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悦读”为切入点,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

2019-09-10陈丹丹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悦读桂花情境

陈丹丹

在语文教学中,应创新教学模式,将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悦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的追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凸显。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悦读”课堂的构建,提升学生悦读能力的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创设“悦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是阅读者与阅读文本之间心灵的碰撞。只有阅读者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才能自主投入到阅读中,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兴趣的激发为突破口,善于创设悦读的情境,把学生不断引向快乐阅读的殿堂,促其积极投入到阅读中,产生欲罢不能之效。

如《桂花雨》的阅读教学时,学生对于“桂花雨”这个文题,会感到好奇,桂花是花,怎么说“桂花雨”?此时,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从文本中的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呀!”学生难以在脑海中勾勒出“桂花雨”的美景,让学生对阅读产生疑惑。此时,教师借助于多媒体的“图文联动”和“像文互动”的优势,为学生播放摇桂花树、桂花飘落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孩子们快乐地观其景、赏其美、悟其文,对“桂花雨”有了充分的认识,也感知了作者摇桂花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激发阅读的乐趣,促其自主、积极阅读。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创设悦读情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图片、实物、故事、表演等,也是激活阅读课堂,促学生快乐阅读的不可小觑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择能够激活阅读氛围的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阅读的欲望,提高阅读能力。

二、融入生活元素,畅通学生“悦读”源头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语文新课标也倡导生活化教学、营建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的要求。阅读教学中,更需要将阅读与生活元素有机链接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生活的滋养下开展阅读活动,为阅读课堂注入活力因子,从而为学生畅通“悦读”的源头。

如阅读《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时,教师应抓住文章的浓浓亲情溢于纸面、文题也容易引发学生生活体验的特点,可以链接生活元素于阅读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体会身在他乡的诗人在重阳节这天,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奠基、生活元素的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学生难以体会和理解,即使把握,也是教师将这份真挚情感的流露强加于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阅读教学少了活力、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阅读也因为缺乏鲜活的生命而枯燥、乏味,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话。

教师巧妙地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生活成为激发学生兴趣、营建悦读氛圍的源头活水,阅读课堂因生活而绽放魅力。如在课堂之初,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回忆,如你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位诗人的哪首诗中的名句?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境?学生自主交流之后,教师巧妙导读:王维在重阳节思念他的亲朋好友,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作。咱们班多数同学是留守儿童,你们想念身在异地的爸爸妈妈吗?你们最想念他们是什么时候?这种生活元素的链接,触动孩子们的“痛”点,引发学生的心灵的倾诉、诉说生活的感悟,他们主动交流后,折射了他们发自内心的最强音:在春节、中秋节、儿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看到其他人全家团聚,就会感到失落,就会想念爸爸妈妈。这样的导入环节的互动,让学生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真挚的情感,促进孩子们对诗文内耗的可感可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生活元素的融入,生活化教学的运用,为阅读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让阅读课堂充满生命力,绽放活力。

三、借助现代科技,丰富语文“悦读”资源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资源不断丰富的背景下,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科技,成为我们教学的“电子书”,其突出优势为图文并茂、音像和谐、永不枯竭等特点,成为教学的活性资源。阅读教学中,借助于这个高科技的现代技术手段,为阅读教学提供活力支撑。

如《美丽的西沙群岛》的阅读时,对于文章中的“蓝色宝库”“迷人的世界”等西沙群岛的描写,对于三年级的儿童而言,仅仅从字里行间感受,难以真正理解和想象到蓝色宝库般迷人的海岛的瑰丽风景。而借助于多媒体,呈现出南沙群岛的美丽的风景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的观看和欣赏,提高学生对文章中的“晶莹的珍珠”“星罗棋布”等词语含义的理解,从而真正感悟南沙群岛的美;如《七律·长征》的阅读时,对于文本中蕴含的长征战役,如“飞夺泸定桥”“巧夺金沙江”等,对于缺乏历史知识的小学生来说,是“空白”。阅读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这些战役的视频片段,既为学生填补了这个“空白”,也丰富了课堂,从视频中,感受红军战士对“千山万水”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气概,从而“千山万水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等的理解,就“活”了起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融入多元活动,强化学生“悦读”情感

新课改的推进,新课标的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早深入人心。语文教师也应站在新课改的高度,迎合小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优化课堂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其积极参与。如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动、求趣、喜新等特点,精心设计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强化“悦读”情感,让学生对阅读欲罢不能。

如《美丽的西沙群岛》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采访活动”,这个活动,以教师扮演记者,对游客学生进行采访,播放西沙群岛的视频,让学生边看视频,边介绍。这类活动,活跃了课堂,丰富了课堂活动,把学生从机械、被动读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满足他们喜欢动、爱表现的心理,也通过活动,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教学《陈毅探母》《三袋麦子》《林冲棒打洪教头》时,鼓励学生角色扮演;教学《狐狸和乌鸦》时,鼓励学生续写、编演故事;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对某一个词语的理解……多样化活动的开展,为阅读课堂增加了笑声、增添了活力,收到“教书育人”的双赢效果。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是以“悦读”为径,探讨营建悦读氛围的方法和途径,转变阅读为“悦读”,用教学艺术,为学生叩响“悦读”之门,促学生阅读着、快乐着,阅读教学不再低效,课堂也不再沉闷,因“趣”而高效、因“悦读”而充满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解放路小学(221000)

猜你喜欢

悦读桂花情境
桂花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微课,为“悦读”插上“隐形的翅膀”
从阅读到“悦读”
桂花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