其基本原理。

就像考夫曼写的:芒格拥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从古代的雄辩家到18、19世纪的欧洲文豪,再到当代的流行文化偶像,这些人的名言他都能信手拈来。其他人哪会让德摩斯梯尼、西塞罗和约翰尼·卡森平起平坐,或者将当今的投资经理和尼采、伽利略、“踢屁股比赛中的独腿人”相提并论呢?

尽管曾因手术失去了一只眼的视力,但他无论到哪儿,都会抓住空闲来阅读。“手里只要有一本书,我就不会觉得在浪费时间。”他对什么话题都能兴致勃勃地聊上半天,无论是热带动物的交配繁衍,还是历史人物的花边故事。曾有人试探性地问他:“芒格先生,您会弹钢琴吗?”他耸耸肩:“我不知道啊,我又没弹过。”

也正因为他的博学,他每次演讲时,总能通过讲故事,而非抽象说教、数据图表的方式,巧妙而有条不紊地表达观点。在他看来,传统教育是非常不科学的:“(高等教育)错误程度让人吃惊。学科之间毫无关联,这是致命的。大学里每个系都有些看不见大环境的古怪家伙。”

人们一般以为,术业有专攻,世界上的知识太多了,专业的事情,就应该由专业的人来研究和解决。因此,传统教育便将知识进行了许多细分,法律、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每个学科之间,隔行如隔山。

但这种专业主义带来的弊病就是,它与世界的本质是相反的。世界上的每种物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想象某个问题会恰好落入某个领域,跟其他知识毫无关系。

在芒格看来,如果你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么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东西。当你没有形成一种多元思维模型时,你会扭曲现实,直到你觉得它符合你的思维模型为止。那就像谚语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像钉子”。

不去我會死的地方

尽管在知识上兴趣广泛,但落实到具体生活中,芒格却非常简约而克制。在2004年的哈撒韦年会上,一个年轻股东问巴菲特,怎样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查理在一旁插话说:“别吸毒,别乱穿马路,别染上艾滋病。”

这句话貌似调侃,却如实反映了他的投资和生活信条:“生活和生意上的大多数成功,来自于你知道应该避免哪些事情:过早死亡、糟糕的婚姻等。”

他和巴菲特将投资品类分为三种:可以投资的,不能投资的,我们没法理解的。即使是芒格这种知识量极丰富的人,依然认为自己有认知盲区。他经常引用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的一句话:“我不是天才。我有几点聪明,我只不过就留在这几点里面。”

可能有人会因此觉得他过于谨慎,容易错失好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在世界风口变化如此快的时代,许多好机会是稍纵即逝的。但芒格坚信,一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就有可能输给比自己更擅长的人。

因此,哈撒韦公司长期做的投资,大部分都是类似可口可乐、希斯糖果这种反映人类永恒需求的产业。芒格拒绝接受那类看似充满诱惑和前景,却不甚了解的投资机会。

他在哈佛的毕业典礼演讲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曾经遇到一个卖鱼钩的家伙。我问他:天哪,你这些鱼钩居然是绿色和紫色的。鱼真的会上钩吗?他说:先生,我又不是卖给鱼的!许多投资经理的做法,跟这个鱼钩销售员是一样的!”

芒格也曾警告过:“有些事情就算你能做,而且做了不会受到法律制裁,或者不会造成损失,你也不应该去做。你应该有一条底线。你心里应该有个指南针。”

他总结过一种“捞灰金现象”:把钱花出去之后,不但没觉得钱变少,还觉得自己财富增加了,这样,买方和卖方都觉得自己赚了,就会让经济显得更繁荣。但终有一天,当真相暴露后,泡沫破裂,经济便垮塌了。

2008年开始的金融海啸,后来的美国次贷危机,都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芒格和巴菲特已经提出金融衍生产品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并不断发出升级的警告,可惜没有阻止贪婪和危机的蔓延。

本书中文版序言的作者李路曾是芒格的学生。他回忆起2005年时,因为某种机缘,他发现了隐藏在美国房地产业的这些隐患,并一度准备大举杀入。但和查理交流过几次后,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查理对我说,如果你的分析是正确的,那么,如果这些大机构破产后由于大而不能倒,被政府救回来的话,所损失的就是所有纳税人的钱。你赚到的,其实就是纳税人的钱,于心踏实吗?”

人类误判心理学

芒格喜欢做逆向思维。比如,当他思考人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时,会先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时,会先看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关心的都是投资上成功的案例,他却更关心为什么那么多人投资股票都失败了。

他总是用一句农夫谚语来解释:“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哪儿,这样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所以,他在漫长的一生中,持续不断地收集并研究着关于各种人物、各行各业、企业及政府管治、学术研究等领域中的著名失败案例,并把失败的原因排列出来,做成一份检查清单,以便在做出决策前提醒自己。這种习惯,使他在人生、事业的决策上几乎从不犯重大错误。他特地为本书归纳出这些“人类误判心理学”,供读者参考。

比如,激励和惩罚效应。这是很容易改变人行为的因素。举个例子,美国联邦快递的货物中转量非常大,有一段时期,夜班员工总是完成不了任务,导致发货延误。管理层尝试过各种方法打气和激励,收效甚微。

但后来他们发现,夜班工资是按时长发放的,也就是说,员工越是磨洋工,收到的薪水也越高。因此,他们将薪酬制度改成了任务计件制,提前完成就可以提前下班。结果夜班效率迅速提升,延误的问题也解决了。

另外,芒格也发现人们有“避免不一致性倾向”。在他看来,那些破产的人的通病是,无法正确地处理心理否认。“你对某样东西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对它倾注了心血和金钱。你投入的越多,一贯性原理就越会促使你想:‘现在它必须成功。如果我再投入一点,它就会成功。’这时候,‘剥夺性超级反映综合征’也会出现:如果不再投入一点,你们就要前功尽弃啦。人们就是这样破产的。”

他也提醒人们警惕“社会认同倾向”:人类跟旅鼠一样,在某些情况下都有“集体非理性”的倾向。这种倾向导致聪明人产生了许多不理智的想法,做了许多不理智的行为。

(摘自《南都周刊》2018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芒格巴菲特
一年浮亏约40%!芒格大幅减持阿里巴巴
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是什么味道
滴水藏海
如是说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黄金搭档
巴菲特的测试
走进芒格的世界
巴菲特又中奖
圈话
巴菲特捐28.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