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青花瓷器中的传统名花

2019-09-10程晓中

收藏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折枝青花瓷青花

程晓中

明代青花瓷属于青花瓷烧造历史上的繁荣期,它继承了元代的辉煌,把青花瓷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明代青花瓷不仅器型多有创新,纹饰更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创烧了大量的极具外来影响、适合外销需求的新器型和新纹饰。永宣青花瓷是一个青花瓷黄金时期。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成化青花是所谓“空白期”低潮后的又一个高潮。成化青花瓷纹饰纤细活泼,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加之枓用“平等青”后以淡雅脱俗的风格著称于世。终明一代,青花瓷的器型和纹饰都随时代变化而各有不同。需要细分细究,并挖掘出深刻的内涵。研究表明,明代青花瓷主题纹样有动物、植物、人物、山水、文字等五大类,既有单独咸图也有相互组合构图。

自然界的各种树木、花草与人类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植物图案是明代瓷器中最常见的装饰纹样。花卉是植物图案中的精华。人们喜欢花,花代表美好。《说文》解释:“开花,谓之华。”华意繁盛,花开富贵,花团锦簇,锦上添花,这些词语里花经常出现,以花作为吉祥、祝愿寓意是取了花朵盛开时繁盛的形态。各种花又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一、明代青花瓷器花卉巧妙的构图布局

1.缠枝纹

缠枝纹以各种花草的花朵、果实或叶片为题材,茎蔓以涡旋形或水波形相连。纹样中曲线或正或反地相切,构成连续的纹饰,向四周或两侧作延伸。明代缠枝纹,花有正反相背,叶有阴阳转侧,花与叶的形象互相呼应,或绵延曲卷,细腻蔓柔;或婀娜多姿,妩媚娇娆。姿态生动优美,富有动感(图1)。

明代缠枝纹灵活的构图形式和组合方式不仅有迎合本土文化,象征富贵华丽的牡丹为主题而成的缠枝牡丹纹、象征出世悠闲的菊花为主题的缠枝菊花纹等,还有融合异域文化特色的缠枝西番莲纹。

2折枝花

折枝花纹是指由花、叶、茎组成互不相连的纹样。通常较写实,犹如

枝折下的花草。折枝花纹是唐代出现的一种丝绸纹样,宋元时期瓷器上开始大量应用,成为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物的显著部位绘画一枝折下的花卉,故名。明代瓷器上常见折枝花纹,如折枝牡丹、折枝梅、折枝桃等纹样。折枝纹在瓷器装饰绘画中多作为主题图案的单一花卉,也有几种花卉组成的组合花卉,如图2所示折枝四季花卉。

3团花纹

团花外形大体为圆形。它既可以是抽象的宝相花,也可以是较写实的自然花卉,或者是花卉纹样与动物纹样组合而成。有一些折枝花和缠枝花,弯曲、盘绕咸圆团状纹样,也可归于此类。通常连续数个团花组成图案一周,装饰性较好。明代永乐、宣德(图3)、成化和隆庆几个时期喜用此种图案。

二、明代青花花卉灵活的绘画技法

明代青花装绘画技巧上,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法与中国画完全相同,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洪武时期倾向多留白边,以程式化的多方连续为主,改变了元代装饰层次多、花纹满的特点。永宣时期是青花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期图案花样清丽疏朗为主要特征,技法以一笔点画为主。成化、弘治青花装饰上清淡雅致、匀净秀美别具一格,所绘花卉皆疏简轻柔,特別具有文雅幽淡的气息,与中国绘画追求的萧散淡泊的审美趣味相吻合,技法以双钩填色为主。嘉靖、隆庆、万历的青花装饰变为浓重,图案趋于多样化,道教色彩的松鹤题材广泛出现。晚明清初青花装饰吸收了院体画更吸收了文人画法,用笔上洒脱、率意。绘画题材多样,写意花鸟独步一时。“分水”技法的娴熟运用是这时期的重大进步。明代青花装饰艺术博采众长,吸取了大量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明代青花花卉的绘画技法总体遵循:早期(洪武-天顺)一笔点画(图4);中期以后双线勾勒填色法(图5)。咸化时出现淡描青花(斗彩半成品),万历是演变为铁线描法(图6)。

三、明代青花瓷器上的传统名花

1986年11月20日开始至1987年4月5曰结束的,由上海园林学会、《园林》杂志、上海电

视台、

上海文

化出版社联合

举办的

“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活动中评选出中国十大名花分別是:“花魁”的梅花荣获冠军;“花中之王”的牡丹夺得亚军;“高风亮节”的菊花评为季军;“花中君子”的兰花、“花中皇后”的月季、“花中西施”的杜鹃、“花中真品”的山茶、“水中芙蓉”的荷花、“秋风送爽”的桂花、“凌波仙子”的水仙分別为第四至十名。其中七种出现在明代青花瓷器中:

1.花中之魁——梅花

梅为落叶乔木,迎寒开花,花辦五片,有分红、白、红灯颜色,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明代梅纹以早中期较为常见,具有构图舒朗,纹饰简洁明快的显著特点。笔画为

笔点划,有元代遗风,但更为洒脱传神。洪武窑梅纹枝干较粗,花朵三国两点,极具写意韵味,连续组曲线极为利落。永乐梅纹构图简单明快,随意性强。宣德民窑梅纹构图较满,梅枝复线勾描,线条圆润。咸化梅纹构图疏简,画工细腻,线条流畅。弘治梅纹枝干双勾,线条略硬,五辦梅层次不甚清晰。嘉靖梅纹构图疏朗,大朵簇拥,小朵互生,绘画不甚工细。万历梅纹线条简洁,造型不准,五辦梅勾线填色留白。

明代瓷器上梅花还有多种组合图案。

①松竹梅纹

为明代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松为常绿乔木,经冬而不凋,多喻坚贞高洁的节操。梅为落叶乔木,花朵早春先叶开放,不畏严寒,多喻为高尚的品格。因松与竹经冬不凋,梅则寒冬生花,故同称为“岁寒三友”。宋葛立方《满庭芳.和催梅》词:“梅花,君自看,丁香已白,桃脸将红,结岁寒三友,久迟箔松。”松竹梅于上,曰“岁寒门”。以松竹梅为瓷器纹饰,始于元代的文人画岁寒三友题材。文人画在元代特定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中产生,采用松竹梅象征君子德行的风气,也影响到瓷器及其他工艺品的装饰(图7)。

②梅、兰、竹、菊纹谓四君子,他们分別是指:梅花、兰花、翠竹、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其品质分別是傲、幽、澹、逸。“花中四君子”成為中国人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其文化寓意为: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世上贤达;竹,清雅澹泊,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世外隐士。他们都没有媚世之态、遗世而独立。

③月影梅纹

又称月上梅梢,是古陶瓷中的装饰题材之一。月影梅题材始见于唐代的长沙窑,宋金时期这种装饰图案十分流行。明早期青花月影梅的梅干

笔点划,梅花单线勾描,极为简洁明快,一弯新月悬在上方,意境典雅。由于使用的是国产青枓,故发色较暗,但一笔点划之中有青黑色斑块,却增强了纹饰的立体感。明晚期梅纹绘工粗糙,梅干勾线填色,梅花点染,或勾线填色并留白,其青枓的晕散较为严重,故纹饰不甚清晰(图8)。

2.花中之王——牡丹花

牡丹又称富贵花,原产于我国西北部。中国十大名花亚军。《广群芳谱》“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作为装饰纹样,牡丹是深受国人喜爱的花卉题材,自唐开元时期成为流行纹祥,一直延续至今。在明代,牡丹是缠枝纹中重要的纹样题材之一,尤其受到上流阶级的喜爱。明代牡丹,花形飽满,花头较大,色彩艳丽,有“花中之王”的美称。明代主要有缠枝牡丹(图9)、折枝牡丹与吉祥寓意牡丹三种形式。其中缠枝牡丹最为常见。牡丹还常与其他装饰题材一起运用,寓意吉祥。如牡丹配上石榴代表“富贵多子”,牡丹配万字纹饰代表“富贵万年”等。可以说,牡丹所代表繁荣昌盛、荣华是盛世之声的延续,是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3.高风亮节——菊花

菊亦作“鞠”,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三。被誉为花之君子,是明代青花瓷装饰中常用的纹样。洪武官窑大量出现青花缠枝菊花纹,图案分层式构图,主题突出(图10)。到永乐、宣德时期,菊花纹大多出现在民窑作品中。明代中期菊花纹构图饱满,布局严谨,画工精细。明晚期菊花纹构图大量呈现写意水墨画的风格。

菊花开于秋季,明代青花中常见菊花与春夏冬开花的牡丹、荷花、梅花组合四季花卉纹。

4.花中君子——兰花

兰花亦称兰草,是我国传统花卉之一,自古被认为是君子的象征。明代洪武时期的兰花纹用笔简洁豪放、形态洒脱随意,有别于元代繁密的装饰画风,开始趋向于简练、正统兰草多与山石搭配装饰在碗类器物的外壁(图11)。兰花纹线条清晰流畅,画意生动。景泰之后兰石纹逐渐减少。成化兰花一反永乐画面以圆润饱满、淡雅柔和而风格独步一时,为世人喜爱。万历年间兰草纹较为常见,多用一笔点划绘画。

5花中皇后——月季花

月季因花逐月开放,四时不绝而名。花有深红、淡红、白、绿、黄、紫诸色。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有月月红、胜春、斗雪红、瘦客、痴客等别称。明代独立意义上的月季花纹饰仅见于永乐、宣德器物。永乐月季花的叶片较为细长,而花朵较大,勾描细腻。宣德官窑月季纹饰具有花形饱满,叶片细长的特点。其画法为勾线填色,由于青枓晕散,外廓不甚清晰。

6.花中西施——茶花

茶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滇中茶花记》:“茶花最佳,海内种类七十有二,冬末春初盛开,大干牡丹,一望若火齐云锦,烁曰蒸霞。”明代茶花纹饰较盛行且时代特征显著。洪武官窑茶花纹构图饱满,勾线填色留白,花朵圆润,层次较多。永乐官窑茶花纹构图疏朗,绘画精细,线条流畅,花蕊清晰。宣德官窑茶花纹构图饱满,层次较多,叶片细长,但变化不多(图12)。成化官窑茶花纹构图疏朗,绘画纤巧,花朵饱满,勾线清晰,叶片细长有锯齿状边廓。正德官窑茶花纹花辦多面,层次不清,花朵饱满紧凑。

了水中芙蓉——荷花

荷花也称莲花。明代花卉图案中莲花是最常见的图案之一。《尔雅》中有“荷,芙渠……其实莲”的记载,古名芙渠或芙蓉,现称荷花。荷花的高洁常常是人格高尚的象征,所以历代文人做诗词歌赋推崇和追慕莲花,而莲纹是符合中华民族精神,饱含民俗文化的装饰纹样。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一句“出淤泥而不染”,几乎成为莲品格的定义,写的是花,喻的是最理想的翩翩君子。莲花本身的自然秉性、形态特征赋予理想的精神追求一个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寄托。明代瓷器上莲花的构图多样。

①缠枝莲纹

缠枝莲纹是明代青花中最常见的纹样,它茎蔓缠绕,莲花摇曳,花枝舒展。明代青花缠枝莲有做主题纹饰的,也有做辅助纹饰的,既有一定的模式,又在定式中追求变化。花形多变,有正有侧;花蕊有心形和圆形;花辦呈麦粒状,前端似有麦芒,花辦由以前的肥大变为窄细(图13)。

②一束莲纹

将折枝莲花,莲叶及莲蓬用锦带扎成束状。又称“把莲纹”。宋代始见,耀州窑青瓷上有印花三把莲纹。元代时

把莲较为流行,花茎较为平直。明代永乐、宣德时盛行在盘心绘一把莲,花茎已如飘带状。又称“一品青莲(清廉)”,有为宫清廉寓意(图14)。

③西番莲

西番莲是一种外来植物种类,它拥有蔓藤状缠绕的枝茎和艳丽的花朵,外形具有牡丹、莲花与菊花的某些特征,故又被称作大丽菊、天竺牡丹。最早将“西番莲”作为植物来记载的,是明人慎懋官的《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西番莲,出夷地,有黃赤两种。”明代文献中多次提到的“回回花”就是这种纹样。缠枝西番莲是明代永乐以后青花瓷器上最常见的花卉图案之一(图15)。

④莲池纹

画面为写实的莲花、莲蓬及莲叶,亦有其它水草鸳鸯等,表现莲塘景致。莲池纹饰在瓷器上出现最晚不过宋代。宋代吉州窑白地黑花瓶上就绘有莲池纹饰,其花叶舒展,莲花盛开,图案明快。元代饰有莲池纹饰的器物较多,除以莲花为主题外,还配以水草,荷叶等,具有写实性质。元代画家柯九思(1290-1343)《宫词十五首》自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天历系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这说明文宗皇帝的御衣上有“满池娇”图案。因此莲池鸳鸯纹又称为“满池娇”。明代青花莲池纹十分常见(图16)。

⑤变形莲辦纹

莲纹还以花边的形式出现。辦与辦的并列连接组成的莲辦边饰,是佛教传入后出现的新形式。在南北朝,莲辦装饰开始广泛应用。元代青花瓷器的胫部,以一圈莲辦作装饰。俗称“八大码”。元代青花纹饰莲辦大多是分隔开的,明朝洪武年间莲辦使用借线画法,多数都不再分隔。明朝永乐年间出现以上两种画法的结合画法,为复式莲辦。

⑥宝相花纹

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将自然界的花朵做图案化、程式化的艺术处理后得到。主要是以莲花为蓝本。使之具有对称、几何的美感。宝相花纹是创造出来的理想纹样,并不是现实存在的,只是更加吉祥富贵、幸福圆满。宝相花纹是很多花组成的,是全、满的纹饰思路下的一个产物。宝相花纹饰是以正面俯视的莲花为载体,附有石榴、牡丹花等其他多种花卉的突出特点。这种全面集中的组合形在构成上中心对称,符合传统美学万事俱备的审美观念。思想内涵。宝相花代表百花,就具有百花的美好寓意。在明代,宝相花纹饰是皇权的象征,禁止民间使用。由此宝相花纹饰在明代就是权力和天意的象征(图17)。

明代瓷器上的花卉图案不仅题材丰富,技法巧妙,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谐音表意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的寓意。如莲花即为佛教的圣洁之花,又喻意“清廉”;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等等。

结语

明代青花植物题材非常丰富。植物生长必须经过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几个阶段。开花、结果是植物的辉煌时期,是植物最美丽、惊艳与芬芳的体现,所以各种花卉、瓜果等始终是贯穿于明代青花瓷器的主题,在所有纹饰中占有很大比重。形式多样的花卉纹饰使明代瓷器具有丰富多彩的时代特点。明代瓷器花卉纹饰来讲,早期布局疏朗简洁,线条苍劲有力。中期题材更为丰富,布局不拘一格,线条纤细柔美。晚期题材略显匮乏,布局不甚讲究,画法随意且抽象。

明代青花瓷器上常见花卉图案除以上介绍的梅花、牡丹花、菊花、兰花、月季花、茶花、莲花七种名花外还有:灵芝、秋葵、桃花、梔子花、牵牛花、百合花、玉兰花、木芙蓉、石榴花、海棠花、水仙花等等。由于篇幅原因,在此就不赘述了。

(责任编辑:田红五)

猜你喜欢

折枝青花瓷青花
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青花志展览
不翼而飞的青花瓷
江城
追寻青花的东方之美
金缕衣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蒋宇涛??《青花瓷》
青花·木 产品设计