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朴实记录:探寻文本陌生化的表达策略

2019-09-10徐在群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段蒙古族热情

徐在群

老舍先生的《草原》教学结束之后,有学生在课间嘀咕:“课文是大作家写的,所有人都说好,如果我们也像文章后面一样,写得这么简单,老师一定会批评我们的。”这句话不禁让我回想起上课时的情景。老舍先生用生动而充满灵性的语言为读者分别展现了草原风光图、欢迎远客图、主宾联欢图。在课堂中,教师主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作者表达情感的三重方法上:首先,是直抒胸臆,主要见于描写草原风光的语段中;其次,是精细描写,主要见于作者的细腻想象中;再次,是朴实记录,如联欢时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对于前两种方法,由于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理解难度不大,但对于第三个方法的体悟就显得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则围绕着“从哪些语言看出蒙古族人民的熱情”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在学生交流分享之余,教师直接告知,揭示了“朴实记录”的方法,并拓展了一段关于蒙古族姑娘的外貌描写,指出作者只是运用朴实的语言进行描述,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精细刻画。

遗憾的是,从学生语言表达的状态来看,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语言朴实的风格,对于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风格更是体悟甚少,主要问题就出在教师并没有真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填鸭式的灌输无疑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其实,教师应该将教学再往前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寻“质朴”的真实用意,在知其然的情况下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样语文学习才不至于停留在表面上。

鉴于此,教师在深入反思之后认为,可以通过四步走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洞察“朴实记录”的表达方法,把握“朴实记录”的基本特征。

一、拓展对比,体悟朴实记录的独特价值

所谓朴实记录,说到底就是作者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文字,将意欲表达的主题以最佳的状态展现出来。在描写过程中,作者不会为追求所谓的翔实和华丽的辞藻而进行漫无边际的描写。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一点,教师可以采用“挖坑”的形式,利用文本中“朴实记录”的语段让学生进行拓展补充,在深入对比中洞察作者如此表达的真实用意。

结合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以下三处进行扩充式描写:首先,“蒙古包外……,”让学生尝试对马和车进行详细描写,并感受这样的补充脱离了展现蒙古族人民热情的宗旨,完全是不必要的画蛇添足;其次,“主人们下了马,……,握住不散”,让学生尝试对蒙古族人的外貌、神态等细节进行描写,让学生在朗读中意识到这样的拓展与描写,又与文本的主题背道而驰,属于吃力不讨好的无功之举;再次,“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来给客人们唱民歌”,让学生尝试加入对歌声的描绘,学生无须补充就已经认识到这篇课文不是为了介绍一门艺术,更不是为了展示鄂温克姑娘们的歌唱技艺,凸显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才是最核心的主题,如果一味地描写姑娘们的歌声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

仅此三处,学生在自主拓展和深入对比中逐步发现,任何一篇文本的形成都要紧扣主题,深入描写其他与主题无关或者对展现主题价值无益的材料就应该进行大胆而智慧的删除。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使得文本表达的主题变得模糊了。

二、深入联系,洞察朴实记录的真实用意

随着课堂的逐步推进,或许会有善于思考的学生进行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前面在草原上迎客时,老舍要对迎接的场面写得如此细致而翔实呢?”联系上下文来看课文的第2自然段,学生所言完全属实。作者围绕着迎客的场景,的确展开了深入而精细的描写,小丘上的马群,男女老少,各色的衣裳,襟飘带舞和策马奔腾的动态,包括作者想象出来的“飞过来的彩虹”,老舍先生以精准的语言和浑厚的笔力将迎接的场景完全客观地还原在了每一个读者面前。

正如那位学生所问:“为什么作者要在这里进行如此精细的描写呢?”细细地探寻这一语段中的语言就不难发现,这段话中的每一处表达细节都与这篇文本所要凸显的中心息息相关,每个语句、每个词语,甚至是每一个标点都指向草原人民的高度热情。“风吹来似的”,写出了迎接队伍的速度之快,展现了蒙古族人民想见到客人们的急切心情,以“风一般”的速度来展现人们的速度之快;“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更是将蒙古族人民迎接场面的盛大与隆重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身穿民族传统服饰,不以路途遥远为难事,足见其真诚与热情;“像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一个“飞”字更是写出了蒙古族人民如火的热情。

这样的语段与“朴实记录”的写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在鲜明的落差之下,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朴实记录”的特点和本质,让学生懂得无论是文字的精雕细琢,还是语言的朴实勾勒,都要为真正的写作意图服务。

三、开掘罗列,感知朴实记录的表达效果

有了这样的探寻与体认,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仍旧抓住课文中“蒙古族人们热情”的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深入辨析文本语言的表达用意。学生联系之前学习的收获,认识到这三个语段都采用了“朴实记录”的方式。此时,教师就需要运用多重策略,将学生的身心意识逐步浸润在文本的语言世界中,在探寻“朴实记录”语言表达密码的基础上,感受蒙汉情深的炽热情怀。

教师可以分别从语段中最典型的三个语句入手:首先,联系生活,认识握手是一种基本的礼节,但“总是”“握住不散”,蒙古族人民的热情通过这样的语言体现出来;其次,进行角色体验,紧扣课文中“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现场模拟蒙汉两族人民见面的情形。类似于这样的语言散落在文本的语言中,如“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人很多”“几十里外”处处都透露出草原人民的热情与好客,将蒙汉两族人们的深情厚谊展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这样的教学片段,教师先从文本语段中开掘出丰富的价值信息,并以“蒙古族人民好客热情”这一主题作为串联的抓手,让学生在罗列信息、体悟信息的思维历程中,深入感知“朴实记录”这一写法的真实用意。

四、迁移实践,积累朴实记录运用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的文本给予了学生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可以巧妙地整合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尝试写好生活中的片段,从而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并内化文本的表达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高效发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自己曾经遇到的热情招待,尝试运用“朴实记录”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表现,突出人物的热情与好客。在具体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如果遇到写作的困惑与障碍,学生可以从课文中取经:发挥教材文本中的语言特色,选用最为典型的语句进行创作与表达;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角度,比如文本中人数之多、食物之丰、民俗特点等。学生在自身生活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又有方法的支撑,就能轻松而自然地完成创作任务。

吴忠豪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决不能陷入发现语言规律的误区中,而需要将探寻出来的经验和认知,充分运用到实践表达过程中,丰富语言文字的表达运用,将体悟与实践进行两者融合,深化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常常会忘记这一要义,导致语文教学品而不用、辨而不迁。这一案例就是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洞察,并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的平台,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上述四个学习层次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对这篇课文中所蕴藏的“朴实记录”的写法形成深入的感知与体悟,让学生在文本具体语境的支撑下进行语言表达的实践,在对比、感知、辨析与运用的思维过程中,促进学生表达方法的丰富和语文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E:\刘可可\小语园地\2019园地1期\尾标1.tif>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太湖文学院)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语段蒙古族热情
浅谈中年级“语段学习”实践策略
《富贵不能淫》阅读题
语段教学,语文教学之“纲”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热情的小山羊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
你有没有热情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