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斤两十六进位 延续两千年

2019-09-10张军

华声文萃 2019年3期
关键词:秤砣杆秤李斯

张军

2500年前,我国已有“度量衡”的描述。一斤十六两的秦朝衡制,沿用了2000年。

有一个民间传说,丞相李斯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李斯按照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由此产生了十六进制、十六两一斤的杆秤。

秦之后的2000多年,尽管各朝代“斤”的重量有变化,但十六两成“斤”的十六进制的杆秤却一直没变。期间,宋徽宗时期,李照发明乐秤,“以一合之水重一两,一升之水重一升(斤),一斗之水重一秤(十斤)”,但这项十进制的衡制创新并未得到推广。

直到民国时期,1929年度量衡法诞生,开始推广十两一斤的十进制,但是比较混乱。

1959年,新中国发布《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对市秤确定为每斤10两、每两10钱。但在一些特殊行业如中药房称量药剂时,仍沿用16两制,直至1977年才改用克。

1990年底,我国秤制在《计量法》出台后,彻底废止十六两杆秤。

斤两十六进位制,催生了我国特有的斤秤文化,比如人们熟悉的成语“半斤八两”。斤秤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称量时,秤砣和秤杆一定要合在一起使用,正如民谚所云“秤不离砣,公不离婆”。古人视杆秤为公平、公正的象征,如“权衡得失”“权衡利弊”“权衡轻重”等;古时衙门的房梁上会悬挂一个大秤砣(权),一方面象征国家法律的权威,另一方面提醒官員在行使权力的时候要掌握轻重,要体现权衡的公正。

(摘自《北京日报》)

猜你喜欢

秤砣杆秤李斯
杆秤:渐被遗忘的衡器
把秤砣送给小侄女
50年坚持做良心秤
50年坚持做良心秤
石秤砣摆摊
李斯自食苦果
民间杆秤匠
“权”倾天下
只爱黑白红
儿时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