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习作要求,开发具有“读者意识”的习作任务情境

2019-09-10沈振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读者意识习作情境

沈振霞

对于小学习作教学来说,依据习作要求建构有效习作情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习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习作核心素养,而习作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借助具体的任务情境,学生只有置身于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自统编本教材实行以来,教材中的习作要求多次提示学生要与他人交流习作,增强书面表达的“读者意识”。那么,如何紧扣习作要求设计、开发具有“读者意识”的习作任务情境呢?下面,笔者将以统编本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习作任务情境”与“读者意识”的关系

任务型学习离不开学习情境。情境应成为学生的思维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處、情感涵育处,创设情境就是构建课程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生命相联系的过程。

习作任务情境一般包含五个基本要素:话题(围绕一定的话题)、作者(有明确的写作角色)、读者(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写作目标(实现一定的目的)、文本体式(选择合宜的文体)。习作教学中的任务情境,一般包括真实习作情境和虚拟习作情境。真实习作情境是“发现”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现有的课程资源,而虚拟习作情境则通过模拟产生一种逼真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参与者的想象来进行习作任务的推进。

现实生活中,一般是先有生活情境,激发作者的创作冲动后,才有创作活动。而我们的习作教学则是先有习作任务,准备好了习作知识,才有习作活动。因此,“情境”决定了学生的习作任务,也推动了任务的完成,这是“习作任务情境”创设的意义。

不管是真实任务情境还是虚拟任务情境,都应当紧扣习作要求,具有明确的习作任务。习作情境的设计首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为谁写”和“为何写”,也就是要具有“读者意识”。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的无意识习作,能够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找到最佳的表达路径。

二、具有“读者意识”的真实习作任务情境的设计与开发

真实习作任务情境的设计与开发,最终的目的是要重构校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关系,实现“学校应试写作”向“真实生活写作”回归。

1.利用先进的媒体设备“再现生活经验”

设计基于生活经验的习作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与读者交流。处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习作,教师可以根据习作要求利用方便、快捷的媒体设备安排学生做一些前置性的学习任务,让学习任务变得开放、多样、有序,形成课内外学习环境的有机沟通、有效互动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如,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三组习作要求:“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了爬山虎向上爬的秘密;法布尔观察了很久,终于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比安基更是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了燕子窝的变化。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整理观察日记,在小组内分享。评一评,谁观察得细致,内容记得准确、形象。”根据习作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此次观察日记的读者是同班同学,习作的目的是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观察成果,介绍的重点是观察物体的特点和自己观察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观察任务,经历的事情大都只留下肤浅的记忆。为了让学生在这次习作中有话可说,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情境:班里要开展一次植物、动物大揭秘活动,任务要求是提前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一定要将观察中自己最喜欢、最有特点的地方、最好是别人没有发现的一些“秘密”记录下来,可以按照习作要求用记录卡积累素材,也可以借助相机拍下来。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在一节展示课上,学生通过PPT、美篇、小视频等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大家进行了展示与介绍,介绍过后,其他学生再对他的介绍进行修改、补充,或者将自己看到而没有介绍到的说给大家。

因为是“揭秘”,大大激发了学生通过探究进行习作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具有“读者意识”的习作情境中,通过记录卡、摄影摄像这些喜闻乐趣的形式,不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还有了真实的体验,每个人都能够地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及整个过程清晰地表达出来。

2.利用“读者意识”激活“真实事件”,创设习作情境

真实习作情境是指我们周围真实存在的社会环境或者自然环境。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其中,所写内容即为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与交流的欲望。真实习作情境的设计可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来取材。

(1)学校真实事件习作情境应当关注读者的“期待点”。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社会”,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习作情境。如学校经常召开的阳光体育节、科技节、跳蚤书市等,学生与教师每天共同构成的课堂生活,捐款、献爱心、学雷锋等实践活动,唱歌、跳舞、编程、绘画、组装机器人等比赛。然而如此丰富的校园生活却很难成为学生笔下的素材。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关注读者的“阅读期待”,不知道素材中蕴含的宝藏在哪里。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八组习作要求:你平时喜欢玩什么?有没有哪次玩得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回忆一下,你当时是怎么玩的?把你玩的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写好以后大声读一读,看看你写的内容有没有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和同学交流习作,跟他们分享你的快乐。如果有让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试着修改一下,让别人更明白。

习作前,刚好我校组织了一次“跳蚤书市”活动。我从“跳蚤书市中,你感觉最好玩、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出发,让学生努力调动自己的回忆。这时候,很多学生把“自己成功卖出书或者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书”作为问题的落脚点。我接着抛出了情境任务,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读者,你希望看到一个发生在跳蚤书市的什么故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我是读者,并不希望作者一开始就卖掉了自己的书或者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书。”讨论中,学生发现并达成共识:这次习作最好是描写“一开始并不顺利,而结果却很高兴的事情”或者“情节一波三折”,这样的过程才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想要发现的“宝藏”。

明确了读者的阅读“期待点”之后,读者和作者之间就会架起一座桥梁,加之写作素材是学生刚刚经历过的,贴近自己的实际生活,也易于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次,学生的作品不乏精彩之作。

(2)家庭真实事件习作情境应当引发读者“共鸣点”。家庭是学生心灵的港湾,但很多学生在写家庭事件的时候,往往落入俗套,表达情感存在“假大空”。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将“情感的共鸣”作为激发读者兴趣的表达点。虽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式却千差万别,只有真实事件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才能打动读者。

如,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习作要求:“想一想:你的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给家里的每个人都写上一段话。写好了读给同桌听,看看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回家读给家人听,请他们评评写得像不像。”我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能够将家人的特点与动物做一个迁移,但是这篇习作仅仅让学生做到这点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每个人物的特点。结果在交流的时候,有些学生还是选择“冬天盖被子、夏天扇扇子、生病去医院、累出汗珠子”等落入俗套的素材。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任务情境:哪些事情让你感受到家人和这种动物比较相像?一个学生提到了自己的妈妈像一头大象,是因为跟妈妈在马路上面走的时候,妈妈总是让自己走右边。一开始自己没有感觉到什么,后来才明白,妈妈是为了自己的安全,就像一头大象一样默默地保护着自己。我对这个学生提供的素材大加赞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回忆起了自己和爸爸妈妈之间的一些小事情。

事情虽小,情感却浓。习作中“写得像不像”的要求,落实在具体的情境中,需要教师寻找一个合适的“共鸣点”。这次习作,学生纷纷通过一些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三、具有“读者意识”的虚拟习作任务情境的激发与体验

虚拟习作任务情境中,话题可以是虚拟的,但一定要捕捉生活中的元素,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之上实现情境与写作目标和习作内容的匹配。

1.虚拟习作情境应当找到习作命题的“触发点”

习作教学中,“活动”“情境”都是为习作教学服务的,是教师出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考虑,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诱发表达需要、活跃课堂气氛、教会习作的基本技能技巧而使用的一种教学“用件”。其本质是为了唤醒、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的生活表象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再创造。

如,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习作要求:“我们看过很多神话和童话,里面的人物有的本领高强、爱憎分明,如哪吒……如嫦娥、白雪公主。你了解他们吗?你还喜欢哪些人物呢?如果有机会和他们中的某一位过上一天,你会选择谁?你们会一起去哪里?会做些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这个题目要求,乍一看,感觉学生选材的范围会非常广泛。但是实际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思路未必能够真正打开,更多学生的选材会集中到题目中提到的人物形象或者课本中的神话、传说人物。在仔细研读习作要求后我们会发现,习作要求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关键词——愿望。学生有机会和他们中的一位过上一天,这一天会干什么呢?肯定是实现自己一个现实中暂时实现不了的愿望,这才是激发学生想象的“触发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情境:“老师通过平行宇宙获得了一个‘愿望机器’,它可以帮助每个人实现一个自己的愿望,近来,你有没有十分想去做却暂时做不了的愿望?”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近来的愿望。

时机成熟,我接着推进任务:“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可以和他们中的某一位过上一天,你会选择谁?又怎样实现你的愿望呢?”学生思路一下子被打开,想象也被激活了。

将“实现愿望”作为想象的“触发点”,一节课下来,每位学生既当了小作家,乘着想象的翅膀进行了一次愉快之旅,又当了一回读者,听到了许多构思奇妙的故事,让课堂成了写作的乐园。

2.虚拟习作情境应当搭建适合学生的“问题支架”

不同年级、不同地域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储备、风俗习惯和兴趣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关注这些特点,搭建“问题支架”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

如,五年级上册第一组习作要求:“《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得到了‘窃读’的乐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可以谈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谈你读书的体会。”本以为学生天天读书,谈谈与书的故事应该比较简单。但课堂上,学生却对这个话题感到茫然。于是,我立即根据学情调整了教学设计:“既然大家都感觉这个话题不太好说,那么我们先做一个游戏——用‘书’这个字组词。”学生说,这还不简单,于是,一个个举起手来。有学生组词“书店”,我接着引导:“在书店这个地方,有没有你感觉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这个学生回答:“有一次在书店看书,看着看着,天黑了,自己回家非常害怕。”我表示理解并肯定了他的“读书故事”。接着有学生组词“跳蚤书市”,我问道:“这个‘跳蚤书市’里面,有没有很好玩的事情?”这位学生立即跟我们分享了他是如何将书高价卖出又低价买进的。很多学生听了,也纷纷举手,分享了他们在跳蚤书市里的故事。

当面对习作要求话题打不开的时候,教师应当根据学情,作出适当的调整,降低话题的难度,设计更为轻松的习作任务情境,以引导学生的习作活动。

只有紧扣习作要求,用“读者意识”这把钥匙把习作任务情境这扇大门打开,才能让学生沉浸其中,从而真正实现习作素养的提升。

【注:此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习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批准号:YJ1514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沂源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读者意识习作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浅谈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回归策略
基于读者意识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策略与路径
习作展示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